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于焉(於焉)  拼音:yú yān
于是、于此。《诗经。小雅。白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塞草未衰,严城于焉早闭。」
《國語辭典》:而已  拼音:ér yǐ
表示限制或让步的语助词,相当于口语中的「罢了」。晋。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肝血之诚,终不一闻,所以临难慷慨而不能不恨恨者,惟此而已。」《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百僚钳口,道路以目;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國語辭典》:青山  拼音:qīng shān
青绿色的山峦或山脉。如:「这间旅馆四周青山环绕,吸引了不少来此休閒度假的游客。」唐。白居易〈洛阳有愚叟〉诗:「放眼看青山,任头生白发。」
《國語辭典》:长安(長安)  拼音:cháng ān
1.县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岭终南山,北连渭河平原。为周朝镐京(在西南)、秦朝咸阳(在东)、汉朝长安(在西北)的故地。清朝与咸宁同城,为陕西省治,并为西安府治。民国废府,仍为陕西省治。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稻、玉米和棉花等。名胜古迹有纪念唐朝诗人杜甫的杜公祠、华严宗发源地的华严寺、安葬唐高僧玄奘的兴教寺等。
2.泛指京师。唐。李白 金陵诗三首之一:「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國語辭典》:白马(白馬)  拼音:bái mǎ
1.白色的马。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君骑白马傍垂阳,墙头马上遥相顾。」
2.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歌曲。唐。白行简《李娃传》:「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乃歌白马之词。」
《漢語大詞典》:白马素车(白馬素車)
(1).古代凶丧舆服。史记·秦始皇本纪:“ 楚 将 沛公 破 秦 军入 武关 ,遂至 霸上 ,使人约降 子婴 。 子婴 即係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璽符,降 軹道 旁。 沛公 遂入 咸阳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素车白马,丧人之服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徒知问鼎请隧,有惧 霸王 之师;白马素车,无復藩篱之援。”
(2).喻指 钱塘江 潮及传说中的潮神 伍子胥 。用 秦秋 时 伍员 死后为涛神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二九一。 宋 辛弃疾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五:“白马素车江海上,依然潮汐撼 西兴 。”
《漢語大詞典》:白马氐(白馬氐)
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氐族的一部。 汉武帝 元鼎 六年于其地置 武都郡 。分布在今 四川 西北部及 甘肃 南部。亦省称“ 白马 ”。史记·西南夷列传:“自 冄駹 以东北,君长以什数, 白马 最大,皆 氐 类也。” 司马贞 索隐:“夷邑名,即 白马氐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陇右 成州 、 武州 皆 白马氐 ,其豪族 杨氏 居 成州 仇池山 上。”魏书·氐传:“ 氐 者,西夷之别种,号曰 白马 。”
《漢語大詞典》:白马清流(白馬清流)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 天祐 中, 唐 宰相 柳璨 希 太祖 旨,譖杀大臣 裴枢 、 陆扆 等七人於 滑州 白马驛 。时 振 自以 咸通 、 乾符 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 太祖 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於 黄河 ,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 清 钱谦益 《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五:“恩 牛 怨 李 谁家事, 白马 清流异代悲。” 潘飞声 《陶拙存以先世元暉中丞公遗集见示敬题一律》:“ 白马 清流尽,乌臺党狱频。”
《漢語大詞典》:匡庐(匡廬)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漢語大詞典》:匡俗
(1).匡正时俗。魏书·逸士传序:“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 匡神 ”。
《國語辭典》:谷口  拼音:gǔ kǒu
1.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汉时置谷口县,相传为黄帝升仙处。
2.山的入口。如:「这谷口地势险要陡峭,为一天然绝景。」
《國語辭典》:京洛  拼音:jīng luò
洛阳的别名。参见「洛阳」条。因东周、东汉曾在此建都,故称为「京洛」。
《漢語大詞典》:青溪(青谿)
亦作“ 青谿 ”。
(1).碧绿的溪水。 唐 杜甫 《万丈潭》诗:“青溪含冥寞,神物有显晦。” 唐 卢鸿一 《嵩山十志·樾馆》诗:“紫巖隈兮青谿侧,云松烟蔦兮千古色。”
(2).古县名。今 浙江省 淳安县 。 北宋 方腊 起义于此。起义失败后,县名改为 淳安 。 宋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八:“ 孙覿 《韩世忠墓誌铭》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腊 起 青溪 ,不旬朝,众万数,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
