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彼岸  拼音:bǐ àn
1.对岸,那一边。
2.佛教用语。指解脱后的境界,为涅槃的异称。《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于有,则高谢四流;推之于无,则俯弘六度。」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國語辭典》:玉箸  拼音:yù zhù
1.玉制的筷子。唐。杜甫 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2.眼泪。唐。李白〈闺情〉诗:「玉箸日夜流,双双落朱颜。」
3.人死后下垂的鼻涕。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嗓》:「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馀,人皆骇叹……又对云:『此玉箸也。』」
4.一种书体。为笔画纤细,结构工整的小篆。
《漢語大詞典》:道书(道書)
道家或佛家的典籍。《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三国志·魏志·张鲁传:“祖父 陵 ,客 蜀 ,学道 鵠鸣山 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宋 惠洪 《赠胡子显》诗:“想见丰登民讼少,长官行摺道书看。” 清 金镇 《临江仙·寄汪蛟门舍人》词:“手把道书慵自起,暗来小阁斜凭,画图心事忒分明。”
《漢語大詞典》:横枝
(1).佛家语。旁支,不是传衣钵的嫡系。景德传灯录·僧璨大师:“若从七佛至此 璨 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 宋 苏轼 《器之好谈禅不喜游山山中笋出戏语器之可同参玉板长老作此诗》:“丛林真百丈,法嗣有横枝。”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禪宇谓之法嗣,而禪家旁出,谓之横枝。”
(2).谓无端,无缘无故。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怎当那横枝罗惹,不许隄防!”
(3).比喻是非。《盛世新声·双调五供养·穷客程》:“冷落孤帷谁问当,谁问当?那一日不断肠,谁承望横枝一万桩?”
(4).梅花的一种。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緑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 夏承焘 笺校:“緑萼、横枝皆梅别种。”
《國語辭典》:传灯(傳燈)  拼音:chuán dēng
佛教以灯象徵智慧,众生因智慧而解脱,故称教导佛法为「传灯」。清。钱谦益 定慧寺诗:「麒麟可即图,龙像俱传灯。」后亦见用于民间宗教的传法。
《國語辭典》:二门(二門)  拼音:èr mén
1.大门进去的第二道门。《红楼梦》第三九回:「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站在二门口,找二爷呢。」《文明小史》第三回:「听了听二门外头那人声越发嘈杂,甚至拿砖头撞的二门鼕鼕的响。」
2.两种途径、结局。《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唐。聂夷中〈过比干墓〉诗:「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國語辭典》:佛老  拼音:fó lǎo
佛教和道教。因为佛教由释迦牟尼佛创立,而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所以用佛老来代表佛教和道教。
《漢語大詞典》:圆觉(圓覺)
佛教语。指佛家修成圆满正果的灵觉之道。 南朝 梁元帝 《扬州梁安寺碑序》:“旃檀散馥,无復圆觉之风。” 宋 曾慥 类说·佛书杂说·无漏法门:“人弗为恶,通乎昼夜之道,而即所谓圆觉也。”红楼梦第一二○回:“方知 石兄 下凡一次,磨出光明,修成圆觉,也可谓无復遗憾了!”
《漢語大詞典》:中边(中邊)
(1).四十二章经:“佛所言説,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佛家因以“中边”指中观与边见(包括空、假等)。天台宗认为,“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见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五。 宋 陆游 《累日倦甚不能觞客睡起戏作》诗:“晚知古佛中边语,正合 蒙庄 《内外篇》。” 明 丁鹤年 《逃禅室述怀十六韵》:“谈玄分上下,味道悉中边。”
(2).内外,表里。 宋 苏轼 《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冰心 《往事二》八:“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
《漢語大詞典》:凡圣(凡聖)
佛教语。谓凡夫与圣者。佛家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皆为圣者;自此而下,未断惑证理之人,皆是凡夫。 南朝 梁 沈约 《神不灭论》:“自凡及圣,含灵义等。但事有精麤,故人有凡圣。”法苑珠林卷二六:“无何,坐终,其髑髏全成无缝,故知凡圣同居,事不可别。” 元 梵琦 《渔家傲·西方乐》词:“佛理在躬如玉璞,须凴巧匠勤雕琢,凡圣皆由心所作。难描邈,华臺宝座珠瓔珞。”
《國語辭典》:二祖  拼音:èr zǔ
1.汉高祖、世祖。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八。前赵录八。刘宣传》:「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未尝不反覆咏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两公独擅美于前矣。』」
2.晋太祖、世祖。《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惟公太宰,光翼二祖,诞育洪胄,纂戎于鲁。」
3.称曾祖父与祖父。《文选。曹植。王仲宣诔》:「自君二祖,为光为龙。」
4.称宗派的第二代领袖。《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
《漢語大詞典》:根尘(根塵)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浄,心境两奇絶。”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
《國語辭典》:龙藏(龍藏)  拼音:lóng zàng
1.佛教传说龙树从龙宫中取得大乘经典流布人间,故称大乘经典为龙藏。唐。德宣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济八苦于无明之河,秘密成伊;演龙藏于三千世界,童蒙求我。」
2.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至乾隆三年(西元1738),在北京刻印的敕版藏经。七百一十八函,七千一百六十八卷。以明北藏为底本,略有增减。也称为「清藏」。
《國語辭典》:龙藏寺碑(龍藏寺碑)  拼音:lóng zàng sì bēi
隋开皇六年(西元586)所建立的石碑,在今河北省定县东龙藏寺。石碑上字画遒劲,上承六朝馀风,下开欧虞之体,堪为隋碑第一。
分類:正书书法
《國語辭典》:坛场(壇場)  拼音:tán cháng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盟会、拜将的场所。《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及诸祠,各增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唐。颜师古。注:「筑土而高曰坛,除地为场。」
2.讲经修法的地方。唐。柳宗元〈南岳般舟和尚第二碑。序〉:「佛法至于衡山及津大师,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得正法。」《红楼梦》第六九回:「两边搭棚,安坛场,做佛事。」
《國語辭典》:木鱼(木魚)  拼音:mù yú
一种佛教法器。相传鱼昼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应昼夜思道。形制有二:一为挺直鱼形,用来粥饭或集众、警众,悬挂在寺院走廊上。一为圆状鱼形,诵经时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来,民间音乐和潮剧、粤剧中常用到木鱼。使木鱼除法器外兼具乐器功能。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诗:「松日明金像,山风响木鱼。」《水浒传》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觉,却那里寻得一个报晓的头陀,买他来后门头大敲木鱼,高声叫佛,便好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