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哀途穷
 
哀道穷
 
哭穷途
 
哭路歧
 
哭途穷
 
步兵哭
 
步兵泣路
 
泣穷途
 
泣途穷
  
穷途哭
 
穷途恸
 
穷途泪
 
穷途老阮
 
觉阮途穷
 
路穷
  
途穷哭
 
途穷泣
 
阮公失路
   
阮籍哭
 
阮籍泪
 
阮籍穷途哭
  
相关人物
阮籍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阮籍〉~604~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36~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简释

穷途哭:喻指对世事极度悲观。唐杜甫《秋暮枉裴道州手札》:“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例句

每耻穷途哭,今那客泪零。 元稹 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

自惭初识查头味,正是栖栖哭阮涂。 吴融 南迁途中作七首渡汉江初尝鳊鱼有作

只惭燕馆盛,宁觉阮途穷。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无为学惊俗,狂醉哭途穷。 吕温 登少陵原望秦中诸川太原王至德妙用有水术因用感叹

身老方投刺,途穷始著鞭。 周万 送沈芳谒李观家求仕进

从兹阮籍泪,且免泣途穷。 孟郊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

淮阴不免恶少辱,阮生亦作穷途悲。 戴叔伦 行路难

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李咸用 山中

大道将穷阮籍哀,红尘深翳步迟回。 李咸用 途中逢友人

司寇亦曾遭鲁黜,步兵何事哭途穷。 李山甫 早秋山中作

遂矜丘室重,不料阮途穷。 李端 赠薛戴

蹉跎潘鬓至,蹭蹬阮途穷。 李端 长安感事呈卢纶

自怜穷律穷途客,正怯孤灯一局棋。 杜牧 寄李起居四韵

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 杜甫 即事

此生遭圣代,谁分哭穷途。 杜甫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

赤眉犹世乱,青眼只途穷。 杜甫 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君见途穷哭,宜忧阮步兵。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

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杜甫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幕府亲友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张骞。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 杜甫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途穷悲阮籍,病久忆相如。 牟融 有感

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 王维 哭祖六自虚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 白居易 寄唐生

沧洲自有趣,不便哭途穷。 皇甫曾 过刘员外长卿别墅

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涂穷。 秦韬玉 寄怀

返驾王尊何足叹,哭途阮籍谩无聊。 罗邺 春过白遥岭

正哭阮途归未得,更闻江笔赴嘉招。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

谁知独西去,步步泣途穷。 许棠 奉天寒食书事

蒙庄环外知音少,阮籍途穷旨趣低。 贯休 山居诗二十四首

共叹虞翻枉,同悲阮籍途。 贾至 送王员外赴长沙

达士由来知道在,昔贤何必哭途穷。 郑谷 倦客

虞翻归有日,莫便哭穷途。 郑谷 迁客

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 钱起 七盘岭阻寇闻李端公先到南楚

郤诜丹桂无人指,阮籍青襟有泪沾。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开口谩劳矜道在,抚膺唯合哭途穷。 韩偓 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权所挤值盘石出镇藩屏朝选宾佐以馀充职掌记郁郁不乐因成长句寄所知

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那言阮家子,更作穷途恸。 鲍溶 寓兴

典故
三刖
  
三献三刖
  
三献荆山
 
再献甘灭趾
 
刖人哭
   
卞和三献
 
卞和不斲
 
卞和刖
 
卞和耻
 
卞和泣
 
卞和玉
 
卞和胫
 
卞子抱玉
 
卞山璞
  
卞玉
  
卞疑
 
和氏三献
 
和氏璧
 
和氏宝
 
和氏愆
 
和氏泪
 
和氏献玉
 
和氏玉
    
悲玉石
   
抱玉卞和
 
抱玉泪
  
抱石疑非
 
楚人随玉
  
楚家玉
 
楚山囚玉
 
楚山玉
 
楚山迷璧
 
楚王珍
   
泣楚玉
  
泣血人
 
洒泪成血
 
为玉泣
   
献玉和
 
献玉招刑
  
玉三献
 
璧悲三献
 
痛玉
 
白璧三年泪
 
白璧冤楚
 
白璧疑冤楚
 
良璞悲
  
荆人美璞
   
荆山待价
 
荆山玉
 
荆山璆
    
误卞和
 
谤玉
 
證玉臣
 
贼奇璞
 
足刖已过三

相关人物
卞和


《韩非子》卷四〈和氏〉~238~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简释

卞和:指知音。唐李涉《送颜觉赴举》:“居然一片荆山工,可怕无人是卞和。”

卞泣:指怀才不遇,或指蒙冤。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寄郑少尹》:“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

和氏玉:咏玉。唐钱起《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例句

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卞和名永永,与宝不相坠。劝尔出门行,行难莫行易。 元稹 出门行

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 元稹 谕宝二首

坚贞与和璧,利用归干将。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

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 刘商 殷秀才求诗

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觐

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刘长卿 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

顷游灵台下,频弃荆山玉。 刘长卿 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

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 刘驾 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太原从事

越欧百炼时,楚卞三泣地。二宝无人识,千齿皆弃置。 吕温 古兴

再刖未甘何处说,但垂双泪出咸秦。 姚鹄 随州献李侍御二首

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 孟郊 古兴

哲人卧病日,贱子泣玉年。 孟郊 哭秘书包大监

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孟郊 答姚怤见寄

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孟郊 答卢虔故园见寄

况当圣明主,岂乏證玉臣。 孟郊 送孟寂赴举

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孟郊 鸦路溪行呈陆中丞

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 宋之问 送赵司马赴蜀州

忽对荆山璧,委照越吟人。 庾抱 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宫

只应抱璞非良玉,岂得年年不至公。 张乔 自诮

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 张子容 璧池望秋月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张惟俭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

和玉悲无已,长沙宦不成。 张说 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

贞坚自有分,不乱和氏璧。 戴叔伦 孤石

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 曹邺 下第寄知己

荆璞且深藏,珉石方如雪。 李咸用 览友生古风

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李咸用 赠来鹏

荆山有玉犹在璞,未遇良工虚掷鹊。 李咸用 送人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李峤

知君分如此,赠逾荆山璧。 李德裕 重忆山居六首罗浮山

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 李涉 送颜觉赴举

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李白 古风之三十六

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 李白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抱石耻献玉,沈泉笑探珠。 李白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李白 赠范金卿二首

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李益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

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 李频 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张侍御

晓涧青青桂色孤,楚人随玉上天衢。 杜牧 押兵甲发谷口寄诸公

但寻陶令集,休献楚王珍。 杜牧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此时泣玉情虽异,他日衔环事亦同。 杨知至 复落后呈同年

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

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 殷遥 送友人下第归省

山中荆璞谁知玉,海底骊龙不见珠。 牟融 寄周韶州

结绿处燕石,卞和不必知。 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

哀哀献玉人,楚国同悲辛。泣尽继以血,何由辨其真。 王昌龄 为张僓赠阎使臣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卢僎 途中口号

荆山璞在终应识,楚国人知不是狂。 窦庠 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

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 罗隐 寄洪正师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 罗隐 送章碣赴举

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 翁承赞 喜弟承检登科

荆山产美玉,石石皆坚贞。未必尽有玉,玉且问石生。 聂夷中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荆人献始遇,良匠琢初成。 叶季良 赋得琢玉成器

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薛据 古兴

芸香误比荆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 薛涛 赠韦校书

明年徵拜入,荆玉不藏诸。 苏颋 钱荆州崔司马

楚玉已曾分卞玉,膺门依旧是龙门。 许棠 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东归万里惭张翰,西上四年羞卞和。 许浑 长安岁暮

知将刖足恨,去击李膺门。 贯休 送友生入越投知己

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 贾岛 古意

同声惭卞玉,谬此托韦金。 郑愔 同韦舍人早朝

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弹。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钱起 落第刘拾遗相送东归

不嗟荆宝退,能喜彩衣还。 钱起 送安都秀才北还

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陈子昂 观荆玉篇

白璧疑冤楚,乌裘似入秦。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空。 陆畅 下第后病中

穷通应计一时间,今日甘从刖足还。 雍陶 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

众宝归和氏,吹嘘多俊人。 韦应物 寄令狐侍郎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韩愈 孟生诗

