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9,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汉人
八州
翠柏
诗歌
东国
龙井
教民
天皇
齐国
海县
区夏
青油
斗南
四部
飓风
《漢語大詞典》:汉人(漢人)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漢語大詞典》:八州
指 中国 全土。我国自古有九州之称,自京畿而言,则为八州。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漢語大詞典》:翠柏
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
翠柏属的各种植物的统称
《國語辭典》:诗歌(詩歌)  拼音:shī gē
1.诗与歌曲的总称。唐。王勃〈九成宫颂〉:「诗歌百堵,黄图未洽。」
2.诗的通称。古今之诗,或可歌,或不可歌,统称为「诗歌」。
《漢語大詞典》:东国(東國)
(1).东方之国。上古指 齐 、 鲁 、 徐夷 等国。国语·吴语:“昔 楚灵王 不君……踰诸 夏 而图东国。” 韦昭 注:“东国, 徐夷 吴 越 。”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 秦 也,欲王之令 楚王 割东国以与 齐 ,而 秦 出 楚怀王 以为和。” 张守节 正义:“东国, 齐 、 徐夷 。”《文选·陆机〈演连珠〉》:“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 李善 注:“东国,谓 鲁 也。”近代多指 中国 以东的 日本 、 朝鲜 等国。 清 王韬 《〈三岛中洲文集〉序》:“东国於二十年间维新建治,政令一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朝鲜采风录:“命一等侍卫 狼曋 ,颁 孝昭皇后 尊謚于 朝鲜 ,因令采东国诗归奏。”
(2).东部地区。 春秋 时指 楚国 东部的 锺离 、 巢 、 州来 等地。左传·昭公四年:“ 然丹 城 州来 。东国水,不可以城, 彭生 罢 赖 之师。” 杨伯峻 注:“ 楚 以东部地区为东国, 钟离 、 巢 、 州来 以及 赖 皆东国地邑。”
(3).指东都 洛阳 。国,都城。书·康诰:“ 周公 初基,作新大邑於东国 洛 。” 三国 魏 曹植 《怨歌行》:“待罪居东国,泫涕常流连。” 唐 卢照邻 《秋霖赋》:“别有东国儒生,西都才客。” 明 何景明 《寡妇赋》:“从子遨游,涉 江 湘 兮;改辙东国,逾 河 梁兮。”
(4).犹东方。指 亚洲 。一说,指 中国 。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一截遗 欧 ,一截赠 美 ,一截还东国。”
《國語辭典》:龙井(龍井)  拼音:lóng jǐng
1.地名。在浙江省杭县西南,旧名龙泓。所产的龙井茶,向负盛名。
2.一种产于浙江省杭州龙井村的茶。驰名中外。参见「龙井茶」条。
《漢語大詞典》:教民
(1).教育人民。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 清 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 中国 人。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又一转眼,便连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时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与众共弃的大罪了。” 徐特立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 中国 犯了法可以不受 中国 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
《國語辭典》:天皇  拼音:tiān huáng
1.天帝。晋。陆机〈列仙赋〉:「观百化天神区,觐天皇于紫微。」
2.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太平广记。卷四八〇。频斯》引《拾遗录》:「壁上刻有三皇之像,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
3.天子。《新唐书。卷三。高宗本纪》:「上元元年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
4.日本称其君主为「天皇」。
《国语辞典》:齐国(齐国)  拼音:qí guó
1.国名。位于今山东省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2.齐,中央。齐国指中州、中国、中华。《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漢語大詞典》:海县(海縣)
犹神州。指 中国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宴群臣登歌:“皇明御歷,仁深海县。”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 管 晏 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知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梁琛 ﹞曰:‘今海县分裂,天光分曜,安得以乘舆,行在为言哉!’” 胡三省 注引 驺衍 曰:“中国有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 内有九州, 禹 所叙九州是也;其外有裨海环之。海县之説,盖本诸此。” 宋 陆游 《谢明堂赦表》:“德协穹祇,春回海县。”
《國語辭典》:区夏(區夏)  拼音:qū xià
指华夏、中国。《书经。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清。朱彝尊〈满江红。玉座苔衣〉词:「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
《漢語大詞典》:青油
(1).又叫梓油。 中国 特产。由乌桕树种仁所得的干性油,用于油漆等。一说即黑漆。南齐书·舆服志:“皇太后、皇后重翟车……盖,金涂,爪支子花二十八,青油侠碧绢黄绞盖,漆布裹。”
(2).见“ 青油幕 ”。
《漢語大詞典》:青油幕
青油涂饰的帐幕。南史·萧韶传:“ 韶 接 信 甚薄,坐青油幕下,引 信 入宴。”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 明 李东阳 《心远堂》诗:“晚向青油幕下归,宦游不与意相违。”亦省作“ 青油 ”。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熊羆交黑矟,宾客满青油。” 宋 杨万里 《野炊白沙沙上》:“旋将白石支燃鼎,却展青油当野庐。” 清 陈章 《忆旧游·记苹花雪里》词:“燕寝凝香地,又君悬絳帐,我卧青油。”参见“ 油幕 ”。
分類:涂饰帐幕
《國語辭典》:斗南  拼音:dǒu nán
1.北斗星之南的相星。故旧时用「斗南」来代称宰相或相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相一星,在北斗南。相者,总领百司而掌邦教,以佐帝王安邦国,集众事也。」
2.北斗星以南,指国内或海内。元。耶律楚材 请倪公诗:「倪公本是我同参,道价峥嵘冠斗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3.云林县所辖镇名,是云林南部的交通中心。
《國語辭典》:四部  拼音:sì bù
晋时荀勖作新簿,将群书分类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为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见《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唐玄宗于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见《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后分类群书多沿唐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
《漢語大詞典》:四部书(四部書)
中国 古代书籍统分为四大类,故称。 晋 荀勗 将群书分为四部:六艺、小学为甲部;诸子、兵书、术数为乙部;历史记载和杂著为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为丁部。 东晋 李充 加以调整,以五经为甲部,历史记载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隋 唐 以后沿用此种分法,称为经、史、子、集。后亦用以泛指群书。 宋 刘敞 《六月二十六日雨阁昼寝》诗:“食有万钱膳,架多四部书。”参阅隋书·经籍志一
《漢語大詞典》:四部众(四部衆)
佛教语。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梁书·武帝纪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为四部众説《大般若涅盘经》义。”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亦省称“ 四部 ”、“ 四众 ”。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國語辭典》:飓风(颶風)  拼音:jù fēng
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墨西哥西岸、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空气旋流。相当于西太平洋的台风、南太平洋及南印度洋诸岛的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