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漢語大詞典》:无所回避(無所回避)
没有什么需要避开的。形容处事刚直无所避忌。后汉书·蔡茂传:“ 茂 则纠案,无所回避。” 章炳麟 《序〈革命军〉》:“ 蜀 邹容 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
《国语辞典》:回避学习(回避学习)  拼音:huí bì xué xí
学习对某一刺激做正确的反应,以免除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
《分类字锦》:回避茅茨(回避茅茨)
吴融古瓦砚赋厥初在冶成象毁方效姿论坚等甓斗缥胜瓷人莫我知是冬穴夏巢之口形为才役乃上栋下宇之时扶同杞梓回避茅茨
分类:砖瓦
《國語辭典》:退避  拼音:tuì bì
离去、避开。《汉书。卷八一。张禹传》:「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关公怒目横刀,大喝一声,门吏皆退避。」
《國語辭典》: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比喻遇到实力很强的对手,为避免正面冲突折损太多,乃主动让步,不与人争。参见「辟君三舍」条。《儒林外史》第一○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镜花缘》第五六回:「非独本郡众人所不能及,即天下闺才,亦当退避三舍哩!」
《國語辭典》:引避  拼音:yǐn bì
1.回避、躲开。《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方春,所过无得有所伐杀。车可以引避,引避之。」《新唐书。卷一二三。萧至忠传》:「至忠少与友期诸路,会雨雪,人引避。」
2.辞官引退以让贤者。宋。欧阳修 乞出第三劄子:「而臣以顾惜国体,既不当更与诲等辩正,便合引避去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或曰:『何执中尝封庆国公矣。』汤公曰:『执中不知引避,此何足为法哉!』」
《漢語大詞典》:还避(還避)
回避。新唐书·礼乐志五:“博士答再拜,皇子还避,遂进,跪取篚。”
分類:回避
《國語辭典》:纡轸(紆軫)  拼音:yū zhěn
1.盘旋曲折的样子。《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驰中夏而升降兮,路纡轸而多艰。」
2.心中郁结隐痛。《楚辞。屈原。九章。惜诵》:「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文选。潘岳。悼亡诗》:「驾言陟东阜,望坟思纡轸。」
3.枉驾。乘车前往,未达目的地而回。《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國語辭典》:躲避  拼音:duǒ bì
隐藏逃避。《儒林外史》第一回:「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文明小史》第三回:「愈想此事,愈觉不妙,忙与家人计议,关了前门,取了些盘缠,自己想从后门逃走,往别处躲避一回。」
《國語辭典》:躲闪(躲閃)  拼音:duǒ shǎn
侧身闪避。《水浒传》第六回:「那崔道成斗智深不过,只有架隔遮拦,掣仗躲闪,抵当不住。」《西游记》第一一回:「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
《漢語大詞典》:撒撇
撇开;回避。《全元散曲·满庭芳》:“娘毒似蝎,无钱撒撇,有钞和协。” 明 祁麟佳 《错转轮》第二出:“不免将计就计,赚得他替我轮廻,撒撇了这塲祸事。”
分類:撇开回避
《國語辭典》:不避  拼音:bù bì
1.不少于。汉。晁错 论贵粟疏:「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
2.不回护。《三国演义》第一回:「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
3.不逃避。《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文选。班固。幽通赋》:「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恶而不避。」
《國語辭典》:避席  拼音:bì xí
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对某人尊敬,离坐而起,称为「避席」。《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曹操避席曰:『闻名久矣!幸得于此相见。』」
《國語辭典》:避就  拼音:bì jiù
逃避坏的,接近好的。《商君书。定分》:「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也作「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