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尘(風塵)
(1).被风扬起的尘土。 汉 焦赣 《易林·坎之咸》:“风尘暝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復反其室。”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远望 终南山 ,黑黝黝的。近看 渭河平原 ,苍苍茫茫,风尘弥漫。”
(2).比喻战乱;戎事。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復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唐 李端 《代村中老人答》诗:“ 京洛 风尘后,村乡烟火稀。” 王闿运 《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 风尘之警 ”。
(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境界。 晋 郭璞 《游仙诗》:“高蹈风尘外,长揖谢 夷 齐 。” 唐 皇甫冉 《送朱逸人》诗:“虽在风尘里, 陶潜 身自閒。” 清 王源 《刘处士墓表》:“落落摄敝衣冠,躑躅风尘中。”
(4).宦途,官场。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宋 沈遘 《五言送刘泌归建州》:“东都宦游客,风尘厌已久。” 明 唐顺之 《题东石草堂图赠黄松江》诗:“ 松江 太守好静者,迹在风尘心在野。”
(5).尘事,平庸的世俗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而为执政所患,随而伺察。既以利得,必以利治,微染风尘,便乖肃正。” 唐 戴叔伦 《赠殷亮》诗:“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红楼梦第一回:“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6).谓行旅辛苦劳顿。艺文类聚卷三二引 汉 秦嘉 《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 唐 方干 《送喻坦之下第还江东》诗:“风尘辞帝里,舟檝到家林。” 何其芳 《树阴下的默想》:“他更加瘦弱而我则带着风尘之色。”
(7).高风清尘。比喻品格清正崇高。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天秩有礼,神监孔明。彷彿风尘,用垂颂声。” 刘良 注:“言髣髴闻其高风清尘,故此用垂颂声也。” 唐 刘得仁 《哭翰林丁侍郎》诗:“平生任公直,爱弟尚风尘。”
(8).流言蜚语。宋书·范晔传:“以臣昔蒙 义康 接盼,又去岁羣小为臣妄生风尘,谓必嫌惧,深见劝诱。”宋书·刘景素传:“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鉤,张一作百,行坐欬嚏,皆生风尘。”南齐书·谢朓传:“遂復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詆贬朝政,疑閒亲贤。”参见“ 风尘之言 ”。
(9).指妓女。 唐 李商隐 《杂纂》:“难容:僧道对风尘笑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 娟娘 纵体入怀,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君勿以风尘可弃,遂捨念此苦海人!’”
(10).风月场。指以色相谋生的场所。 前蜀 王衍 《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遇一妓,本良家子,失身于风尘,才色俱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招亮 有一亲妹 阎越英 ,见为娼妓。但求 越英 脱离风尘,早得从良。”《老残游记》第十七回:“见一妓女某人,本係良家,甚为可悯,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警
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鋭,当矢石,启前行。”新唐书·马周传:“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
分類:兵乱警报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言(風塵之言)
指流言蜚语。晋书·刘聪载记:“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魏书·王慧龙传:“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譖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分類:流言蜚语
《漢語大詞典》:甲兵
(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韩非子·十过:“城廓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新五代史·晋高祖纪:“冬十月辛巳,禁造甲兵。”清史稿·郑献亲王齐尔哈朗传:“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南史·傅昭传:“及 昭 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唐 高蟾 《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门幕中果伏有甲兵。”