譬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涂中见寄

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 顾况 送友失意南归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骆宾王 畴昔篇

典故
元伯巨卿千里从
 
元伯相葬
 
具鸡黍
 
千里论交
 
升堂他日约
 
只鸡平生约
 
巨卿哭
 
幽明永隔
 
张范风流
 
张范善终始
 
张范通梦
 
死梦寻范式
 
死结生交
  
炊黍期张
 
白马悲宋
 
白马故人
   
范张鸡黍
  
鸡黍恨
  
相关人物
张劭
 
范式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范式〉~2676~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泛。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脩坟树,然后乃去。

简释

具鸡黍:喻招待客人。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例句

系舟偏忆戴,炊黍愿期张。 李端 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

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骛归来月正明。 杜牧 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后见归妓感而成诗

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蹉跎江浦生华发,牢落寒原会素车。 权德舆 哭张十八校书

元伯归全去,无由白马来。 权德舆 工部发引日属伤足卧疾不遂执绋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 王维 哭褚司马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王起 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诗

张范唯通梦,求羊永绝踪。 皇甫冉 送魏六侍御葬

风期嵇吕好,存殁范张亲。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

白马宾徒散,青乌陇隧开。 郑愔 哭郎著作

青乌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骆宾王 乐大夫挽词五首

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 鱼玄机 期友人阻雨不至

典故
九疑泪竹
 
二女事唐虞
 
二女垂泪
  
二妃愁
 
哭翠华
 
哭苍梧
 
哭重华
 
啼斑竹
 
啼湘
 
啼舜妇
 
尧女
 
女悲
  
妃泣竹
  
娥英泣
 
帝妃
  
帝子痕
 
思帝子
 
怨泪连疏竹
 
恨竹泪
  
斑竹染啼血
 
染竹啼
 
染筠
 
楚妃泪竹
 
江娥啼竹
     
湘女恨
  
湘妃怨
 
湘妃泣
 
湘妃泪
 
湘妃旧竹
 
湘妃血
  
湘娥竹
 
湘川别泪
 
湘川恨
 
湘水泪
 
湘泪
 
湘皇泪雨
 
湘竹痕
  
湘篁染泪
  
湘魂
 
玉立湘皋
  
竹上斓斑
 
竹上泪
 
粉篁春泪
 
舜妃啼竹
 
舜妃悲
 
舜娥悲
  
苍梧恨
 
苍梧泪

相关人物
唐尧
 
女英
 
娥皇
 
 
虞舜


《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下·竹〉~55~
《博物志》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挥竹,竹尽班。今下隽有班皮竹。
《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二〈竹部一·竹上〉~4404~
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班班然。」
《列女传》卷一〈母仪传·有虞二妃〉~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舜父顽母嚚。父号瞽叟,弟曰象,敖游于嫚,舜能谐柔之,承事瞽叟以孝。母憎舜而爱象,舜犹内治,靡有奸意。四岳荐之于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厥内。二女承事舜于畎亩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骄盈怠嫚,犹谦谦恭俭,思尽妇道。瞽叟与象谋杀舜。使涂廪,舜归告二女曰:「父母使我涂廪,我其往。」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廪,乃捐阶,瞽叟焚廪,舜往飞出。象复与父母谋,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从掩,舜潜出。时既不能杀舜,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汪,遂往,舜终日饮酒不醉。舜之女弟系怜之,与二嫂谐。父母欲杀舜,舜犹不怨,怒之不已。舜往于田号泣,日呼旻天,呼父母。惟害若兹,思慕不已。不怨其弟,笃厚不怠。既纳于百揆,宾于四门,选于林木,入于大麓,尧试之百方,每事常谋于二女。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封象于有庳,事瞽叟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聪明贞仁。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君子曰:「二妃德纯而行笃。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之谓也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湘夫人〉~64~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东汉·王逸注:「帝子,谓尧女也。降,下也。言尧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反,没于湘水之渚,因为湘夫人。」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帝尧〉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閒,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简释

江娥啼竹:咏忧伤之情,或咏竹。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例句

愁如湘灵哭湘浦,咽咽哀音隔云雾。九嶷深翠转巍峨,仙骨寒消不知处。 僧鸾 赠李粲秀才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愁。 刘沧 江楼月夜闻笛

湘竹旧斑思帝子,江蓠初绿怨骚人。 刘长卿 送马秀才落第归江南

野蕉依戍客,庙竹映湘君。 司空曙 送史泽之长沙

荆山鼎成日,湘浦竹斑时。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三首之二

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冤根。 孟郊 闲怨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孙氏 闻琴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岑参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重华不是风流主,湘水犹传泣二妃。 崔道融 马嵬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 张九龄 杂诗五首之四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苹春尽花空落。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唯馀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 张谓 邵陵作

湘水终日流,湘妃昔时哭。美色已成尘,泪痕犹在竹。 施肩吾 湘川怀古

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朱放

有虞曾不有遗言,滴尽湘妃眼中血。 李咸用 铜雀台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李商隐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李商隐 潭州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 离思

万点湘妃泪,三年贾谊心。 李嘉祐 裴侍御见赠斑竹杖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李峤

上清仙女徵游伴,欲从湘灵住河汉。 李涉 寄荆娘写真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沈。 李涉 鹧鸪词二首

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 李白 望夫石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二

南人伐竹湘山下,交根接叶满泪痕。请君先问湘江水,然我此恨乃可论。 李益 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词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李端 古别离二首

回潮迎伍相,骤雨送湘君。 李端 幽居作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李绅 重台莲

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 李群玉 湖中古愁三首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李贺 黄头郎

自解看花笑,憎闻染竹啼。 杜易简 湘川新曲二首之二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 斑竹筒簟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杜甫 奉和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杜甫 渼陂行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杜甫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湘妃泣下竹成斑,子规夜啼江树白。 武元衡 望夫石

翠筠不乐湘娥泪,斑箨堪裁汉主冠。 王睿

空山竟不从,宁肯学湘妃。 皇甫冉 赠恭顺皇后挽歌

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 皎然 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

翠帐云屏白玉床,啼鸟休啼花莫笑,女英新喜得娥皇。 卢仝 小妇吟

娥皇不语启娇靥,女英目成转心惬。 卢仝 秋梦行

夜光疑汉曲,寒韵辨湘灵。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薛涛 酬人雨后玩竹

莫嫌滴沥红斑少,恰似湘妃泪尽时。 贾岛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

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之二

至今楚竹上,犹有泪痕斑。 郎士元 湘夫人二首

入楚岂忘看泪竹,泊舟应自爱江枫。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郭震 莲花

商人酒滴庙前草,萧索风生斑竹林。 陈羽 湘君祠

湘妃独立九疑暮,汉女菱歌春日长。 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

带露似垂湘女泪,无言如伴息妫愁。 韦庄 庭前桃

露沾湘竹泪,花堕越梅妆。 韦庄 春愁

石门迥接苍梧野,愁色阴深二妃寡。 韦蟾 岳麓道林寺

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 韩愈 晚泊水口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韩愈 答张彻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韩愈 送惠师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高骈 湘妃庙

典故
伴冬青
  
冬青一树栽
 
冬青愁
 
冬青枝
 
冬青树
 
哭冬青
 
兰亭秋树


《南村辍耕录》卷四《发宋陵寝》~239~2~
唐君名?,字玉潜,会稽山阴人。家贫,聚徒授经,营滫瀡以养其母。岁戊寅,有总江南浮屠者杨琏真珈,怙恩横肆,势燄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十二月十有二日,帅徒役顿萧山,发赵氏诸陵寝,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唐时年三十二岁,闻之痛愤。亟货家具,得白金百星许,执券行贷,得白金又百星许。乃具酒醪,市羊豕,邀里中少年若干辈,狎坐轰饮。酒且酣,少年起请曰,君儒者,若是,将何为焉。唐惨然具以告,愿收遗骸共瘗之。众谢曰,诺。中一少年曰,发丘中郎将,眈眈饿虎,事露奈何。唐曰,余固筹矣。今四郊多暴骨,取窜以易,谁复知之。乃斲文木为匮,复黄绢为囊,各署其表曰,某陵某陵,分委而散遣之,蕝地以藏,为文而告。诘旦,事讫,来集,出白金羡馀酬,戒勿泄。越七日,总浮屠下令裒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杭民悲戚,不忍仰视,了不知陵骨之犹存也。祸淫不爽,流传京师,上达四聪,天怒赫赫,飞风雷号令,捽首祸者北焉。山阴人始有籍籍传唐事者。由是唐之义风,震动吴越,声生势长,若胥江掀八月之涛。名虽高,困固自若。……唐葬骨后,又于宋常朝殿掘冬青树,植于所函土堆上,……宋太学生林德阳,字景曦,号霁山。当杨总统发掘诸陵寝时,林故为杭丐者,背竹箩,手持竹夹,遇物即以夹投箩中。林铸银作两许小牌百十,系腰间,取贿西番僧曰,馀不敢,望收其骨,得高家孝家斯足矣。番僧左右之,果得高孝两朝骨,为两函贮之。归,葬于东嘉。……葬后,林于宋常朝殿掘冬青一株,植于所函土堆上。
典故
依墙哭楚
 
