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4,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口头文学
讲唱文学
今文学
庙堂文学
民间文学
分类词汇
斯文
学士
故事
意气
文学
词赋
瀛洲
文采
贾谊
贤良
《國語辭典》:口头文学(口頭文學)  拼音:kǒu tóu wén xué
不用文字记载而靠口耳相传的文学。如:「研究人员遍访各个村落,采集珍贵的口头文学资料。」
《國語辭典》:讲唱文学(講唱文學)  拼音:jiǎng chàng wén xué
一种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是以散文与韵文夹杂,用讲和唱并用的方式表演出来。内容包含史事、小说、佛事等。也称为「说唱文学」。
《漢語大詞典》:今文学(今文學)
以今文经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创立于 西汉 。 汉武帝 时立五经博士,传授今文经学。 西汉 末,古文经复出, 刘歆 欲以古文经学的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与今文家发生立学之争。自此今文学与古文学分立,每有论争。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志向。”
《國語辭典》:庙堂文学(廟堂文學)  拼音:miào táng wén xué
堂皇典雅、歌功颂德的文学。如《诗经》中的三颂,多属庙堂文学。
《國語辭典》:民间文学(民間文學)  拼音:mín jiān wén xué
在民间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曲艺、戏曲、歌谣等,皆属民间文学的范围。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én
1.礼乐制度教化。《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汉书。卷一○○。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2.儒士。《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平日敬重斯文,喜欢才士。」《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先圣祠内,共观大礼之光;国子监中,同仰斯文之主。」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en
人的举止文雅有礼。《红楼梦》第六三回:「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文明小史》第三回:「如果打死了外国人,我拚著脑袋去陪他,金委员不该拿读书人如此蹧蹋,到底不是斯文一脉!」
《國語辭典》:学士(學士)  拼音:xué shì
1.读书人或研习学问的人。《庄子。盗蹠》:「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倖于封侯富贵者也。」《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著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
2.职官名。魏晋南北朝始设,为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开元年间设置学士院,称为「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
3.大学授予的学位之一。依学位授予法之规定,大学授予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
《國語辭典》:故事  拼音:gù shì
旧例、老规矩。《汉书。卷五四。苏建传》:「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然阙而不篡者,乃各有故事,而在职司也。」
《國語辭典》:故事  拼音:gù shi
1.传说中的旧事,或杜撰的事情。如:「小朋友听老师说故事。」《西游记》第一三回:「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刍洗业的故事。」
2.事故。《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膈,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
《國語辭典》:意气(意氣)  拼音:yì qì
1.意态、气概。《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自知假货,终是怀著个鬼胎,意气不甚舒展。」
2.恩义、情谊。《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3.情绪。如:「意气用事」。
4.馈赠财物。汉。王符《潜夫论。爱日》:「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
《漢語大詞典》:意气相得(意氣相得)
谓彼此在志趣上投合。北齐书·高乾传:“ 魏 领军 元叉 ,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 乾 甚厚。” 清 戴名世 《赠叶苍岩序》:“ 苍巖 与吾生同岁,自儿时初学文,即意气相得甚欢。”亦作“ 意气相投 ”。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 , 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一见 单司户 ,便意气相投。” 柳青 《狠透铁》:“ 曹同志 赏识这个有涵养的农民……两个人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词赋(詞賦)  拼音:cí fù
泛指以抒情为主,讲求声调之美,注重排比铺陈的韵文。《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漢語大詞典》:词赋科(詞賦科)
科举名目之一。主要考试词赋。金史·选举志一:“其后南北通选,止设词赋科,不过取六七十人。” 清 黄遵宪 《杂感》诗:“谓开词赋科,浮华益无耻。”
《國語辭典》: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传说为东海中神仙所居住的仙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國語辭典》: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瀛洲,古代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初以登瀛洲比喻成仙。唐太宗时,立文学馆,以十八学士入选,备受皇帝礼遇与敬重,各方钦羡不已,称为「登瀛洲」。比喻平步青云,功名有成。《孤本元明杂剧。卓文君。第一折》:「恰便似芙蓉生在秋江上,几时得坠鞭误入平康巷,怎做得登瀛洲膝盖儿软,踏翰林脚步儿长。」
《國語辭典》:文采  拼音:wén cǎi
1.绚丽的色泽。《庄子。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也作「文彩」。
2.文辞、文才。《汉书。卷七三。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南史。卷二六。袁湛传》:「文采遒艳,从横有才辩。」也作「文彩」。
《国语辞典》:贾谊(贾谊)  拼音:jiǎ yì
人名。(西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为文学家兼政论家。文帝召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为梁怀王太傅,后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年馀亦卒,世人称为「贾太傅」、「贾长沙」,又称为「贾生」。其往长沙就任时,渡湘水作〈吊屈原赋〉以抒发哀怨;而于长沙王太傅时,见鸮鸟飞入屋内,以为不祥,而作〈鵩鸟赋〉,是《楚辞》到汉赋之间重要的辞赋家。著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章。
《國語辭典》:贤良(賢良)  拼音:xián liáng
1.有才华、有德行。《红楼梦》第六九回:「贾琏来家时,见了凤姐贤良,也便不留心。」
2.有德行的人。《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