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29,分8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归依
多生
世法
空空
跏趺
化城
法王
苦海
初地
传心
大众
宗风
圣道
三天
四分
《國語辭典》:归依(歸依)  拼音:guī yī
1.依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四折:「俺父亲投唐以来,撇下我归依无处。」
2.向可依怙的对象归趋投靠。参见「三归依」条。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州乡愧伏,远迩归依。」
《國語辭典》:多生  拼音:duō shēng
1.佛教指众生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称为「多生」。唐。白居易 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八。饶廷直》:「多生曾结香火缘,邂逅相逢竟相语。」
2.生,语助词。多生通常指多数、大概。宋。张元干 瑞鹧鸪。雏莺初啭斗尖新词:「总解满斟偏劝客,多生俱是绮罗人。」
《國語辭典》:世法  拼音:shì fǎ
1.世代沿用的法则。宋。黄庭坚〈书赠俞清老〉:「米黼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清。张尔岐〈辨志〉:「言为世法,动为世表。」
2.代代效法。《国语。齐语》:「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
3.佛教称世间的一切现象、事物。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佛观世法如光影,入彼甚深幽奥处。」也作「世间法」、「世俗法」。
《國語辭典》:空空  拼音:kōng kōng
1.虚心诚恳的样子。《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岂但空空无违而已哉!」
2.淳朴诚实的样子。《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
3.佛教用语。指空的概念也是没有实性。《大智度论》卷三一:「是故以空舍空,是名『空空』。」
《國語辭典》:跏趺  拼音:jiā fū
盘足而坐,脚背放在股上。即打坐的坐姿。唐。白居易 在家出家诗:「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漢語大詞典》: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
《國語辭典》:法王  拼音:fǎ wáng
1.佛陀。旧称佛为法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二》:「众生种种恐怖苦,法王智光悉救济。」
2.道教称天尊。
3.称罗马教皇。
《國語辭典》:苦海  拼音:kǔ hǎi
1.比喻痛苦的处境。《红楼梦》第六三回:「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2.佛教用语。比喻生死轮回的三界。《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漢語大詞典》:初地
(1).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逕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國語辭典》:传心(傳心)  拼音:chuán xīn
禅宗认为心就是究竟的真理,所以传授佛法使弟子證悟究竟的真理谓之「传心」。宋。刘棐〈景德传灯录后序〉:「蛙蚓发机,管弦传心,乃至墙壁瓦砾,无非说法。」
《國語辭典》:大众(大眾)  拼音:dà zhòng
多数的人。《文明小史》第二回:「传知各童生,大众俱有愤愤之意。」
《國語辭典》:宗风(宗風)  拼音:zōng fēng
禅宗五家各自的教学特色。《宏智禅师广录》卷五:「迄至于今,宗风未坠,家法常存。」也称为「家风」、「祖风」。
《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汉 扬雄 《法言·问明》:“甚矣,圣道无益於庸也。”《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始自 秦 世,不师圣道,私以御职,姦以待下。”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今圣道大明,儒风復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见圣道之全者惟 颜子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时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经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
(2).佛教谓出离生死烦恼之道。即“四圣諦”与“八正道”的合称。成实论·四无畏品:“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 唐 道绰 安乐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浄土。” 宋 陆游 《自警》诗:“圣道功殊浅,尘缘习未除。”参见“ 八正道 ”。
《國語辭典》:八正道  拼音:bā zhèng dào
佛教用语。梵语aṣṭāṅga-mārga的意译。指八种通往解脱的正确途径。八正道为:一、正见,具有正确的主张──四谛的见解。二、正思惟,做正确的抉择。三、正语,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谈。四、正业,清净的行为。五、正命,正当的谋生方式。六、正精进,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随时都清楚地知道当下的心念。八、正定,修习四禅八定。《杂阿含经》卷六:「云何有身灭道迹?谓八正道。」也称为「八圣道」。
《漢語大詞典》:三天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宋书·律历志序:“《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纷然莫辨。”详“ 宣夜 ”。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汉武帝内传:“是三天上元之官,统领十万。”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云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王琦 注:“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咏天宁寺塔》诗:“镜现三天象,珠含四日光。”
(4).泛指天空。《西游记》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清园 ,诸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 皇帝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
《漢語大詞典》:宣夜
(1).我国古代三种宇宙学说之一。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见晋书·天文志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唐 孔颖达 疏:“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絶无师説…… 虞喜 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 唐 杨炯 《浑天赋》:“客有为宣夜之学,喟然而言曰:旁望万里之横山,而皆青翠;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皆黝黑。”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测天三家以外诸说:“测天者,宣夜、浑天、昕天三家,人皆知之。”
(2).借称测天之学。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己:“ 杨盈川 , 显庆 五年待制宏文馆,时年方十一, 上元 三年制举,始补校书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学。”
(3).指司天之官夜间宣报时辰星象等。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灵臺;书笏珥彤,纪言事於仙室。”挈壶氏,指司天之官。
《漢語大詞典》:四分
(1).分为四份。左传·昭公五年:“四分公室, 季 氏择二。”
(2).向四方散开。 汉 焦赣 《易林·豫之观》:“十里望烟,散涣四分;形容灭亡,终不见君。”
(3).指四分历。后汉书·律历志中:“今改行《四分》,以遵於 尧 ,以顺 孔圣 奉天之文。”清史稿·时宪志一:“ 梅文鼎 研精天算,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