包胥一出
 
包胥一哭
 
包胥一诺
 
包胥哭秦庭
 
包胥存楚
 
包胥救楚
 
包胥血
  
哭救楚
 
哭秦兵
  
复楚孤臣
 
愧包胥
 
救楚
 
楚包胥
 
申包恸哭
 
申包胥就楚
 
申胥恨
 
秦庭哭
 
秦庭泪

相关人物
伍员(字子胥)
 
申包胥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四〈定公·传四年〉~953~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276~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溪,为堂溪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简释

秦庭哭:指为国解难。唐李百药《郢城怀古》:“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例句

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千乘徒虚尔,一夫安可轻。 元稹 楚歌十首

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 张说 过庾信宅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之四

悲作楚地囚,何由哭秦庭。 李白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李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誇而却秦。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

莫救夷陵火,无复秦庭哭。 李百药 郢城怀古

独惭投汉阁,俱议哭秦庭。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 韦应物 睢阳感怀

典故
不忍过西州
 
哭西州
 
山丘泪
 
思谢傅
  
恸哭西州门
 
恸西州
 
泪下羊昙
 
生存华屋
 
羊昙恨
 
羊昙悲
 
羊昙悲伤
 
羊昙悲感
 
羊昙挥泪
 
羊昙泪
 
羊昙醉
 
羊昙醉后
 
老泪洒西州
 
华屋泪
 
衰泪过西州
 
西州沾裳
    
西门恸
 
西门洒泪
 
长恸过西州

相关人物
羊昙
 
谢安


《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

例句

季子生前别,羊昙醉后悲。 司空曙 哭苗员外呈张参军

满筵旧府笙歌在,独有羊昙最泪流。 杨巨源 酬卢员外

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醉后春。 温庭筠 经故翰林袁学士居

功名思马援,歌唱咽羊昙。 陆龟蒙 京口与友生话别

典故
北山猿鹤
 
啼猿唳鹤
 
山灵蕙帐
 
怨鹤啼猿
 
怨鹤惊猿
 
故山猿鹤
 
晨猿夜鹤
 
猿吟鹤怨
 
猿惊鹤怨
  
猿鹤侣
 
胎禽怨夜
 
蕙帐空
 
袁鹤催还
 
辜负猿鹤
 
鹤怨山空
 
鹤悲猿哭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书下·北山移文〉~957~
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夫以耿介拔俗之标。萧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絜。干青云而直上。吾方知之矣。若其亭亭物表。皎皎霞外。芥千金而不眄。屣万乘其如脱。闻凤吹于洛浦。值薪歌于延濑。固亦有焉。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何其谬哉。呜呼。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干载谁赏。世有周子。隽俗之土。既文既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东鲁。习隐南郭。偶吹草堂。滥巾北岳。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或叹幽人长往。或怨王孙不游。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务光何足比。涓子不能俦。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风云悽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至其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道帙长殡。法筵久埋。敲扑諠嚣犯其虑。牒诉倥?装其怀。琴歌既断。酒赋无续。常绸缪于结课。每纷纶于折狱。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石摧绝无与归。石径荒凉徒延伫。至于还?入幕。写雾出楹。蕙帐空兮夜鹄怨。山人去兮晓?惊。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于是南岳献嘲。比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故其林惭无尽。涧愧不歇。秋桂遗风。春萝罢月。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谒。今又促装下邑。浪拽上京。虽情投于魏阙。或假步于山扃。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唐·李周翰注:「此因山言之,故托猿鹤以寄惊怨也。」
典故
城崩
  
崩杞妇城
 
杞妻
 
杞妻哭城
 
杞妻崩雉
 
杞妻恸哭
 
杞妇哀
  
杞梁贞妇
 
长城哭崩
 
长城忽崩

相关人物
杞梁殖
 
杞梁妻


《列女传》卷四〈贞顺传·齐杞梁妻〉~8~
齐杞梁殖之妻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使者吊之于路。杞梁妻曰:「今殖有罪,君何辱命焉。若令殖免于罪,则贱妾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于是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后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諴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吾何归矣?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倚,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贞而知礼。诗云:「我心伤悲,聊与子同归。」此之谓也。
三国魏·曹植《曹植集》卷二《鞞舞歌·精微篇》
「杞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

简释

城崩:喻痛哭感天动地。唐李白《白头吟》之二:“城崩杞梁妻,谁道土无心。”

杞梁妻:喻对亡夫情深意切。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例句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李白 东海有勇妇

处处鲁人髽,家家杞妇哀。 皮日休 卒妻怨

壁古字未灭,声长向不绝。杞妇哭夫时,城崩无此说。 贾驰 复睹三乡题处留赠

典故
伯道孤单
 
伯道暮年
  
伯道无后
 
哭邓攸
 
无儿悲邓攸
  
邓攸无儿
 
相关人物
邓攸


《晋书》卷九十〈良吏列传·邓攸〉~2339~
永嘉末,没于石勒。然勒宿忌诸官长二千石,闻攸在营,驰召,将杀之。攸至门,门干乃攸为郎时干,识攸,攸求纸笔作辞。干候勒和悦,致之。勒重其辞,乃勿杀。勒长史张宾先与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称攸于勒。勒召至幕下,与语,悦之,以为参军,给车马。勒每东西,置攸车营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缚诣勒以明攸,而阴遗攸马驴,诸胡莫不叹息宗敬之。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至新郑,投李矩。三年,将去,而矩不听。荀组以为陈郡、汝南太守,悯帝徵为尚书左丞、长水校尉,皆不果就。后密舍矩去,投荀组于许昌,矩深恨焉,久之,乃送家属还攸。攸与刁协、周顗素厚,遂至江东。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台遣散骑常侍桓彝、虞慰劳饥人,观听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诏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后称疾去职。郡常有送迎钱数百万,攸去郡,不受一钱。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攸乃小停,夜中发去。吴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鸣天欲曙。邓侯拖不留,谢令推不去。」百姓诣台乞留一岁,不听。拜侍中。岁馀,转吏部尚书。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永昌中,代周顗为护军将军。太宁二年,王敦反,明帝密谋起兵,乃迁攸为会稽太守。初,王敦伐都之后,中外兵数每月言之于敦。攸已出在家,不复知护军事,有恶攸者,诬攸尚白敦兵数。帝闻而未之信,转攸为太常。时帝南郊,攸病不能从。车驾过攸问疾,攸力病出拜。有司奏攸不堪行郊而拜道左,坐免。攸每有进退,无喜愠之色。久之,迁尚书右仆射。咸和元年卒,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祠以少牢。攸弃子之后,妻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遂不复畜妾,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弟子绶服攸丧三年。

简释

邓家无子:指没有子嗣。唐白居易《老来生计》:“陶令有田唯种黍,邓家无子不留金。”


例句

往年鬓已同潘岳,垂老年教作邓攸。 元稹 哭子十首

有鸟哭杨震,无儿悲邓攸。 元稹 阳城驿

伯道共悲无后嗣,孀妻老母断根蓬。 刘商 同诸子哭张元易

有酒刘伶醉,无儿伯道穷。 徐夤 赠严司直

颜渊徒有德,伯道且无儿。 李嘉祐 故吏部郎中赠给事中韦公挽歌二首

故人坟树立秋风,伯道无儿迹更空。 李涉 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李固有冤藏蠹简,邓攸无子续清风。 李玖 四丈夫同赋

