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回避(迴避)
(1).避忌,顾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南史·颜竣传:“ 竣 諫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逸文:“ 景祐 中 范文正公 知 开封府 ,忠亮讜直,言无回避,左右不便。”
(2).躲避;避让。 唐 韩偓 《即目》诗:“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宋 苏轼 《行香子·秋兴》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水浒传》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秦明 只得回避。”
(3).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考场内官员作弊而设的制度。如 顺治 时规定,凡乡、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不许入场,谓之回避。
(4).旧时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例如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任职者,则较低级之人员应回避,予以改调。
(5).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
(1).顾忌。东观汉记·桓典传:“﹝ 桓典 ﹞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 典 无所迴避。”北史·安颉传:“﹝ 安頡 ﹞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姦慝,无所廻避。”旧唐书·薛登传:“ 谦光 将加弹奏,或请寝之, 谦光 曰:‘宪臺理冤滞,何所迴避,朝弹暮黜,亦可矣。’”
(2).避让;躲开。《敦煌变文集·难佗出家缘起》:“便即将身且迴避,心中不愿见如来。” 明 沈璟 《义侠记·除凶》:“正是路狭难迴避,官差不自由。”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 张拴 好像故意回避的样子,急忙拐到高粱地里。”
(3).特指避离尘世。文选·范晔〈逸民传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 李善 注引论语:“贤者避世,其次避地。”
(4).特指封建礼教规定:非至亲男女避不见面。《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忽报故人 叶涛 特来问疾,夫人迴避。”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小婶子也是旧亲,不用迴避了。”
(5).特指封建等级制度规定:遇尊长,须避开以示恭敬。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方正》:“ 魏文靖公 驥 ,直道自持, 正统 初任吏部侍郎。时 王振 怙宠,每出,虽部堂尊官亦歛舆迴避。”《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将军﹞喝问:‘西边坐着的是谁?怎么不迴避我?’”
(6).避讳。 宋 岳珂 愧郯录·旧讳训名:“ 太宗 旧讳自 大中祥符 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詔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迴避。”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 金 主旧名 珣 , 泰和 中,改赐名 从嘉 ,庚午,復旧名。詔:‘前所更名二字,自今不须迴避。’”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避孔子讳:“ 雍正 三年,奉上諭, 孔子 圣讳,理应迴避。”
(7).古代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一般规定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任职者,则职位低者应予改调。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亲族回避:“亲族迴避,起於 后汉 ,已见《蔡邕传》。”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南史·傅隆传:‘迁尚书左丞,以族弟 亮 为僕射,緦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按此即今之迴避。”
(8).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止主考官作弊的制度。凡乡试、会试,主考官亲属弟子,不许入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道光 丁未会试, 山东 孔庆瑚 为同考官, 孔氏 宗族应迴避者数十人。”参阅 清 赵翼 簷曝杂记·辛巳殿试
(9).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某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检察、审判等活动。
《漢語大詞典》:忌讳(忌諱)
(1).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詔王之忌讳。”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2).避忌;顾忌。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遗》诗:“天子方从諫,朝廷无忌讳。”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 沈约 在 萧齐 修宋书, 永光 以后,皆其笔也。故於 宋 齐 革易之际,不得不多所忌讳。” 李准 《两代人》:“只要是党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谁也阻拦不住我。我才不忌讳他哩!”
(3).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 王充 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託之神怪。”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人不达,畏死畏祸,百种忌讳。”红楼梦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 鲁迅 《徬徨·祝福》:“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4).醋的别称。《恨海》第四回:“ 五姐儿 又端了一个碗进来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点忌讳吧!’”
