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策对(策對)
即对策。 汉 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国策》《南华》取其灵快, 匡衡 、 刘向 取其雅健, 史迁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浑, 柳州 取其峭, 庐陵 取其宕,三 苏 取其辩,他若 贾董 策对, 庾 徐 駢体, 陆贄 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自兹以降,风流相扇,浓郁瑋丽,浸盛於 西京 , 邹阳 、 枚乘 、 司马相如 、 王褒 尤为杰出, 贾谊 、 董仲舒 并为大儒,而为奏疏策对之所祖。”
《漢語大詞典》:对诏(對詔)
犹对策。新唐书·员半千传:“客 晋州 ,州举童子, 房玄龄 异之,对詔高第,已能讲老子。”
分類:对策
《漢語大詞典》:对策(對策)
(1).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餘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漢語大詞典》:方策
(1).亦作“ 方筴 ”。即方册。简册,典籍。后亦指史册。礼记·中庸:“ 哀公 问政。子曰:‘ 文 武 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郑玄 注:“方,版也。策,简也。” 孔颖达 疏:“言 文王 、 武王 为政之道皆布列在於方牘简策。”策, 陆德明 释文作“筴”。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夫方策既载,皇王之迹已殊;鐘石毕陈,舞咏之情不一。”宋书·后废帝传:“方筴所不书,振古所未闻。” 明 宋濂 《恭题御制文集后》:“仁民爱物之心随感而见,布於方策。” 章炳麟 《文学总略》:“是故绳綫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 汉 言‘尺牘’,今言‘札记’矣。”参阅 清 李惇 群经识小·方策
(2).方法对策;方针策略。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昔有一妇,荒婬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规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自 粤 来京,不避艰险,非图爵禄之荣,实欲备陈方策,以广圣闻。”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但是她这个方策是失败了。”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认识这是达到革命三民主义的唯一方策。”
《漢語大詞典》:机宜(機宜)
(1).事理;时宜。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吾不如 嗣宗 之贤,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识人情,闇於机宜。”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清史稿·兵志十一:“大学士 荣禄 议令产煤铁各省,咸从速开采……所言切中机宜,亟应筹办。”
(2).依据客观情势所采取的对策。 唐 白居易 《论行营状》:“若攻战机宜,非臣所习,而军国利害,虽愚亦知。”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机宜难远度,神略决亲行。” 张天翼 《混世魔王》:“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他面授了一些机宜。”
(3).机密,机要。 宋 范仲淹 《举张方平充经略掌书记状》:“其应答诸路文字,动涉机宜,日不暇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内阁机宜不密:“ 文渊阁 宥密之地,外臣非公事不能至,廷陛机宜,无敢泄者。” 清 昭梿 啸亭续录·批本处:“故机宜慎密,从无敢迟滞删改者。”
(4).机会。明史·胡美传:“今总大军攻围城邑,必择便宜可否为进退,无失机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只可恨督师无人,机宜错过。”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人手多了,反会坐失机宜。”
《漢語大詞典》:中策
中等的计策。汉书·匈奴传下:“ 周 得中策, 汉 得下策, 秦 无策焉。” 唐 杜牧 《罪言》:“中策莫如取 魏 。”《说岳全传》第四五回:“今都 建康 虽是中策,尚可以号召四方,以图恢復。”
谓对策合格。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五代祖以文学中策,累资为 长洲 令。”
《漢語大詞典》:天人策
(1).指 汉 儒 董仲舒 对答 武帝 之策问。 宋 刘克庄 《满江红·送王实之》词:“落落 元龙 湖海气,琅琅 董相 天人策。”
(2).泛指金殿对策。 清 方文 《送田孙若宪副之浙东》诗之四:“莫问天人策,虚名可汗颜。”参见“ 天人三策 ”。
《漢語大詞典》:天人三策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分類:前后元年
《漢語大詞典》:东堂桂(東堂桂)
晋书·郤詵传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五代 齐己 《赠孙生》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张先 《感皇恩》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词:“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
《漢語大詞典》:他端
其他的打算和对策。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 秦 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分類:打算对策
《漢語大詞典》:试对(試對)
(1).试策和对策。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何可不澄浊飞沉,沙汰臧否,严试对之法,峻贪夫之防哉!”
(2).考对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夙惠:“尝与 程敏政 同召,上试对云‘螃蠏浑身甲胄’, 敏政 对曰:‘凤凰徧体文章。’ 东阳 对曰:‘蜘蛛满腹经纶。’”
分類:对仗对策
《漢語大詞典》:时务策(時務策)
论时务的对策。 唐 代科举考试,凡明经,先试贴文,然后口试经义,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第。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新唐书·选举志上
《漢語大詞典》:策论(策論)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工,曲尽其巧,自 嘉祐 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於世,而诗赋几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金史·选举志一:“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 明 张宁 《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 彭华 为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
《漢語大詞典》:对空策(對空策)
用空泛的议论回答问题。策,对策,文体的一种。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黄花节将近了,必须做一点所谓文章。但对于这一个题目的文章,教我做起来,实在近于先前的在考场里‘对空策’。”参见“ 对策 ”。
《漢語大詞典》:对策(對策)
(1).亦作“ 对册 ”。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 汉 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餘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对为第一。”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詔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説也……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射策甲科为郎” 唐 颜师古 注:“对策者,显问以政事经义,令各对之,而观其文辞定高下也。” 宋 叶适 《提刑王公墓志铭》:“初龙图阁学士太子詹事 王 公 十朋 ,以太学生对策,请收还威福,除 秦檜 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2).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对于女人无休止的唠叨,他采取的对策就是沉默。”如:他见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着对策。
《漢語大詞典》:拿主意
决定处理问题的方法或对策。如:因为她热心肠,大家有事爱找她拿主意。
《漢語大詞典》:郤诜高第(郤詵高第)
晋 郤詵 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郤詵传。后因以“郤詵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唐 韩翃 《别汜水县尉》诗:“ 谷永 直言身不顾, 郤詵 高第转名香。” 唐 岑参 《送薛彦伟擢第东都觐省》诗:“名登 郄詵 第,身着 老莱 衣。” 唐 岑参 《送蒲秀擢第归蜀》诗:“新登 郄詵 第,更着 老莱 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