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 杜甫 赠毕四

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白居易 哭崔儿

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 白居易 阿崔

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苗发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

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 韩愈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

典故
呼雌鸠
 
唤妇鸠
  
嗔妇归
 
妇归含愁
 
拙鸠去妇
 
晴鸠
 
争巢逐妇
 
逐妇鸟
 
雨晴鸠
 
雨晴鸠妇喜
 
雨鸠逐
 
鸠呼妇
 
鸠呼雨
 
鸠唤雨
 
鸠妇呼晴
 
鸠妇哭
 
鸠妇唤晴烟
 
鸠语催雨
 
鸠逐妇
 
鸠雨催晴
  
鸣鸠去妇
 
鸣鸠呼妇
 
鸣鸠唤雨
 
鸣鸠夫妇
 
鸣鸠欲雨
 
鸣鸠相唤
 
鹁鸠唤雨
 
鹁鸪相唤


《嘉泰会稽志》卷十七〈鸟部〉~704~2~
陆玑云:「鹘鸠,一名斑鸠,似鹁鸠而大。鹁鸠,灰色,无绣项。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者是也。」
典故
仓颉夜哭
 
仓颉造字
  
雨粟
 
相关人物
仓颉


《荀子·解蔽篇》~490~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二曰君守〉~05~
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
《淮南子》卷八〈本经训〉~252~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典故
大泽诛蛇
 
大蛇中断
  
斩蛇人
 
断蟒长途
 
沛公斩蛇
 
汉祖白蛇
 
汉高斩蛇
 
白蛇死
 
蛇分
 
蛇母哭
 
赤帝孙
    
高祖斩蛇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347~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至县西十五里入泡水也。」

简释

赤龙子:喻指帝王。唐李贺《公莫舞歌》:“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例句

火德道将亨,夜逢蛇母哭。 于濆 秦原览古

赤龙已赴东方暗,黄犬徒怀上蔡悲。 储嗣宗 长安怀古

又疑汉高帝,西方未斩蛇,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刘叉 冰柱

地识斩蛇处,河临饮马间。 张九龄 奉和圣制次成皋先圣擒建德之所

秦皇矻矻筑长城,汉祖区区白蛇死。 张碧 野田行

惠子休惊学五车,沛公方起斩长蛇。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汉高偶试神蛇验,武王龟筮惊人险。 李咸用 西门行

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李贺 公莫舞歌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韩愈 桃源图

马去遥奔郑,蛇分近带丰。 骆宾王 过故宋

典故
哭杨震
 
大鸟哭杨震
 
大鸟立墓门
 
华阴葬

相关人物
杨震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杨震〉~767~
岁馀,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先葬十馀日,有大鸟高丈馀,集震丧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郡以状上。时连有灾异,帝感震之枉,乃下诏策曰:「故太尉震,正直是与,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上天降威,灾眚屡作,尔卜尔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折,我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魂而有灵,傥其歆享。」于是时人立石鸟象于其墓所。唐·李贤注引《续汉书》曰:「大鸟来止亭树,下地安行到柩前,正立低头泪出。众人更共摩抚抱持,终不惊骇。」又引谢承《书(后汉书)》曰:「其鸟五色,高丈馀,两翼长二丈三尺,人莫知其名也。」
《司马彪续汉书》卷四〈杨震传〉~427~
杨震将葬,大鸟来止亭树,下地安行到柩前,正立低头泪出。众人更共摩抚抱持,终不惊骇。其鸟五色,高丈馀,两翼长二丈三尺,人莫知其名也。
典故
五月飞霜
 
含悲系燕狱
  
燕霜感
 
邹生哭
 
邹衍囚燕
 
邹衍感彼苍
 
邹衍系狱
 
相关人物
邹衍


《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刘瑜〉~856~
「邹衍匹夫,杞氏匹妇,尚有城崩霜陨之异。」唐·李贤注引《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天为之下霜。」
《昭明文选》卷三十九〈上书启·上书·诣建平王上书〉~786~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唐·李善注引《淮南子》曰:「邹衍尽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
《论衡》卷五《感虚》
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哭,天为陨霜。

简释

燕霜:指冤狱。唐李白《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例句

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 李白 古风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于公恸哭三年旱,邹衍含愁五月霜。 王巨仁 愤怨诗

