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领解(領解)  拼音:lǐng jiè
科举时代称考中乡试的为「领解」。
《漢語大詞典》:诘盘(詰盤)
(1).辩难。 唐 韩愈 《记梦》诗:“我以指撮白玉丹,行且咀噍行詰盘。” 孙汝听 注:“詰盘,反覆也。”
(2).指书·盘庚。泛指简古、严正的文章。语本 唐 韩愈 《进学解》:“ 周 《誥》《盘》,佶屈聱牙。” 清 钱谦益 《后秋兴》诗之十二:“詰《盘》《誥》封京观,雕琢淮碑颂 伯颜 。”
《國語辭典》:往返  拼音:wǎng fǎn
去与来。《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们多有货物将去,兄并无所有,觉得空了一番往返,也可惜了。」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两种功用不同的兵器。相传有一人卖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后来又誇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一人问他若拿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如何,他却回答不出来。典出《韩非子。难势》。后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则学上指不可同为真,亦不可同为假的概念或命题。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辩论(辯論)  拼音:biàn lùn
辩驳议论,争论是非。《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便将看老残身上著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
《漢語大詞典》:难诘(難詰)
诘问辩难;质询。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北史·张普惠传:“书奏, 孝明 、 灵太后 引 普惠 於 宣光殿 ,随事难詰。”
《漢語大詞典》:辩诘(辯詰)
辩难诘问。后汉书·种暠传:“ 歆 即召 暠 於庭,辩詰职事。 暠 辞对有序, 歆 甚知之,召署主簿。”隋书·北狄传·突厥:“上令 染干 与 雍虞閭 使者 因头特勤 相辩詰, 染干 辞直,上乃厚待之。” 宋 陈亮 《酌古论·崔浩》:“方 太武 将议出征,众皆难之。 浩 肆辩詰之,力遂其行。”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所谓自力者何?学者各出其所见,互相辩詰,互相折衷,竞争淘汰,优胜劣败,其最合於真理,最适於民用者,则相率而从之。”
分類:辩难诘问
《漢語大詞典》:辨诘(辨詰)
(1).查问,查办。后汉书·党锢传·范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头,暴於阶下。”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养济院孤老》:“而流弊觴滥,至使会头作奸,势难辨詰。”
(2).辩难诘问。辨,通“ 辩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 元璹 见 頡利 ,责以负约,与相辨詰, 頡利 颇惭。”明史·曾鲁传:“ 鲁 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説则是,从某説则非。’有辨詰者,必歷举传记以告。”
《國語辭典》:辨驳(辨駁)  拼音:biàn bó
争辩驳斥。《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不瞒大哥说,经过我愚弟兄看的地,一毫也没得辨驳的!」也作「辩驳」。
《國語辭典》:辩驳(辯駁)  拼音:biàn bó
据理争辩驳斥。如:「他的意见已遭辩驳。」《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幸亏他学过律师的人,善于辩驳。」也作「辨驳」。
《漢語大詞典》:诘折(詰折)
诘问和辩难。新唐书·王叔文传:“ 文珍 随语詰折, 叔文 不得对。”
《漢語大詞典》:剥异(剥異)
谓辩难立异。剥,通“ 驳 ”。《后汉书·胡广传》:“若事下之后,议者剥异,异之则朝失其便,同之则王言已行。” 王先谦 集解引 沈钦韩 曰:“ 邵伯温 闻见録:‘剥当作驳,剥、驳古字通。’”
分類:辩难立异
《漢語大詞典》:讲难(講難)
讲论辩难。明史·李中传:“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难。”
《国语辞典》:夺席谈经(夺席谈经)  拼音:duó xí tán jīng
本指群臣间能说经者,互相辩难,辩胜者夺取他人的坐席。典出《后汉书。卷七九。戴凭传》。后指在公开辩论中压倒众人,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