(3).指战争;战乱。左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其君愚而不仁,其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有恶闻甲兵之心。” 唐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宋 陈与义 《夜赋》:“腐儒忧平世,况復值甲兵。”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明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4). 清 代旗兵的一等兵。《清会典事例·兵部三·官制》:“又由驍骑校内,每翼派委虚衔防御一员,章京一员,并由甲兵内派委外官二名。”
《漢語大詞典》:避秦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
《漢語大詞典》:玄黄
(1).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汉书·扬雄传上:“灵祗既乡,五位时叙,絪緼玄黄,将绍厥后。” 颜师古 注:“玄黄,天地色也。” 晋 潘尼 《乘舆箴》:“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2).指天地。 汉 扬雄 《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 明 宋濂 《燕书四十首序》:“玄黄之间,事变无垠。”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诗:“劳动精神昭日月,人民意气华玄黄。”
(3).泛指颜色。古文苑·班婕妤〈捣素赋〉:“閲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 章樵 注:“择颜色所宜而染之。” 唐 欧阳詹 《出门赋》:“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任玄黄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
(4).古人谓天地混沌之气。 汉 焦赣 《易林·蛊之泰》:“玄黄四塞,阴雌伏谋。”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元气否塞,玄黄喷薄,辰星乱逆,阴阳舛错。” 晋 陆云 《愁霖赋》:“于是天地发挥,阴阳交激,万物混而同波兮,玄黄浩其无质。”
(5).指彩色的丝织物。书·武成:“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 周 王。” 孔 传:“言东国士女,篚筐盛其丝帛,奉迎道次,明我 周 王为之除害。”文选·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縭兮,申厥好以玄黄。” 刘良 注:“以玄黄之繒,申其好也。” 明王錂《春芜记·赐婚》:“感皇恩浩荡,天使殷勤,不必玄黄稠曡,把红丝为聘。”
(6).比喻外表,非本质的东西。 晋 道恒 《释驳论》:“自非一举顿诣体备圆足,其间何能不有小失?且当録其真素,略举玄黄。安浑举一概,无復甄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谢安 目 支道林 如 九方皋 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7).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高亨 注:“二龙搏鬦于野,流血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云笈七籤卷十五:“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后因以“玄黄”指血。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涂肝分脑,杀出玄黄路一条。” 陈毅 《淮北初战歼蒋军九十二旅》诗:“十万旌旗 泗水 阳, 淮南 、 淮北 遍玄黄。”
(8).指战乱。 清 春梦生 《维新梦》:“玄黄世界羣龙舞,黑白棋枰万马腾。”
(9).马病貌。《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虺隤叠韵字,玄黄双声字,皆谓病貌也。” 唐 王建 《闻故人自征戍回》诗:“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清 方文 《卖马行为祝一之赋》:“主人见马意凄楚,嗟尔玄黄瘦如许!” 郁达夫 《赠王沈》诗:“鳶肩火色长如此,我马玄黄又日曛。”
(10).指有病的马。 晋 陆机 《七徵》:“策玄黄於榛险,凭穴岩而放言。” 唐 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玄黄已疲,奚復骋乎千里;轮囷则疴,焉得用於九重。”
(11).指古代传说中五天帝的中央之帝。《楚辞·王逸〈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洪兴祖 补注:“玄黄,中央之帝也。”
(12).道教指称水银和铅液化融合后的液体,为合成丹药的一种原料。云笈七籤卷六五引《金丹诀·合丹法》:“取水银九斤,铅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从旦至日下晡,水银铅精俱出,如黄金,名曰玄黄。”
《漢語大詞典》:旌麾
亦作“旍麾”。
(1).帅旗。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大破 遂 军,得其旌麾。”梁书·武帝纪上:“旍麾所指,威稜无外。”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下客候旌麾,元戎復在斯。”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
(2).泛指旗帜。旧唐书·封常清传:“ 常清 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关吏相呼迎印綬,里儿争出望旌麾。” 姚椿 《题〈杜陆两家诗集〉》诗:“旌麾坚 梁 垒,金鼓扫 秦 缶。”