古今何事不思量,尽信邹生感彼苍。 袁郊

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骆宾王 畴昔篇

《漢語大詞典》:穷辙(窮轍)
(1).困顿途穷。
(2).犹涸辙。比喻穷困的处境。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贱子悲穷辙,当年亦擅场。”
《國語辭典》:穷途(窮途)  拼音:qióng tú
比喻非常艰困的处境。唐。李白〈古风〉诗:「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儒林外史》第八回:「穷途流落,那有定所。」
《漢語大詞典》:途穷(途窮)
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战苦身攒鏃,途穷血裹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相轻的文人们的处境,就也更加艰难起来,连街头也不再是扰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穷道尽。”
《漢語大詞典》:阮生恸(阮生慟)
晋书·阮籍传:“﹝ 籍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輒慟哭而反。”后因以“阮生慟”为穷途悲叹之典故。 明 高启 《天平山》诗:“难追 谢公 游,空发 阮生 慟。”亦作“ 阮生嗟 ”、“ 阮生涕 ”。 清 孔尚仁 《桃花扇·阻奸》:“穷途才解 阮生 嗟,无主江山信手拏。” 陈去病 《岁暮杂感》诗之四:“衰病復穷途,由来 阮生 涕。”
分類:悲叹
《漢語大詞典》:阮生车(阮生車)
三国 魏 阮籍 生逢乱世,为逃避世事,以嗜酒酣饮为自全之计。晚年更率意驾车,不由径路,任其所至,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归。见晋书·阮籍传。后因以“阮生车”为穷愁无出路之典。 清 顾炎武 《又酬傅处士次韵》:“清切频吹 越石 笳,穷愁犹驾 阮生 车。”
《漢語大詞典》:阮籍途
喻指令人悲哀的末路。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 阮籍 途,更洒 杨朱 泪。” 唐 贾至 《送王员外赴长沙》诗:“共叹 虞翻 狂,同悲 阮籍 途。”亦省作“ 阮途 ”。 唐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正哭 阮 途归未得,更闻 江 笔赴嘉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奚事哭泣 阮 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分類:指令悲哀
《漢語大詞典》:阮途
见“ 阮籍途 ”。
《漢語大詞典》:阮籍途
喻指令人悲哀的末路。 唐 杜甫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诗:“茫然 阮籍 途,更洒 杨朱 泪。” 唐 贾至 《送王员外赴长沙》诗:“共叹 虞翻 狂,同悲 阮籍 途。”亦省作“ 阮途 ”。 唐 罗邺 《闻友人入越幕因以诗赠》:“正哭 阮 途归未得,更闻 江 笔赴嘉招。”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奚事哭泣 阮 途,而为乘槎驭骏者所窃笑哉?”
分類:指令悲哀
《國語辭典》:三献(三獻)  拼音:sān xiàn
古代举行祭典时,初次献酒为初献,再次献酒为亚献,第三次献酒为终献,合称为「三献」。《续汉书志。第二五。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郊祀之事掌三献。」《儒林外史》第四○回:「率领众百姓,叫木耐在旁赞礼,升香、奠酒,三献、八拜。」也称为「三享」。
《漢語大詞典》:三献玉(三獻玉)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献之 厉王 ,王以为诳,刖其左足;复献 武王 ,又刖其右足;后献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后用为怀才难遇知音的典实。 唐 刘长卿 《落第赠杨侍御赴范阳》诗:“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 唐 贾岛 《古意》诗:“眼中两行泪,曾弔三献玉。” 宋 曾巩 《送程殿丞还朝》诗:“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分類:卞和璞玉
《國語辭典》:刖足  拼音:yuè zú
一种古代的刑罚。砍掉犯人的脚。为肉刑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分類:断足肉刑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卞泣
卞和 之泣。 卞和 得玉璞以献 楚王 , 楚王 以为诈,砍其双脚, 卞和 抱其璞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后指因蒙受冤屈或不遇知己而痛苦悲伤。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诗:“滥窃商歌听,时忧 卞 泣诛。”参见“ 卞和 ”。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卞璞
指和氏璧。亦泛指美玉。 汉 焦赣 《易林·渐之萃》:“西行求玉,冀得卞璞。”
《漢語大詞典》:和玉
(1). 卞和 之玉。喻稀世之宝。后汉书·刘陶传:“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 和 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 李贤 注:“ 和 玉, 卞和 之玉也。”
(2). 卞和 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唐 张说 《岳州别姚司马》诗:“ 和 玉悲无已, 长沙 宦不成。”参见“ 和氏璧 ”。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國語辭典》:和璧  拼音:hé bì
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参见「和氏璧」条。《文选。曹丕。与钟大理书》:「和璧入秦,相如抗节。」
分類:和璧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漢語大詞典》:完璞
完好的璞玉。比喻美好的操守。 唐 顾况 《送友失意南归》诗:“衣挥 京洛 尘,完璞伴归人。”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生独奋发於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璞,挺为伟人。”
《漢語大詞典》:怀玉(懷玉)
(1).谓怀抱仁德。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或怀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负薪。” 唐 骆宾王 《镂鸡子》诗:“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2).犹怀璧。 明 李东阳 《邯郸贾》诗:“ 长安 寳气横九州,贾儿身贵封为侯;匹夫怀玉尚不可,何怪贪儿死奇货。”参见“ 怀璧 ”。
分類:怀抱仁德
《漢語大詞典》:怀璧(懷璧)
左传·桓公十年:“ 周 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杜预 注:“人利其璧,以璧为罪。”因以“怀璧”比喻多财招祸或怀才遭忌。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唐 李华 《咏史诗》之四:“得罪因怀璧,防身輒控弦。” 清 姚鼐 《钱舜举〈萧翼赚兰亭图〉》诗:“语卿且勿諫,怀璧不可居。”
分類:招祸怀才
《漢語大詞典》:抱玉
(1).见“ 抱璞 ”。
(2).谓怀抱德才,深藏不露。语本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三国 魏 嵇康 《古意》诗:“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
《國語辭典》:抱璞  拼音:bào pú
1.相传战国楚人卞和献玉璞于楚厉王,因玉工视以为石而非玉,故王以为和欺己,乃断其左足。楚武王时,和再献之,又以为石,乃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是为和氏之璧。见《韩非子。和氏》。后比喻怀才不遇。《晋书。卷七○。应詹传》:「而泓抱璞荆山,未剖和璧。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协隆鼎味,缉熙庶绩者也。」
2.战国齐宣王欲任用颜斶,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见《战国策。齐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质朴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禄诱惑。汉。蔡邕〈释诲〉:「仆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國語辭典》:抱璞  拼音:bào pú
1.相传战国楚人卞和献玉璞于楚厉王,因玉工视以为石而非玉,故王以为和欺己,乃断其左足。楚武王时,和再献之,又以为石,乃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是为和氏之璧。见《韩非子。和氏》。后比喻怀才不遇。《晋书。卷七○。应詹传》:「而泓抱璞荆山,未剖和璧。若蒙铨召,付以列曹,必能协隆鼎味,缉熙庶绩者也。」
2.战国齐宣王欲任用颜斶,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见《战国策。齐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质朴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禄诱惑。汉。蔡邕〈释诲〉:「仆不能参迹于若人,故抱璞而优游。」
《漢語大詞典》:楚卞
指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 唐 吕温 《古兴》诗:“ 越欧 百鍊时, 楚 卞 三泣地。二寳无人识,千龄皆弃置。”参见“ 楚玉 ”。
分類:卞和
《漢語大詞典》:楚玉
指 楚国 宝玉 和氏 璧。亦用以比喻才能、才华。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姓字难教题甲榜,声名甚日满皇都?空怀 楚 玉,浪泣鮫珠。”
《漢語大詞典》:楚璞
指 楚 人 卞和 献给 楚王 的玉璞。比喻珍品或英才。 宋 梅尧臣 《度支苏才翁挽词》诗之二:“盛世虽多士,唯公与众殊。高才飞健鶻,逸句吐明珠。未入 周 官采,争持 楚 璞模。” 明 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诗:“知音竟为谁,四海嗟惸惸。 齐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球府集苍蝇,一滴緇 楚 璞。”
《漢語大詞典》:楚璧
即 和氏 璧。 明 何景明 《赠张合之秀才》诗之二:“ 卞生 怀 楚 璧, 郭隗 待 燕 金。”参见“ 和氏璧 ”。
分類:和氏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漢語大詞典》:泣玉
《韩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献之 厉王 , 厉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厉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献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 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后以“泣玉”指因怀才不遇而悲泣。 唐 骆宾王 《畴昔篇》:“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宋 王禹偁 《商州进士张齐说将赴春闱》诗:“明年得意归来日,不见麻衣泣玉斑。”
