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识字(識字)  拼音:shì zì
认识字。《儒林外史》第四○回:「只是这班小孩子,一个个好模好样,也还觉得聪俊,怎得有个先生教他识字便好!」《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
《國語辭典》:五声(五聲)  拼音:wǔ shēng
1.宫、商、角、徵、羽五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2.审理诉讼的五种方法。即辞、色、气、耳、目。《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3.语音学上指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四等  拼音:sì děng
1.四种等级。如:「成绩考核等第,可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
2.声韵学名词:(1)指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2)指等韵韵图上所分的四等。一、二等为洪音,三、四等为细音。四等界限说法不一,根据黄侃的说法,一、四等源自古音,二、三等为今变音。
《國語辭典》:四无量心(四無量心)  拼音:sì wú liàng xīn
佛教用语。佛教四支修行方法。即慈、悲、喜、舍。慈是对一切众生慈爱的心,悲是对一切众生悲悯的心,喜是对一切众生生起喜悦的心,舍是对一切众生无憎、无爱平等中立的态度。《菩萨本缘经》卷上:「诸婆罗门寻共稽首,求请菩萨以前和尚,菩萨怜悯即便受之,教令修学四无量心,以是因缘,命终即得生梵天上。」也作「四梵住」、「四等生」。
《國語辭典》:四声(四聲)  拼音:sì shēng
字音的四种声调。古时分平、上、去、入四声,如天、子、圣、哲即是;今国音分阴平、阳平、上、去四声,如三、民、主、义即是。
《漢語大詞典》:长言(長言)
(1).引长声音吟唱。语出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郑玄 注:“长言之,引其声也。”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长言邐迤,度曲缠绵。”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者,咏言之谓,咏言即永言,永言即长言也……长言生于咏叹,故曲折而纡徐。”
(2). 汉 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与“短言”相对。《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汉 何休 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 人语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伐:“长言,若今读平声;短言,若今读入声。”
《國語辭典》:声韵(聲韻)  拼音:shēng yùn
1.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音韵」。
2.声母和韵母。
《漢語大詞典》:声均(聲均)
见“ 声韵 ”。
《國語辭典》:音韵(音韻)  拼音:yīn yùn
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也称为「声韵」。
《國語辭典》:考据(考據)  拼音:kǎo jù
依据可靠资料对古代文物制度加以考核辨證,详明真伪的研究方法。也作「考證」。
《國語辭典》:考据学(考據學)  拼音:kǎo jù xué
诠释古书,求其證据,辨其真伪的学问。也称为「考證学」。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diào
1.诗文字句中音韵配置的抑扬顿挫。如:「声调铿锵」。
2.音乐的节奏。如:「声调悠扬」。
3.声音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如国音所分的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轻声等读法。
《國語辭典》:声调(聲調)  拼音:shēng tiáo
声音和谐。《淮南子。本经》:「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
《國語辭典》:音义(音義)  拼音:yīn yì
1.文字的读音及意义。《康熙字典。凡例》:「今于音义相同之字,止云:『注见某字』,不载音义。」
2.注释典籍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著作体式。如《屈宋古音义》、《一切经音义》等。
《漢語大詞典》:嫌名
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 郑玄 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古礼臣子避君父名讳时,不讳声音相近的字。后世讳法加严,讳同字亦讳嫌名。如 汉宣帝 名 询 ,改 荀卿 为 孙卿 ; 隋文帝 以父名 忠 ,凡官名有中字者,悉改为内; 唐 李贺 父名 晋肃 ,当时士大夫认为晋、进音同, 李贺 不该举进士。
《漢語大詞典》:外言
(1).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 郑玄 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职也。不出入者,不以相问也。”新唐书·魏元忠传:“令出入禁掖,使内言必出,外言必入,固将弄君之法,纵而不禁,非所以重宗庙、固国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咨尔臣工,当别男女,男理外事,内非所宜闻;女理内事,外非所宜闻。朕故特詔,继自今,外言永不准入,内言永不准出。”
(2).譬况字音用语。指韵母的细音。与“内言”相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按,“外言”指语音幽细。参阅 周祖谟 《问学集·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
《國語辭典》:口吃  拼音:kǒu jí
说话不流利,常有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三国演义》第一○七回:「艾为人口吃,每奏事必称『艾……艾……』。」也称为「结巴」。
《漢語大詞典》:内言
(1).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 清 赵翼 《悼亡》诗:“内言出梱先申警,侧室生儿信抚摩。”
(2).古代注家譬况字音用语。对“外言”而言。所谓内外指韵之洪细而言,内言发洪音,外言发细音。汉书·王子侯表上:“ 襄嚵侯建 ”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音内言嚵菟。”又“ 猇节侯起 ”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猇音内言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閒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王利器 集解引 周祖谟 曰:“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一说“内言”非注音术语。参阅 龚祖培 《内言、外言发覆》
《國語辭典》:音读(音讀)  拼音:yīn dú
1.一字表现于发音上的形式。中文字多一字一音读,亦有一字具有数个音读的情形。
2.一种日文所用汉字的发音。多少保留汉字传入日本时的汉语音,而分吴音、汉音二种,与日语原来的同义词音(所谓训读)不同。如日文「山」可以依音读念san,也可以依训读念y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