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朝拜  拼音:cháo bài
1.祭拜祖先或神、佛。南朝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今故赉尔鍮石澡灌,手巾为副,可以登斋朝拜,出入盥漱。」
2.君主时代官员对皇帝的觐见跪拜。《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庄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3.拜谒、求见。《西游记》第五七回:「木叉情知是寻行者,更不题起,即先进去对菩萨道:『外有唐僧的小徒弟沙悟净朝拜。』」
《國語辭典》:拜谒(拜謁)  拼音:bài yè
拜见。《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既如此,我就到府拜谒夫人,好将心事细说。」
《漢語大詞典》:奉谒(奉謁)
拜见。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陟 明旦大从车骑奉謁造 壹 。” 唐 裴铏 《传奇·宁茵》:“俄又闻人叩关曰:‘ 南山 斑寅 将军奉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今午到关奉謁,乞少候。”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生以母氏同来,因约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分類:拜见
《國語辭典》:觐见(覲見)  拼音:jǐn jiàn
1.诸侯朝见天子。
2.进见、访谒。《晋书。卷五六。江统传》:「访逮侍臣,觐见宾客。」
《漢語大詞典》:参叩(參叩)
亦作“ 参扣 ”。
(1).参酌叩问。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之十七:“意谓中涂必一见,得相参扣。” 明 宋濂 《楚石禅师六会语序》:“惟诣 寂照 之室,反覆参叩。”
(2).拜见。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 怀让禪师 ﹞初謁 嵩山 安国师 , 安 发之 曹溪 参扣。” 陈衍 元诗纪事·明本《中峰行录》:“駙马太尉 瀋王 王璋 ,遣参军 洪钥 齎书币,叙弟子礼,期请上命南来参叩。”
《漢語大詞典》:瞻觌(瞻覿)
拜见;晋谒。 明 归有光 《与王仲山书》:“钦承高风,末由瞻覿。”
分類:拜见晋谒
《漢語大詞典》:叩谒(叩謁)
拜见。镜花缘第十五回:“ 唐敖 道:‘门生多年未见老师,无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颜,不胜欣慰,自应登堂叩謁。’”《玉娇梨》第十八回:“ 苏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无甚事,老先生行后也就要动身了。大都违颜半月,即当至贵村叩謁矣。’”
分類:拜见
《漢語大詞典》:觌见(覿見)
拜见;会见。梁书·徐摛传:“近代妇於舅姑,本有戚属,不相瞻看。夫人乃妃姪女,有异他姻,覿见之仪,谓应可略。” 唐 柳宗元 《周至县新食堂记》:“兵去邑荒,栋宇倾圮……由是县之联事,离散而不属,凡其官僚,罕或覿见。”
分類:拜见会见
《漢語大詞典》:宾见(賓見)
拜见。新唐书·循吏传·韦仁寿:“ 仁寿 将兵五百人循 西洱河 ,开地数千里,称詔置七州十五县,酋豪皆来宾见。”
分類:拜见
《漢語大詞典》:觐接(覲接)
犹接见;拜见。 南朝 梁 王筠 《与东阳盛法师书》:“弟子昔因多幸,早蒙覲接。”《宋书·沈攸之传》:“所以未具上闻者,欲待至止,面自咨申。不图重关击柝,覲接莫由。”
分類:接见拜见
《國語辭典》:家庆(家慶)  拼音:jiā qìng
家中有喜庆之事。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我皇诞圣,应此家庆。」
《國語辭典》:拜家庆(拜家慶)  拼音:bài jiā qìng
唐朝人称久别归家省亲。唐。孟浩然〈夕次蔡阳馆〉诗:「明朝拜家庆,须著老莱衣。」
《國語辭典》:嘉庆(嘉慶)  拼音:jiā qìng
1.盛美的喜庆。《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以肃承天命」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兆民欣戴,咸乐喜庆。」
2.清仁宗年号(西元1796~1820)。
《國語辭典》:拜母  拼音:bài mǔ
古代交谊深厚者相访时,拜谒其母的礼节。《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國語辭典》:升堂拜母  拼音:shēng táng bài mǔ
古时友谊深厚的人,相访时,进入后堂拜候对方母亲,表示结为通家之好。《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漢語大詞典》:枣栗(棗栗)
(1).枣树与栗树。亦指枣子与栗子。战国策·燕策一:“南有 碣石 、 雁门 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於民,此所谓天府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既至 安邑 ,御服穿敝,惟以枣栗为食。”
(2).古时妇女早间拜见长辈时常献的果品。仪礼·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 贾公彦 疏:“枣栗,取其早自谨敬。”国语·鲁语上:“夫妇贄不过枣栗,以告虔也。” 韦昭 注:“枣,取蚤起,栗,取敬肃。”
《漢語大詞典》:求通
(1).谋求显达。庄子·秋水:“ 孔子 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2).谓拜见主人时,请管门人通报姓名。《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
(3).请求通使往来。 明 徐祯卿 《翦胜野闻》:“余尝见 倭国 求通,表文曰:‘臣闻三皇立位,五帝禪权,岂谓中华之有主,焉知夷狄之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