《漢語大詞典》:献楚(獻楚)
指 春秋 时 卞和 向 楚王 献璞玉反遭刑之事。比喻怀才不遇,投效无门。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弹冠空被笑,献 楚 自多伤。” 唐 元稹 《献荥阳公主五十韵》:“会将连献 楚 ,深耻谬游 燕 。”参见“ 献玉 ”。
《漢語大詞典》:献玉(獻玉)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 、 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唐 陆畅 《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问 《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漢語大詞典》:献玉(獻玉)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得宝玉,先后献给 楚 厉王 、 武王 ,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荆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唐 陆畅 《下第后病中》诗:“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问 《寄答飞卿》诗:“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漢語大詞典》:献璞(獻璞)
犹献玉。 唐 韦渠牟 《赠窦五判官》诗:“美玉自矜频献璞,真金难与细披沙。” 元 马臻 《述怀五十韵》:“献璞悲 和 泣,辞金忆 震 贤。” 明 李东阳 《青溪闻体斋古潭之说有诗见嘲次韵以解》:“登龙却恨通家晚,献璞翻为识者羞。”参见“ 献玉 ”、“ 献楚 ”。
分類:献玉
《漢語大詞典》:荆人
(1). 楚 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齐 , 荆 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 荆 人风靡, 交 益 景从。”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颜氏家藏尺牍》卷二引 清 王士祜 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跡半载。”
《漢語大詞典》:荆和
(1).指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 汉 刘向 《九叹·惜贤》:“ 晋 申生 之离殃兮, 荆 和氏 之泣血。”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琼瑶俟 荆和 而显连城之价,乌号须 逢门 而著陷坚之功。” 唐 黄滔 《以不贪为宝赋》:“纵饶 秦氏 ,当时曾欺 赵 地;争奈 楚君 ,昔日荐刖 荆和 。” 明 高叔嗣 《古歌》:“ 荆和 当路泣,良璞为谁明?”参见“ 卞和 ”。
(2).指和氏璧。《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筐泽泻以豹鞹兮,破 荆和 以继筑。” 王逸 注:“破 和氏 之璧以继筑杵而舂,败玉宝而失其好也。”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玉异色而均美,是以 晋棘 、 荆和 ,等价连城。”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荆宝(荆寶)
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文选·潘岳〈杨仲武诔〉》:“春兰擢茎,方茂其华; 荆 宝挺璞,将剖於 和 。” 李善 注:“言德业之美类於兰玉。” 南朝 宋 刘义恭 《游子移》诗:“ 三河 游荡子,丽颜迈 荆 宝。”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谅当人握 隋 琛,家怀 荆 宝。”
《漢語大詞典》:荆玉
(1). 荆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晋 卢谌 《览古》诗:“连城既伪往, 荆 玉亦真还。”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群当一空。”
(2).喻美质贤才。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 《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 荆 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 唐 权德舆 《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 荆 玉收难尽, 齐 竽喜暂閒。”
《國語辭典》:荆璞(荊璞)  拼音:jīng pú
楚国荆山的玉璞,即和氏璧。参见「荆山之玉」条。《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后用以比喻资质美好。也称为「荆璧」、「荆玉」。
《漢語大詞典》:荆璧
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立 神明 通天 之臺,造甲乙之帐,络以 隋 珠 荆 璧。” 南朝 宋 谢惠连 《鞠歌行》:“南荆璧,万金貲, 卞和 不斲与石离。”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荆 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國語辭典》:杀鸡为黍(殺雞為黍)  拼音:shā jī wéi shǔ
杀鸡作黍饭。指盛情款待宾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专诸复出其妻子相见,杀鸡为黍,欢如骨肉。」也作「杀鸡炊黍」。
《國語辭典》:素车(素車)  拼音:sù chē
古代遇丧事或凶事时,所用白土涂饰或没有纹饰的车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范张(范張)
(1). 东汉 范式 、 张劭 的并称。二人友善,重义守信,有死友之称。后常以 范 张 比喻生死不渝的至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 范 张 欵欵於下泉, 尹 班 陶陶於永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戴叔伦:“ 范 张 之期,曾不虚月。”
(2). 范蠡 、 张良 的并称。古代以为名臣功成恬退的典范。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追迹 范 张 ,濯缨 汾 射 ,臣之志也。”
《國語辭典》:鸡黍(雞黍)  拼音:jī shǔ
以鸡作菜,以黍作饭。指招待宾客的家常菜肴,也用以表示招待朋友情意真率。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漢語大詞典》:鸡黍约(雞黍約)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漢語大詞典》:鸡黍期(雞黍期)
同“ 鸡黍约 ”。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漢語大詞典》:鸡黍约(雞黍約)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漢語大詞典》:二妃
(1).次妃。左传·文公十四年:“﹝ 邾文公 ﹞二妃 晋姬 生 捷菑 。”
(2).指传说中 舜 之妻 娥皇 女英 。死后成为 湘水 之神。 汉 刘向 列女传·有虞二妃:“ 有虞 二妃者, 帝尧 之二女也。长 娥皇 ,次 女英 …… 舜 既嗣位升为天子, 娥皇 为后, 女英 为妃,封 象 於 有庳 ,事 瞽叟 犹若初焉,天下称二妃。” 唐 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 湘君 湘夫人 二妃之神。” 明 何景明 《咏怀》诗之六:“扬舲泝烟沚,遥瞻二妃宫。”
《國語辭典》:女英  拼音:nǚ yīng
人名。帝尧的次女,与其姊娥皇同嫁于舜。及舜成为天子,娥皇为正后,女英立为妃。后舜驾崩于苍梧,二女亦没于江、湘之间。相传娥皇为湘君,女英为湘夫人。《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尧妻之二女」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二女,娥皇、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也作「女匽」、「女莹」。
分類:女英少女
《國語辭典》:娥皇  拼音:é huáng
相传为尧之女,与女英同嫁于舜。及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后舜崩于苍梧之野,二女没于江湘之间。
分類:娥皇
《漢語大詞典》:帝子
(1).指 娥皇 、 女英 。传说为 尧 的女儿。《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王逸 注:“帝子,谓 尧 女也。” 南朝 齐 谢朓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地, 瀟湘 帝子游。”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毛泽东 《答友人》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参见“ 帝娥 ”。
(2).帝王之子。 唐 王勃 《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 长江 空自流。” 唐 吕岩 《敲爻歌》:“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銼鋭分。”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太宗 谓尚书左僕射 房玄龄 曰:古来帝子,生於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
《漢語大詞典》:帝娥
指 帝尧 二女。古代传说 舜 死于 苍梧 ,二妃 娥皇 、 女英 ( 帝尧 之女)寻至南方,死于 江 湘 之间,为 湘水 女神。 唐 李群玉 《王内人琵琶引》:“ 嬴女 停吹 降浦 簫, 帝娥 净掩空波瑟。”
《國語辭典》:斑竹  拼音:bān zhú
植物名。禾本科毛竹属。竹秆高可达二十公尺,外皮有紫黑色的斑纹,为「桂竹」之栽培品种。秆可制成装饰品、手杖、笔杆等。相传舜死后,其二妃娥皇、女英因思帝伤痛,泪沾湘江畔上的竹子,使竹尽成斑,故称为「斑竹」。也称为「泪竹」、「湘妃竹」、「湘江竹」、「湘竹」。
《國語辭典》:江妃  拼音:jiāng fēi
相传为出游于长江、汉水间的两位女神。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江妃二女》。也称为「江斐」。
分類:神女
《漢語大詞典》:泣竹
相传 三国 吴 孟宗 以孝著称。其母嗜笋,冬天无笋, 孟宗 到竹林中哀叹悲泣,竹笋为之出。事见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方 《楚国先贤传》。后遂用为至孝的典实。《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泣竹卧冰也不及,百年侍养莫教亏。”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卧冰泣竹真堪并,他们都感天地,登臺省。”
《國語辭典》:泪竹(淚竹)  拼音:lèi zhú
斑竹的别名。参见「斑竹」条。
分類:斑竹
《國語辭典》:斑竹  拼音:bān zhú
植物名。禾本科毛竹属。竹秆高可达二十公尺,外皮有紫黑色的斑纹,为「桂竹」之栽培品种。秆可制成装饰品、手杖、笔杆等。相传舜死后,其二妃娥皇、女英因思帝伤痛,泪沾湘江畔上的竹子,使竹尽成斑,故称为「斑竹」。也称为「泪竹」、「湘妃竹」、「湘江竹」、「湘竹」。
