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成道  拼音:chéng dào
修行成佛。《后汉书。卷三○下。襄楷传》:「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木篇》:「菩提树,出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
《漢語大詞典》:得佛
成佛。法苑珠林卷九七:“布施不休,自致得佛。”
分類:成佛
《漢語大詞典》:一乘
(1).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仪礼·既夕礼:“翭矢一乘,骨鏃短卫。” 郑玄 注:“四矢曰乘。”
(2).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使一乘从 公孟 以出。”汉书·马援传:“赐 援 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新唐书·陆长源传:“吾祖罢 魏州 ,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轿并自己新作全副执事送来。”京剧《锁麟囊》第十三场:“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轿,还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管子·乘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见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法华经》首倡此说。乘,指车乘,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 鷲岭 之遗旨。”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我国佛教宗派如 华严宗 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参见“ 一乘显性教 ”。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漢語大詞典》:觉路(覺路)
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禅宗永嘉集〉序》:“慧门广闢,理絶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跡晦名言之表。”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寳筏渡迷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子瞻 ,你只会啟他人觉路,反不能豁自己迷途,可笑可笑!”
《漢語大詞典》:佛道
(1).佛法之道。《法华经·序品》:“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晋书·王恭传:“王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议者戏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判司为饿鬼道。’”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二富室疏财:“散施贫民及助修佛道观宇,一钱不留於家。”
《漢語大詞典》:佛乘
(1).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因其为唯一之法,故又名“一佛乘”、“一乘”。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归心浄土,模范佛乘。” 宋 苏轼 《赐平海军节度使李玮已下罢散坤成节道场香酒果口宣制》:“卿等乃心王室,同输欲报之诚;稽首佛乘,共祝无疆之寿。” 明 李贽 《答周西岩》:“虽牛马驴驼等,当其深愁痛苦之时,无不可告以生知,语以佛乘也。”
(2).佛教经典。 唐 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及公居相位,走在班行,公府私家,时一相见,佛乘之外,言不及他。” 明 李贽 《答焦漪园》:“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
《国语辞典》:终教(终教)  拼音:zhōng jiào
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判教学说,将阐释众生皆可成佛的如来藏系经典,如《楞伽经》等,判归为五教中的第三类,谓之「终教」。《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漢語大詞典》:补处(補處)
(1).佛教语。前佛既灭后,菩萨成佛而补其位之称。亦指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子长 、 子云 ,自叙元系,则云补处,仰嗣 释迦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受灌顶职位,为法王孙,居 兜率施天 ,是生补处。” 清 龚自珍 《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命终之后,三人相见於莲邦,乃至一生补处。”后用以借指补官。 宋 陆游 《夜读岑嘉州诗集》诗:“晚途有奇事,随牒得补处。”
(2).指曾经到过的地方。 宋 陆游 《高斋小饮戏作》诗:“ 白帝 、 夜郎 俱不恶,两公补处得凭栏。” 钱仲联 校注:“两公谓 杜甫 曾客 夔州 , 李白 曾流 夜郎 也。”
《漢語大詞典》:降魔
佛教语。相传 释迦牟尼 在成佛前,曾与魔王进行激烈斗争,并取得胜利。佛教史上称为“降魔”。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后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 元 王恽 《番禺权》诗:“笑挥堪解虎,静倚可降魔。”《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且住,且住!你去未得。吾有法宝,未曾传与汝。道童,与吾取过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國語辭典》:佛果  拼音:fó guǒ
佛的果位。隋。炀帝〈天台设斋愿文〉:「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漢語大詞典》:受记(受記)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
《國語辭典》:法宝(法寶)  拼音:fǎ bǎo
1.佛教用语。指诸佛、菩萨的教法。为三宝之一。《五灯会元。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2.僧家所用的衣钵、锡杖等,也称为「法宝」。
3.比喻具有神奇功效的宝物。
《國語辭典》:授记(授記)  拼音:shòu jì
佛教用语:(1)一种佛经的体裁。为十二分教之一。指记载佛回答有关弟子等人死后往生何处的经典。(2)佛对某菩萨预言其未来成佛之事,称为「授记」。《放光般若经》卷三:「舍利弗问须菩提,言:『诸有住是三昧者,为已从过去诸佛授记已耶?』」
《國語辭典》:真际(真際)  拼音:zhēn jì
佛教用语。指现象的本质。《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荫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
《国语辞典》:愿行(愿行)  拼音:yuàn xìng
为了成佛而起的誓愿和修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二:「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