(3).古水名。指 三国 吴 在 建业城 东南所凿 东渠 。发源于今 江苏省 南京市 锺山 西南,流经 南京 市区入 秦淮河 ,曲折达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废,今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亦犹 蒋侯 三妺, 青谿 之轨跡可寻;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澜未歇。” 宋 周必大 《记金陵登览》:“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颇堙废。”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华, 王 谢 乌衣 六代夸。”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内。以源出 青山 ,故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沮水 南逕 临沮县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县西 青山 ,山之东有 滥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为名。” 唐 骆宾王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宅宴序》:“五岳栖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贞遁,寂寞沧海之滨。”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当阳市 。
《國語辭典》:延陵  拼音:yán líng
1.地名:(1)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武进县地。为季札封地。(2)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汉成帝的墓地在此。
2.复姓。如南朝宋有延陵盖。
《漢語大詞典》:延陵季子
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 诸樊 (或称 谒 )、 馀祭 、 馀眛 (一作 夷昧 )、 季札 。 季札 贤, 寿梦 欲废长立少。 季札 让不可。 寿梦 卒, 诸樊 立,与 馀祭 、 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 。 季札 离国赴 延陵 (一说封于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 。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 , 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 延陵子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思慕 延陵子 ,宝劒非所惜。”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参见“ 延陵 ”。
《漢語大詞典》:玉局
(1).棋盘的美称。 唐 李商隐 《灯》诗:“锦囊名画揜,玉局败碁收。” 宋 贺铸 《南乡子》词:“玉局弹棋无限意,缠绵,肠断 吴 蚕两处眠。”
(2).道观名,在 四川 成都 。传说 李老君 曾于此坐局脚玉床讲经,因而得名。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蜀主 詔於 玉局化 设道场。” 胡三省 注:“ 玉局化 在 成都 。 彭乘 《记》曰: 后汉 永寿 元年, 李老君 与 张道陵 至此,有局脚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为 道陵 説《南北斗经》,既去而坐隐,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 宋 苏轼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诗:“莫欺老病未归身, 玉局 他年第几人。” 元 袁桷 《张虚靖圜庵扁曰归鹤次韵》:“ 玉局 讲残春换劫,石臺丹在草通灵。” 明 王世贞 《九支斋十歌》之六:“ 成都 玉局 授书后,渐与金僊相对雄。”
(3). 苏轼 曾任 玉局观 提举,后人遂以“玉局”称 苏轼 。 宋 刘克庄 《摸鱼儿·赏海棠》词:“悵 玉局 飞仙, 石湖 絶笔,孤负这风韵。”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一日见公书,稍涉 玉局 笔意。” 清 赵翼 《再题焦山寺赠巨超练塘两诗僧》诗:“我本才非 苏玉局 ,敢嗔 佛印 不烧猪。” 清 程文正 《钱王庙》诗:“残碑有字还堪读, 玉局 鸿文笔力遒。”
《國語辭典》:禹穴  拼音:yǔ xuè
地名:(1)在浙江省绍兴县宛委山,相传为禹藏书之所。也称为「禹井」。(2)在陕西省洵阳县东,相传禹决汉水时居此。
《國語辭典》:释迦(釋迦)  拼音:shì jiā
1.印度一氏族名。佛陀释迦牟尼是此一族人。
2.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参见「释迦牟尼」条。
3.参见「释迦果」条。
《國語辭典》:荆山(荊山)  拼音:jīng shān
山名:(1)位于山东省诸城县东北,也称为「荆台山」。(2)位于河南省禹县西北。(3)位于河南省阌乡县南。也称为「覆釜山」。(4)位于安徽省芜湖县东南。(5)位于安徽省怀远县西南。(6)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
《国语辞典》:盘谷(盘谷)  拼音:pán gǔ
1.四周皆是山地的凹谷,称为「盘谷」。
2.地名。位于河南省济源县,唐李愿隐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