《國語辭典》:湘君  拼音:xiāng jūn
1.湘水之神。历来说法不一,有指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也有单指尧的长女娥皇,也有指舜。
2.《楚辞。九歌》的篇名。战国屈原所作,为楚人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國語辭典》:湘夫人  拼音:xiāng fū rén
1.传说中尧的女儿,帝舜的妃子女英。相传舜死后,自溺于湘江,为湘水神。
2.《楚辞。九歌》中的篇名。战国屈原所作,为楚人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分類:湘水
《國語辭典》:湘君  拼音:xiāng jūn
1.湘水之神。历来说法不一,有指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也有单指尧的长女娥皇,也有指舜。
2.《楚辞。九歌》的篇名。战国屈原所作,为楚人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國語辭典》:湘妃  拼音:xiāng fēi
传说中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相传舜崩于苍梧,二妃十分伤心,投湘江而死,后来成为湘水之神。
《國語辭典》:湘娥  拼音:xiāng é
传说中的舜妃娥皇、女英。相传二人因哀舜之崩殂,投湘江而死,化为湘水之神。唐。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诗三首之二:「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分類:湘妃
《國語辭典》:湘妃  拼音:xiāng fēi
传说中舜的二妃娥皇与女英。相传舜崩于苍梧,二妃十分伤心,投湘江而死,后来成为湘水之神。
《漢語大詞典》:湘筠
湘竹。 宋 辛弃疾 《江神子》词:“湘筠帘捲泪痕斑,珮声闻,玉垂环,箇里柔温容我老其间。” 明 刘基 《阮郎归·怨情》词:“ 苍梧 苦雾压湘筠,猿啼不见君。” 明 李东阳 《孝宗皇帝挽歌词》:“尧蓂惊新换,湘筠忆旧斑。”
分類:湘竹
《國語辭典》:湘灵(湘靈)  拼音:xiāng líng
相传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因哀痛舜崩殂,自溺于湘江,化为湘水之神,称为「湘灵」。宋。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词:「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分類:湘水
《漢語大詞典》:皇英
娥皇 、 女英 的并称。传说中的 尧 女, 舜 妃。 汉 班倢伃 《自悼赋》:“美 皇 英 之女 虞 兮,荣 任 姒 之母 周 。”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皇 英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远别离,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清 屈大均 《银钱山》诗:“微臣有兰杜,何处荐 皇 英 。”
分類:娥皇女英
《國語辭典》:英皇  拼音:yīng huáng
1.帝尧之女娥皇和女英,二人皆为舜的妃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崔琦传》:「昔在帝舜,德隆英皇。」
2.英国皇帝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冬青
(1).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边缘有浅锯齿,花小,白色,雌雄异株,核果椭圆形,红色。木材坚韧,种子和树皮可入药。 明 张宁 《方洲杂言》:“草木中耐寒者极多,素馨、车前、凤尾、治蘠、薜荔、石菖蒲、冬青、木犀……不可胜纪。” 清 卓尔堪 《遗民诗序》:“或为 唐珏 谢翱 ,而夜哭西臺,涕洒冬青。” 清 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过 佛山镇 ,见人家墙顶多列盆花,叶如冬青,花如牡丹,有大红、粉白、粉红三种,盖山茶花也。”按,女贞、柞木等,俗亦称冬青。
(2).犹言冬日呈青绿色。文选·张衡〈东京赋〉:“ 永安 离宫,脩竹冬青。” 薛综 注:“冬青,谓不彫落也。”
《漢語大詞典》:哭庭
见“ 哭秦庭 ”。
《漢語大詞典》:哭秦庭
春秋 楚国 伍员 ,因家族被 楚 王诛灭而奔 吴 ,谓其友 申包胥 曰:“我必復 楚国 !” 包胥 曰:“子能復之,我必能兴之。”后 伍 率 吴 兵破 楚 , 申包胥 乞师于 秦 。 秦 王不许。 申 “立依於庭墙而哭,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 为所感,遂救 楚 。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 唐 李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诗:“ 申包 哭 秦 庭,泣血将安仰?”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璩毕曜迁官》诗:“独惭投 汉 阁,俱议哭 秦 庭。” 梁斌 《播火记》十二:“要是一下子闹起红军来,咱到哪里哭 秦 庭去?”亦省作“ 哭庭 ”。 明 张煌言 《上鲁国主启》:“﹝臣﹞虽乖哭庭之义,尚图扫境之功。”
《漢語大詞典》:哭秦庭
春秋 楚国 伍员 ,因家族被 楚 王诛灭而奔 吴 ,谓其友 申包胥 曰:“我必復 楚国 !” 包胥 曰:“子能復之,我必能兴之。”后 伍 率 吴 兵破 楚 , 申包胥 乞师于 秦 。 秦 王不许。 申 “立依於庭墙而哭,日夜不絶声,勺饮不入口七日”, 秦 为所感,遂救 楚 。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世以“哭秦庭”为请兵抒国难之典。 唐 李白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诗:“ 申包 哭 秦 庭,泣血将安仰?”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璩毕曜迁官》诗:“独惭投 汉 阁,俱议哭 秦 庭。” 梁斌 《播火记》十二:“要是一下子闹起红军来,咱到哪里哭 秦 庭去?”亦省作“ 哭庭 ”。 明 张煌言 《上鲁国主启》:“﹝臣﹞虽乖哭庭之义,尚图扫境之功。”
《漢語大詞典》:悲谢傅(悲謝傅)
晋 名士 羊昙 是 谢安 的外甥,很受 谢安 器重。 谢 生病还京时曾过 西州门 。 谢 死后, 羊昙 一年多不举乐,行不过 西州 路。有一天吃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觉到了 西州门 。左右提醒他,他悲伤不已,以马鞭敲门,诵 曹植 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事见晋书·谢安传。后用“悲谢傅”为悼念已故长者的典故。 唐 罗隐 《所思》诗:“只觉惘然悲 谢傅 ,未知何以报 文翁 。”
《漢語大詞典》:西州泪(西州淚)
指 晋 羊昙 感旧兴悲哭悼舅 谢安 事。 宋 王质 《八声甘州·读谢安石传》词:“ 西州 泪,千年犹溼,回望兴哀。” 宋 张炎 《月下笛·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词:“只愁重洒 西州 泪,问 杜曲 、人家在否?”参见“ 西州路 ”。
《漢語大詞典》: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羊曇 者, 太山 人,知名士也,为 安 所爱重。 安 薨后,輟乐弥年,行不由 西州 路。尝因 石头 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 西州 门。’ 曇 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 曹子建 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慟哭而去。”按, 羊昙 , 谢安 的外甥。后遂以“西州路”为典实,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词:“莫説 西州 路,且尽一杯看。” 清 查慎行 《哭王右朝》诗之二:“ 东山 便是 西州 路,欲学 羊曇 计转穷。”
《漢語大詞典》: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羊曇 者, 太山 人,知名士也,为 安 所爱重。 安 薨后,輟乐弥年,行不由 西州 路。尝因 石头 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 西州 门。’ 曇 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 曹子建 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慟哭而去。”按, 羊昙 , 谢安 的外甥。后遂以“西州路”为典实,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词:“莫説 西州 路,且尽一杯看。” 清 查慎行 《哭王右朝》诗之二:“ 东山 便是 西州 路,欲学 羊曇 计转穷。”
《漢語大詞典》:西州门(西州門)
晋 西州 之城门。为 羊昙 感旧兴悲,哭舅 谢安 处。后以为典。 宋 黄庭坚 《陪师厚游百花洲槃礴范文正祠下道羊昙哭谢安事为十诗》之二:“ 羊生 但著鞭,勿哭 西州 门。故有不亡者, 南山 相与存。” 清 赵翼 《六哀诗·傅文忠公》:“千载 西州 门, 羊曇 同此情。”参见“ 西州路 ”。
《漢語大詞典》: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羊曇 者, 太山 人,知名士也,为 安 所爱重。 安 薨后,輟乐弥年,行不由 西州 路。尝因 石头 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 西州 门。’ 曇 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 曹子建 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慟哭而去。”按, 羊昙 , 谢安 的外甥。后遂以“西州路”为典实,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词:“莫説 西州 路,且尽一杯看。” 清 查慎行 《哭王右朝》诗之二:“ 东山 便是 西州 路,欲学 羊曇 计转穷。”
《漢語大詞典》:猿鹤(猿鶴)
(1).猿和鹤。宋史·石扬休传:“ 扬休 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 明 刘基 《追和音上人》:“夜永星河低半树,天清猿鹤响空山。”
(2).借指隐逸之士。 清 方文 《饮从兄搢公民部》诗:“猿鹤岂无干禄意,江关只恐厌人稠。”
(3).见“ 猿鹤沙虫 ”。
《國語辭典》:猿鹤沙虫(猿鶴沙蟲)  拼音:yuán hè shā chóng
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参见「猿鹤虫沙」条。清。黄遵宪〈述闻〉诗八首之二:「螟蛉果裸终谁抚,猿鹤沙虫总可哀。」
《漢語大詞典》:崩城
城墙倒塌。语出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杞梁妻:“ 荘公 袭 莒 , 殖 ( 杞梁殖 )战而死…… 杞梁 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后汉书·袁绍传:“ 绍 上书曰:‘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情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击哀响则春臺之人悵焉而雪泣,起懽情则崩城之妇粲然而微笑。”
分類:城墙倒塌
《國語辭典》:杞梁妻  拼音:qǐ liáng qī
1.春秋时齐大夫杞梁战死,其妻于城下大哭十日,城墙为之倒塌。待其夫下葬后,投水而死。见汉。刘向《列女传。卷四。齐杞梁妻》。
