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策(發策)  拼音:fā cè
策,策问。发策指拆阅策问的试题。后来应对所发出的问题也称为「发策」。《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尹焞传》:「少师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
《漢語大詞典》:问策(問策)
策问。 汉 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后称试士的考题为策问。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苏堤始末:“ 宋 之世,修 六塔河 、 三股河 , 安石 以 范子渊 、 李仲昌 专其事……绩败功圮,而姦臣 李清臣 为考官,犹以修河问策欲掩护之。”
《漢語大詞典》:文策
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师旦 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
《國語辭典》:大对(大對)  拼音:dà duì
对答天子的询问或策问。《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漢語大詞典》:亲策(親策)
皇帝亲自主持策问。《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歌罢,復与 逸 话前 宋 旧事,亹亹不厌,乃言 寳祐 丙辰亲策进士。” 严复 《救亡决论》:“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漢語大詞典》:谨对(謹對)
古代试策常用语。谓敬答策问。 唐 白居易 《策林一·策尾》:“尘黷圣鉴,俯伏待罪。谨对。” 宋 汪应辰 《廷试策》:“臣不胜惓惓,惟陛下留神省察,实万世无疆之休,臣谨对。”
分類:策问
《國語辭典》:廷试(廷試)  拼音:tíng shì
科举时代,会试通过的考生,择优由天子在朝廷亲试。《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聊斋志异。卷八。褚生》:「后吕以岁贡,廷试入都。」
《國語辭典》:策试(策試)  拼音:cè shì
古代以对策取士之考试,称为「策试」。《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唐。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廷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漢語大詞典》:天人策
(1).指 汉 儒 董仲舒 对答 武帝 之策问。 宋 刘克庄 《满江红·送王实之》词:“落落 元龙 湖海气,琅琅 董相 天人策。”
(2).泛指金殿对策。 清 方文 《送田孙若宪副之浙东》诗之四:“莫问天人策,虚名可汗颜。”参见“ 天人三策 ”。
《漢語大詞典》:天人三策
《汉书·董仲舒传》载: 武帝 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 仲舒 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 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仲舒 所对,为 武帝 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分類:前后元年
《漢語大詞典》:廷策
谓会试中式者,天子亲自策问于朝廷。 宋 岳珂 桯史·宸奎坚忍字:“辛丑岁将廷策多士。”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史学优 ﹞年五十,擢南省魁,后中廷策。”
《漢語大詞典》:策对(策對)
即对策。 汉 代士人应试时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策问的文章,后代科举亦以此为取士的部分要求。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国策》《南华》取其灵快, 匡衡 、 刘向 取其雅健, 史迁 、 班固 取其博大, 昌黎 取其浑, 柳州 取其峭, 庐陵 取其宕,三 苏 取其辩,他若 贾董 策对, 庾 徐 駢体, 陆贄 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罗惇曧 《文学源流》:“自兹以降,风流相扇,浓郁瑋丽,浸盛於 西京 , 邹阳 、 枚乘 、 司马相如 、 王褒 尤为杰出, 贾谊 、 董仲舒 并为大儒,而为奏疏策对之所祖。”
《國語辭典》:策文  拼音:cè wén
文书。《三国演义》第四回:「天子闇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漢語大詞典》:策套
指科举时代,应试者断章取义,连缀史籍的片言只语编成的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 明 杨慎 《举业之陋》:“本朝以经学取人,士子自一经之外,罕所通贯。近日稍知务博,以譁名苟取,而不究本原,徒事末节。五经诸子,则割取其碎语而诵之,谓之蠡测;歷代诸史,则抄节其碎事而缀之,谓之策套。”
《国语辞典》:贪吏猾胥(贪吏猾胥)  拼音:tān lì huá xū
贪财、狡猾的小官吏。宋。苏轼〈辩试馆职策问劄子〉二首之二:「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国语辞典》:最适化(最适化)  拼音:zuì shì huà
对于某类决策问题,在备选的领域(可行范围)内选择决策因子的最适数值,使此决策问题的目标最圆满达成。求此最适宜数值的过程,称为「最适化」。也称为「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