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策对(策對)
即对策。 汉 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国策》《南华》取其灵快, 匡衡 、 刘向 取其雅健, 史迁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浑, 柳州 取其峭, 庐陵 取其宕,三 苏 取其辩,他若 贾董 策对, 庾 徐 駢体, 陆贄 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自兹以降,风流相扇,浓郁瑋丽,浸盛於 西京 , 邹阳 、 枚乘 、 司马相如 、 王褒 尤为杰出, 贾谊 、 董仲舒 并为大儒,而为奏疏策对之所祖。”
《國語辭典》:拟题(擬題)  拼音:nǐ tí
拟订题目。《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萧柏泉道:『先生说的可单是拟题?』马二先生道:『想是在永乐大全上说下来的。』」《红楼梦》第七○回:「明日饭后,齐集潇湘馆。因又大家拟题。黛玉便说:『大家便要桃花诗一百韵。』」
《國語辭典》:浑化(渾化)  拼音:hún huà
1.完全融为一体。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明。吕坤《呻吟语。卷二之一。修身》:「故学者与天理处,始则敬之如师保,既而亲之如骨肉,久则浑化为一体。」
2.懵懂朴实。如:「他是个浑化的人,从来不跟人计较这些小事。」
《國語辭典》:南元  拼音:nán yuán
明、清科举时代,南省人应试北部顺天府的乡试,除了第一名一律归直隶本籍人外,凡南方人考中第二名,则称为「南元」。
《漢語大詞典》:业举(業舉)
谓为科举应试而学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或问:‘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累?’先生曰:‘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於学。’”
《漢語大詞典》:注选(註選)
应试获选,注授官职。 明 汤显祖 《邯郸记·生寤》:“小哥注选尚宝中书了。”
犹注拟。 唐 朝选举制度,凡应试获选者,尚书省先注其名姓履历于册,再经考询而后选授官职。 明 汤显祖 《紫钗记·选士》:“听分付,説与礼部,凡天下中式士子,都要参謁太尉府,方许註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漢語大詞典》:选书(選書)
(1). 唐 代应举者在考试前将所作诗文投送朝中显贵,以求赏识。 唐 孟郊 《初于洛中选》诗:“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
(2).指应举者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 唐 张籍 《哭胡十八遇》诗:“幼子见生才满月,选书知写未呈人。”
(3).选编诗文刻印成书,以供应试者仿作揣摩。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杭城 文瀚楼 选书的 马二先生 ,讳叫做 静 的,先生想也相与?”
《國語辭典》:发科(發科)  拼音:fā kē
1.在戏剧表演中,装出某种情态以引起观众注意。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二。连枝秀》:「发科打诨,不离机锋。」元。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正末做劝跌倒科云)张千,我须有些腐。(张千发科云)你可不早说与我!」
2.做出某种动作,或特指装出一些使人发笑的姿态。《水浒传》第二一回:「老娘一双眼却似琉璃葫芦儿一般。却才见押司努嘴过来,叫你发科。」《红楼梦》第五三回:「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待我骑了这马,赶进去讨些果子吃是要紧的。』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
3.考中科举考试。《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
《漢語大詞典》:文策
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师旦 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
《國語辭典》:口试(口試)  拼音:kǒu shì
用口头问答的方式,来观察、瞭解应考人的仪表、言辞、才识、能力的考试方法。
《国语辞典》:取选(取选)  拼音:qǔ xuǎn
应试、应考。《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沈文述是一个士人;自家今日也说一个士人,因来行在临安府取选。」
分类:应试应考
《漢語大詞典》:谢笔(謝筆)
考中进士者给应试时所用的笔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笔工匠上门索取。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用:“ 唐 世举子将入场,嗜利者争卖健豪圆锋笔,其价十倍,号‘定名笔’。笔工每卖一枝,则録姓名。俟某荣捷,则诣门求阿堵,俗呼‘谢笔’。”
《漢語大詞典》:甲赋(甲賦)
唐 宋 时称应试时所撰之赋为“甲赋”。 唐 皇甫湜 《答李生第二书》:“既为甲赋矣,不得称不作声病文也。”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唐 人称应试之赋为甲赋,盖因令甲所颁,故有此称。以别於居恆所作古赋。” 程千帆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七:“第一是古文作家应举时,虽然遵照功令,必须以时文--甲赋、律诗应试,却往往以古文行卷。”
分類:应试撰之
《漢語大詞典》:谢见(謝見)
唐 宋 举子应试前拜见达官显要之后再投书信感谢,叫做“谢见”。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杂录:“国初,袭 唐 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牋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又数日,再投启事,谓之温卷。”
《國語辭典》:童子试(童子試)  拼音:tóng zǐ shì
科举时代童生的进学考试。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以应童子试,归铅山,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