2.乐曲名。杞梁妻之妹朝月所作。晋。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杞梁妻:杞植妻妹朝月之所作也。植战死,妻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焉。」
《國語辭典》:伯道无儿(伯道無兒)  拼音:bó dào wú ér
伯道,晋朝邓攸的字。邓攸为河东太守时,因避石勒兵乱,带著自己的儿子及侄子逃难。途中数次遇到贼兵,邓攸因不能两全,乃丢弃儿子保全侄儿,以致没有后嗣。见《晋书。卷九○。良吏传。邓攸传》。后以伯道无儿比喻人没有子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太傅重邓仆射,常言『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也作「伯道之忧」。
《漢語大詞典》:邓家无子(鄧家無子)
同“ 邓攸无子 ”。 唐 白居易 《老来生计》诗:“ 陶令 有田唯种黍, 邓 家无子不留金。”
《漢語大詞典》:邓攸无子(鄧攸無子)
晋 邓攸 ,字 伯道 永嘉 中为 石勒 所俘,后逃至 江 南。南逃时,步行,担其儿及侄儿,度不能两全,乃弃子全侄。后竟无子,卒以无嗣。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 邓伯道 无儿。”见《晋书·良吏传·邓攸》。后以“邓攸无子”谓无子嗣。 唐 杨炯 《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 邓攸 无子,天道何亲?” 唐 元稹 《三遣悲怀》诗之三:“ 邓攸 无子寻知命, 潘岳 悼亡犹费词。”
分類:永嘉石勒
《漢語大詞典》:唤雨鸠(唤雨鳩)
鸟名。即斑鸠。俗谓斑鸠呼啼能降雨,故名。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诗:“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鳩。”
《國語辭典》:鸣鸠(鳴鳩)  拼音:míng jiū
班鸠的别名。参见「斑鸠」条。《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文选。陆机。悲哉行》:「翩翩鸣鸠羽,喈喈仓庚吟。」
分類:斑鸠
《國語辭典》:斑鸠(斑鳩)  拼音:bān jiū
1.动物名。鸟纲鸠鸽目,后颈有黑色的斑轮环。因其善鸣,故称为「鸣鸠」。也称为「鹘鸠」、「鹘鸼」。
2.语本《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后比喻入赘的女婿。《刘知远诸宫调。第三》:「团练常便不图豪贵,故招知远做斑鸠。」
《漢語大詞典》:天雨粟
(1).天降粟。古人传说天下将饿,则有此兆。《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苍頡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 苍頡 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
(2).表示决无可能之词。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燕 太子丹 朝於 秦 ,不得去,从 秦王 求归。 秦王 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
《漢語大詞典》:鬼夜泣
见“ 鬼夜哭 ”。
《漢語大詞典》:鬼夜哭
传说 仓颉 造字时鬼怕为书文所劾,因而夜哭。《淮南子·本经训》:“昔者 苍頡 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 注:“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 清 王充 论衡·订鬼:“世称 紂 之时,夜郊鬼哭,及 仓頡 作书,鬼夜哭。” 清 黄遵宪 《杂感》诗:“造字鬼夜哭,所以示悲悯。”亦作“ 鬼夜泣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六二:“古人製字鬼夜泣,后人识字百忧集。”
《國語辭典》:斩蛇(斬蛇)  拼音:zhǎn shé
相传汉高祖刘邦起事前,曾夜行泽中,遇大蛇当道,拔剑斩之。典出《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后以斩蛇指有帝王之运的徵兆。唐。薛逢 重送徐州李从事商隐诗:「斩蛇泽畔人烟晓,戏马台前树影疏。」
《漢語大詞典》:赤精
(1).谓南方之神。古代天子于立夏之日祭之南郊。《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 汉 郑玄 注:“礼南方以立夏,谓赤精之帝,而 炎帝 、 祝融 食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帝 炎帝 ,其神 祝融 ” 汉 郑玄 注:“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 炎帝 , 大庭氏 也; 祝融 , 顓頊氏 之子,曰 黎 ,为火官。”
(2).见“ 赤精子 ”。
(3).谓眼球赤红。精,通“ 睛 ”。汉书·王莽传中:“ 莽 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文选·鲍照〈舞鹤赋〉》“精含丹而星曜” 李善 注引 浮丘公 《相鹤经》:“露目赤精则视远。”
《漢語大詞典》:赤精子
(1).指 汉高祖 刘邦 。汉书·哀帝纪:“待詔 夏贺良 等言 赤精子 之讖。”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高祖 感赤龙而生,自谓 赤帝 之精。”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七:“三季沦 周赧 ,七雄灭 秦嬴 。復闻 赤精子 ,提剑入 咸京 。”亦省称“ 赤精 ”。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赤精 斩 白帝 ,叱咤入 关 中。” 清 顾炎武 《子房》诗:“归来遇 赤精 ,奋戈起榛薄。”
(2).相传为 范蠡 的别号。齐民要术·养鱼引 陶朱公 《养鱼经》:“ 威王 聘 朱公 ,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 齐 为 鴟夷子皮 ,在 西戎 为 赤精子 ,在 越 为 范蠡 ,有之乎?’”
(3).道家谓 老子 的化身。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二:“道家称 老子 化身,名号尤众…… 顓帝 时号 赤精子 。”
《漢語大詞典》:赤龙(赤龍)
(1).赤色的龙。传说以为神仙所乘。墨子·贵义:“﹝帝﹞以丙丁杀赤龙於南方。”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朱雀止冶上曰:‘ 安公 , 安公 ,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到。” 唐 钱起 《药堂秋暮》诗:“勉事 壶公 术,仙期待赤龙。”
(2).赤色的龙。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 炎帝 神农氏 、 帝尧 、 汉 刘邦 )的祥瑞。《淮南子·修务训》“ 尧 眉八彩” 汉 高诱 注:“ 尧 母 庆都 ,盖天帝之女,寄 伊长孺 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 河 。有赤龙负图而至……赤龙与 庆都 合而生 尧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神农 、 唐尧 ,俱感赤龙…… 刘季 断虵而还感赤龙。”
(3).借指 汉高祖 刘邦 。 唐 陈子昂 《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 战国 如麋,至於赤龙。赤龙之兴四百年,天纪復乱。” 唐 李白 《朱虚侯赞》:“赤龙登天,白日昇光。” 王琦 注:“赤龙登天,谓 高祖 升遐。”
(4).泛指皇帝。《邻女语》第五回:“更不见谁是赤龙种,只听説风潮处处汹。”
(5).比喻太阳。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赤龙黑乌烧口热,翎鬣倒侧相搪撑。” 清 魏源 《道中杂言》诗之四:“ 羲和 鞭赤龙,夙驾 扶桑 巔。”
(6).古代马苑名。晋书·石勒载记上:“﹝ 石勒 ﹞復东如 赤龙 、 騄驥 诸苑中,乘苑马远掠繒寳,以赂 汲桑 。”
(7).古代船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卷上:“ 孙权 , 吴 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又 明 代有战舰名“赤龙舟”。参阅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战船
《漢語大詞典》:赤龙子(赤龍子)
指 汉高祖 刘邦 。 唐 李贺 《公莫舞歌》:“ 项庄 掉箾拦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 赤龙子 。”参见“ 赤龙 ”。
分類:刘邦
《漢語大詞典》:赤龙(赤龍)
(1).赤色的龙。传说以为神仙所乘。墨子·贵义:“﹝帝﹞以丙丁杀赤龙於南方。” 汉 刘向 列仙传·陶安公:“ 陶安公 者, 六安 铸冶师也……朱雀止冶上曰:‘ 安公 , 安公 ,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到。” 唐 钱起 《药堂秋暮》诗:“勉事 壶公 术,仙期待赤龙。”
(2).赤色的龙。古代谶纬家附会为以火德王者(如 炎帝 神农氏 、 帝尧 、 汉 刘邦 )的祥瑞。《淮南子·修务训》“ 尧 眉八彩” 汉 高诱 注:“ 尧 母 庆都 ,盖天帝之女,寄 伊长孺 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 河 。有赤龙负图而至……赤龙与 庆都 合而生 尧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神农 、 唐尧 ,俱感赤龙…… 刘季 断虵而还感赤龙。”
(3).借指 汉高祖 刘邦 。 唐 陈子昂 《我府君有周居士文林郎陈公墓志文》:“ 战国 如麋,至於赤龙。赤龙之兴四百年,天纪復乱。” 唐 李白 《朱虚侯赞》:“赤龙登天,白日昇光。” 王琦 注:“赤龙登天,谓 高祖 升遐。”
(4).泛指皇帝。《邻女语》第五回:“更不见谁是赤龙种,只听説风潮处处汹。”
(5).比喻太阳。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赤龙黑乌烧口热,翎鬣倒侧相搪撑。” 清 魏源 《道中杂言》诗之四:“ 羲和 鞭赤龙,夙驾 扶桑 巔。”
(6).古代马苑名。晋书·石勒载记上:“﹝ 石勒 ﹞復东如 赤龙 、 騄驥 诸苑中,乘苑马远掠繒寳,以赂 汲桑 。”
(7).古代船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卷上:“ 孙权 , 吴 之主也。时号舸为‘赤龙’,小船为‘驰马’。”又 明 代有战舰名“赤龙舟”。参阅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军资乘·战船
《漢語大詞典》:燕霜
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 邹衍 事 燕惠王 ,尽忠。左右譖之,王繫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后以“燕霜”为蒙冤之典。 唐 李白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我无 燕 霜感,玉石俱烧焚。”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由于内战,使得‘玉石俱焚’, 李白 本人正被囚在狱中等待处分。说‘我无 燕 霜感’,其实正是我有弥天的 燕 霜之感。”
分類:蒙冤
《國語辭典》:飞霜(飛霜)  拼音:fēi shuāng
1.降霜。《文选。张协。七命》:「飞霜迎节,高风送秋。」
2.白色的盐。宋。柳永〈煮海歌〉:「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國語辭典》:飞白(飛白)  拼音:fēi bái
1.飞白书的简称。参见「飞白书」条。
2.白,白字、别字。飞白指将语言中的方言、俗语、吃涩、错别,故意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