《漢語大詞典》:顾藉(顧藉)
(1).顾念,顾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故善难者,徵之使还;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 宋 史达祖 《玉楼春·社前一日》词:“雨前穠杏尚娉婷,风后残梅无顾藉。”
(2).犹顾忌。新唐书·外戚传·王仁皎:“ 守一 沓墨无顾藉,财蓄巨万,皆籍入于官。”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闹隣駡坐、无忌惮、无顾藉者,则谓之有气。”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傍晚而 梦坡 至,出语壮烈,较前顿若两人。并毅然执余手曰:‘本报恣君为之,无所顾藉。’”
《漢語大詞典》:还忌(還忌)
犹顾忌。左传·昭公二十年:“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 杜预 注:“还,犹顾也。”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牵畏(牽畏)
犹顾忌。 宋 欧阳修 《尚书蔡公行状》:“公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顾惮(顧憚)
犹顾忌。晋书·外戚传·王恺:“由是众人僉畏 愷 ,故敢肆其意,所欲之事无所顾惮焉。”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子如 性既豪爽,兼恃旧恩,簿领之务,与夺任情,公然受纳,无所顾惮。” 宋 秦观 《任臣下》:“諫諍之臣,其功在於正纲纪、立风宪,通上下之情,使乱臣贼子顾惮而不敢发,如此而已。”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不顾(不顧)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淫乱:“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漢語大詞典》:自嫌
(1).自己不满自己。 宋 陆游 《法云僧房》诗:“自嫌尚有人间念,却为春寒怯夜长。”
(2).自生疑忌;心有顾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艾 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晋书·阮籍传:“ 籍 尝诣饮,醉,便卧其侧。 籍 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新唐书·崔涣传:“收采遗逸,不以亲故自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天下既定,从容访帝,共榻之卧,足加帝腹,情义如此。 子陵 岂以匹夫自嫌,而帝岂以万乘自居哉!”
《漢語大詞典》:敛迹(斂跡)
亦作“ 敛跡 ”。
(1).收敛形迹。谓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迁 顿丘 令”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后数月, 灵帝 爱幸小黄门 蹇硕 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新唐书·刘栖楚传:“先是,诸恶少窜名北军,凌藉衣冠,有罪则逃军中,无敢捕。 栖楚 一切穷治,不閲旬,宿姦老蠹为敛迹。”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邵嗣尧 ﹞后由御史督学 江 南,鯁直公廉,势要敛迹。” 王闿运 《李仁之传》:“狱讼衰止,游惰皆敛跡。”
(2).隐藏;躲避。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夫矰缴纷紜,则鸳雏徊翮;坑穽充蹊,则麟虞敛跡。” 唐 白居易 《与陈给事书》:“可与进也,乞诸一言,小子则磨铅策蹇,骋力於进取矣;不可进也,亦乞诸一言,小子则息机敛迹,甘心於退藏矣。”
(3).退居;隐居。晋书·张轨传:“吾在州八年,不能绥靖区域,又值中州兵乱, 秦 陇 倒悬,加以寝患委篤,实思敛迹避贤。” 唐 岑参 《终南双峰草堂作》诗:“敛跡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漢語大詞典》:嚄唶
1.大声呼叫。形容勇悍。史记·魏公子列传:“ 晋鄙 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 张守节 正义引《声类》:“嚄,大笑;唶,大呼。”《史记评林》引 明 董份 曰:“‘嚄唶’,即 项羽 ‘喑噁叱咤’,状其勇气也。”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夫 浚 师嚄唶难治,乘衅窃发,寖成习俗。”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抑吾闻之, 向公 嚄唶宿将, 和公 亦身负重名,手握牙璋,龚行天罚。”
2.借指勇悍之士。宋史·文苑传三·路振:“常作《祭战马文》曰:……‘壮士怒兮山可擘,猛马哮兮虎可咋。何嚄唶之无勇,反迁延而避敌。’”一说为多言。参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司马贞 索隐。
3.震惊貌。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杨公 日飞檄,束湿诸将,以为距贼不宜太远。诸将嚄唶,计无所出,咸相约尾追。” 清 钱谦益 《文毅赵公神道碑铭》:“朝右持清议者,嚄唶莫敢发声。” 陈三立 《江上读王义门赠答诗因次韵寄和》:“ 江都 王生 好事者,闻之嚄唶交攒眉。”
4.多言;大声谈论。形容不知顾忌或意气飞扬。 唐 柳宗元 答问:“僕乃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固不足以趑趄批捩而追其跡。” 清 赵翼 《春农同年挽词》:“嚄唶壮怀灯下酒,懵腾老雾眼中花。” 陈其锟 《〈螺涌竹窗集〉题词》之一:“书生嚄唶喜谈兵,岂识兵机与贼情。”
鸟叫声。 宋 陆游 《春晓》诗:“烟迷芳草苍茫色,鹊占高枝嚄唶声。”
《漢語大詞典》:讳言(諱言)
(1).因有所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明说。晏子春秋·问下八:“ 景公 问 晏子 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 晏子 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 宋 司马光 《斛律丞相》诗:“君臣日荒宴,歌舞讳言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争奈 满生 讳言的是前日孟浪出游光景,恰像 凤翔 的事是私下做的,不肯当场説明。” 孙犁 《秀露集·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真诚的作者,并不讳言这一点。”
(2).谓忌讳臣下谏诤。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於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李贤 注:“讳言谓拒諫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然则容言非朝廷福,讳言反为朝廷福乎?”
