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词客(詞客)
擅长文词的人。 唐 王维 《偶然作》诗之六:“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 世宗 方喜祥瑞,争以表疏称贺博宠,收取词客充翘馆。”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此三十年中,新旧递嬗,思潮消长,骚人词客,项背相望;顾有当於著作之林者,能有几人哉?”
分類:擅长文词
《國語辭典》:委曲  拼音:wěi qū
1.委婉曲折。《史記。卷二七。天官書》:「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待學生尋個便,到那裡替兄委曲通知,周全其事,決不有誤。」
2.屈身折節,意不得伸。
3.事情的原委。《文選。繁欽。與魏文帝牋》:「竊惟聖體,兼愛好奇,是以因牋先白委曲。」
《國語辭典》:彫蟲  拼音:diāo chóng
比喻作辭賦時之雕章琢句。清。王鵬運〈沁園春。詞告主人〉詞:「歎壯夫有志,彫蟲豈屑?」也作「雕蟲」。
《國語辭典》:雕蟲  拼音:diāo chóng
比喻作辭賦時之雕章琢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此揚子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縠者也。」《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也作「彫蟲」。
《國語辭典》:雕蟲篆刻  拼音:diāo chóng zhuàn kè
雕琢蟲書,篆寫刻符。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空雕蟲篆刻,綴斷簡殘編。」也作「彫蟲篆刻」。
《國語辭典》:彫蟲篆刻  拼音:diāo chóng zhuàn kē
雕蟲、刻符的小技藝。後用以比喻文章小技。漢。揚雄《法言。吾子》:「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彫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也作「雕蟲篆刻」。
《國語辭典》:待詔  拼音:dài zhào
1.唐朝時,凡文詞經學之士及醫卜技術等專家,養於翰林院中,以待皇帝詔命應對。有畫待詔、醫待詔、棋待詔等名稱。
2.職官名。宋置。明、清屬翰林院。
3.宋元時對各種工匠的尊稱。《水滸傳》第四回:「智深便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麼?』」《醒世恆言。卷一五。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女童覺被他看見,臉都紅了,道:『蒯待詔,有甚說話?』」
《國語辭典》:琬琰  拼音:wǎn yǎn
1.琬圭及琰圭。泛指美玉。《書經。顧命》:「弘璧、琬琰在西序。」《楚辭。屈原。遠遊》:「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2.比喻君子的德性。《南史。卷三九。劉勔傳》:「文史該富,琬琰為心,辭章博贍,玄黃成采。」
《國語辭典》:玉屑  拼音:yù xiè
1.玉的碎屑,一指長生不死的仙藥。《三國志。卷二一。魏書。衛覬傳》:「昔漢武信求神仙之道,謂當得雲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
2.比喻美好的文詞。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六。疊韻詩》:「話舊尚能霏玉屑,延齡端不藉金丹。」
《國語辭典》:蟬聯  拼音:chán lián
1.連續相承。《史記。卷三六。陳杞世家》唐。司馬貞。索隱述贊:「句踐勃興,田和吞噬。蟬聯血食,豈其苗裔?」
2.連任職位,或繼續保有某種地位。《梁書。卷三三。王筠傳》:「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國語辭典》:经文(經文)  拼音:jīng wén
1.經書中的文句。《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
2.宗教典籍記錄的文詞。
《國語辭典》:訓詞  拼音:xùn cí
教訓的言語。如:「時過境遷,誰又能記得教官那些繁瑣的訓詞呢?」也作「訓辭」。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兩種功用不同的兵器。相傳有一人賣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堅固,任何東西都戳不破。後來又誇他的矛最銳利,什麼東西都能刺進去。一人問他若拿他的矛來刺他的盾會如何,他卻回答不出來。典出《韓非子。難勢》。後比喻言語行為自相抵觸。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則學上指不可同為真,亦不可同為假的概念或命題。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詰屈  拼音:jié qū
曲折的樣子。《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巖突洞出,逶迤詰屈,周行數里,仰不見日。」也作「詰詘」。
《漢語大詞典》:词气(詞氣)
言语或文词的气势。晋书·嵇康传:“ 康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羣,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宋 苏轼 《答李廌书》:“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鲁迅 《彷徨·孤独者》:“他那词气的冷峭,实在又使我悚然。”
分類:文词气势
《國語辭典》:粉飾  拼音:fěn shì
1.敷粉妝飾。《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褚少孫補西門豹》:「為具牛酒飯食十餘日,共粉飾之。」
2.比喻作表面的裝飾。如:「粉飾太平」。《清史稿。卷一一二。選舉志七》:「廷議隴其不計緩急輕重,浮詞粉飾,致捐生觀望,遲誤軍機,擬奪職。」《文明小史》第四三回:「歷任巡撫想粉飾自己的門面,於是大大小小學堂,倒也開得不少。」
《國語辭典》:聱牙  拼音:áo yá
1.文詞艱澀,唸起來不順口。唐。韓愈〈進學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2.乖忤違背。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3.老樹枝幹杈枒蟠屈的樣子。宋。朱熹 枯木次擇之韻:「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風不肯花。」
《國語辭典》: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聲母、韻母和聲調構成的漢字字音。也稱為「音韻」。
2.聲母和韻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