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1,分2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考校
考察
课试
试考
校试
校课
预考
小考
吃鸭蛋
南宫
科举
过了
一场
开卷
射策
《國語辭典》:考校  拼音:kǎo jiào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考察  拼音:kǎo chá
考核、视察。如:「民意代表经常有机会出国考察。」《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切责三公,明加考察。」《文明小史》第三六回:「我们国里新派了一位胡郎中来考察学生,我们莫如去求求他罢。」
《國語辭典》:课试(課試)  拼音:kè shì
考核、测验。《后汉书。卷六。孝顺帝纪》:「令诸以诏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
《漢語大詞典》:试考(試考)
考试。宋史·选举志三:“任子不係州土,随所寓入学,仍别斋居处,别号试考。”
分類:试考考试
《漢語大詞典》:校试(校試)
(1).考较试验。晋书·律历志上:“ 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勖 、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 及 左延年 律法同。”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时有北人 索驭驎 者,亦云能造指南车, 高帝 使与 冲之 各造,使於 乐游苑 对共校试。”
(2).考选;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后十餘年, 金公 以内阁学士校试 潮 嘉 。”
《漢語大詞典》:校课(校課)
考试。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上》:“ 朱公 亲为校课,帀月一举,谓之官课。延师校课,亦帀月一举,谓之院课。”
分類:考试
《漢語大詞典》:预考(預考)
指正式考试之前进行的考试。在预考中选拔参加正式考试的人员。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已是一甲三名,授过职的,例应预考,便早晚用起功来。”
《國語辭典》:小考  拼音:xiǎo kǎo
1.旧时科举时代称选拔秀才的考试为「小考」。《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再过几年,连小考都不利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好歹在家里安安分分的读书,用上两年功,等起了服,也好去小考。」也称为「小试」。
2.目前各级学校在学期中随堂举行的临时测验。有别于期中、期末等大考。
《國語辭典》:吃鸭蛋(吃鴨蛋)  拼音:chī yā dàn
比喻考试得零分。如:「这次的数学考试恐怕又要吃鸭蛋!」
《國語辭典》:南宫(南宮)  拼音:nán gōng
1.星座名。指朱鸟星座。《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唐。李频 感怀献门下相公诗:「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
2.汉时的宫殿,位于河南省洛阳县东。
3.礼部的别称。职掌会试。《儒林外史》第七回:「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
4.地名。位于河北省境东南,钜鹿县东北。
5.复姓。如周代有南宫适,宋代有南宫靖一。
《國語辭典》:科举(科舉)  拼音:kē jǔ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馀,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国语辞典》:过了(过了)  拼音:guò le
1.经过。《水浒传》第五回:「又赶了三二十里田地,过了一条板桥,远远地望见一簇红霞。」《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过了六年,母亲老病卧床。」
2.考试及格或达到标准。如:「这科我过了。」
《漢語大詞典》:一场(一場)
表数量。犹一回,一番。 唐 白居易 《感樱桃花因招饮客》诗:“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若是押发人是个学舌的,就有一场是非出来。”红楼梦第三二回:“别是想起什么来,生了气,叫他出去教训一场罢?” 巴金 《家》二九:“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他烧,也不枉生前跟她好一场。”
(1).指一次科场考试。 唐 白居易 《选人入试继烛判对》:“将期百鍊之后,思苦弥精;何意一场之中,心劳愈拙。”金史·选举志一:“ 承安 四年,上諭宰臣曰:‘一场放二状元,非是。’”
(2).表数量。指某些活动的一个场次。如:一场电影;一场球赛。
(3).戏剧中的一个段落亦称一场。
《國語辭典》:开卷(開卷)  拼音:kāi juàn
1.翻开书本。指读书。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唐。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诗:「清谈慰老夫,开卷得佳句。」
2.一种可以自由查阅资料的考试方法。如:「这次期末考改采开卷方式,请同学自行准备资料查阅。」
《國語辭典》:射策  拼音:shè cè
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宋。苏轼《应召集。策略一》:「自汉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于圣人,而皆泛滥于辞章,不适于用。」也称为「对策」。
2.泛称应试。唐。皮日休〈三羞诗。序〉:「丙戌岁,日休射策不上,东退于肥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