《漢語大詞典》:恣肆
(1).放肆,无顾忌。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土多豪猾,大吏 华南金 树威恣肆。”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吾幼享富贵而復恣肆,一日之费敌世人一年之给。” 明 方孝孺 《送伴读朱君之庆府序》:“敬慎则获福,恣肆则致凶。” 廖仲恺 《最后一篇的教训》:“新帝国主义完全靠着不平等条约为护符,所以得恣肆的发展。”
(2).豪放,无拘束。多用以指文章、言论等。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至若操纸为文,落笔千字,徜徉恣肆,如不可穷。” 明 方孝孺 《赠王时中序》:“ 时中 之学包罗恣肆,如古方士,如近世山林高人。” 章炳麟 《序〈革命军〉》:“ 蜀 邹容 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下笔汪洋恣肆。”
《漢語大詞典》:无藉在(無藉在)
犹言无聊赖或无顾忌。 唐 杜甫 《送韦书记赴安西》诗:“白头无藉在,朱紱有哀怜。”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赏红梅》词:“ 唐 人更无藉在,浪比 红儿 。” 金 元好问 《赋杨生玉泉墨》诗:“涴袖 秦郎 无藉在,画眉 张遇 可怜生。”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拘忌
(1).拘束顾忌。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故 秦 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行奢淫,暴虐天下。” 唐 元结 《夜宴石鱼湖作》诗:“坐无拘忌人,勿限醉与醒。” 宋 司马光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诗:“座客皆故人,欢笑无拘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我与使君相与甚欢,有话尽情直説,不必拘忌。”
(2).禁忌。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 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宋 欧阳修 《论葬荆王札子》:“夫阴阳拘忌之説,陛下聪明睿圣,必不信此巫卜之言而违礼典。” 明 李东阳 《贺感楼先生妻王氏墓志铭》:“吾平生不信佛老及阴阳拘忌。”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二:“卜日之説,自古有之,然拘忌过多,啟攒无日。” 蔡元培 《文明之消化》:“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
《漢語大詞典》:忌器
谓有所顾忌。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是以深刻固爵位者愈得志,而大臣误国者终以忌器不可论列。”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与今所传本异,盖时有忌器之嫌也。”参见“ 投鼠忌器 ”。
分類:顾忌
《漢語大詞典》:投鼠忌器
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顾忌。语本 汉 贾谊 《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於贵臣之近主乎!”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至如投鼠忌器之説,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 蔡京 用事,首逐先臣,极力倾挤,寘之死地。一时忠良,相继贬窜。方遂其指鹿为马之计,岂復以投鼠忌器为嫌。” 明 杨珽《龙膏记·罗织》:“为他是丞相上宾,投鼠忌器,只得且忍耐了。”《春风》1979年第2期:“﹝ 张志新 ﹞烈士敢于逆潮流而动,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有破釜沉舟之决心,为了真理,头可断,血可流。”亦作“ 投鼠之忌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 吕 疏,圣意甚不懌,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某即有罪,倘死於寓所,则咎在小生。请少存投鼠之忌。”亦省作“ 投鼠 ”。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流言欲成投鼠误,偏惑犹然见豕讹。”
分類:除害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