(3).借指征战;战乱。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欲毕力於旌麾,将何心而远之。”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结髮早驱驰,辛苦事旌麾。” 清 杜浚 《初闻灯船鼓吹歌》:“九州富庶无旌麾, 扬州 之域尤稀奇。”
《漢語大詞典》:氛埃
(1).污浊之气;尘埃。《楚辞·远游》:“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 南朝 梁 沈约 《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 唐 杜甫 《渼陂行》:“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明 宋濂 《抱瓮子传》:“非惟人随流水而逝,异日凌霄之崇搆皆荡为氛埃。”
(2).借指尘世或俗念。 宋 陆游 《严君平卜台》诗:“先生久已蜕氛埃,道上犹传旧卜臺。” 宋 陆游 《夜思》诗:“簿领沉迷无日了,试凭诗思洗氛埃。”
(3).比喻战乱。 北周 庾信 《商调曲》:“君臣一体,可以静氛埃;得人则治,何世无奇才。” 唐 胡曾 《独不见》诗:“ 玉关 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明 汤式 《一枝花·赠人》套曲:“露布飞驰 玉关 外,倒挽银河下九垓,浄洗氛埃。”
《漢語大詞典》:烽燧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漢語大詞典》:氛祲
(1).雾气。 南朝 宋 王僧达 《七夕月下》诗:“远山敛氛祲,广庭扬月波。”氛,一本作“ 雰 ”。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回首 扶桑 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2).指预示灾祸的云气。《诗·大雅·灵台》“经始灵臺” 宋 朱熹 集传:“国之有臺,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也。”明史·胡深传:“ 亮祖 等克 崇安 ,进攻 建寧 。 友定 将 阮德柔 固守。 深 视氛祲不利,欲缓之。”
(3).比喻战乱,叛乱。 南朝 梁 沈约 《王亮王莹加授诏》:“内外允谐,逆徒从慝,躬卫时难,氛祲既澄,并宜光赞缉熙,穆兹景化。”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飞尘埃而匝地,白日为之昼昏;扫氛祲以稽天,沧溟为之晦色。”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三表》:“外不能出奇画策,廓氛祲而偃干戈;内不能阜俗安人,救惸嫠而躋富寿。”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岛屿之氛祲未销,惧海波之再沸。” 清 顾炎武 《山海关》诗:“ 杨公 筑二翼,东西立罗郭,时称节镇雄,颇折氛祲恶。”
《漢語大詞典》:鸣镝(鳴鏑)
(1).即响箭。矢发射时有声,故称。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 乃作为鸣鏑,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鏑,箭也,如今鸣箭也。’ 韦昭 曰:‘矢鏑飞则鸣。’” 三国 魏 曹植 《名都篇》:“揽弓捷鸣鏑,长驱上 南山 。”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羽书鸣鏑警常闻,扬鞭静折愁无策。”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正西风落叶下 长安 ,飞鸣鏑。”
(2).借指战乱。晋书·后妃传论:“中原陷於鸣鏑,其兆彰於此焉。”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论:“虽鸣鏑之酷,未极於斯。”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儿郎伟,抛梁北,边头自此无鸣鏑。”
《漢語大詞典》:氛雾(氛霧)
(1).雾气。礼记·月令:“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 郑玄 注:“氛雾冥冥……霜露之气散相乱也。”周书·文帝纪下:“从旦至未,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 清 吴敏树 《九日鹿角登高》诗序:“秋之气清以肃,氛雾收而天高。” 王统照 《沉船》:“他望着往海码头去的小道,枯黄的草叶上浮动着氛雾的密点,就像张下一个雾网似的。”
(2).比喻世道混乱或战乱。 汉 刘向 《九叹·惜贤》:“竢时风之清激兮,愈氛雾其如塺。”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刘琨〈伤乱〉》:“皇 晋 遘阳九,天下横氛雾。” 前蜀 杜光庭 《中和秦中化龙池醮词》:“扫渠兇於北陆,清氛雾於中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过临有幸破氛雾,奋厉方欣入陶冶。”
《漢語大詞典》:兵难(兵難)
战事;战乱。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讨贼 张进 及讨叛 胡 有功”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民夷杂处,数有兵难。”魏书·宋繇传:“家无餘财,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新唐书·五行志二:“其地当有兵难。” 宋 苏辙 《论西边商量地界札子》:“今朝廷若见其易与,因而别有大段求索,使彼不能堪忍,或至忿争,兵难一交,必非朝廷所愿。”
分類:战事战乱
《漢語大詞典》:刀火
指战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 閭丘晓 所忌而杀。”
分類:战乱
《漢語大詞典》:急兵
指突然发生的战乱。晋书·天文志上:“七星七星,一名天都,主衣裳文绣,又主急兵盗贼。”南史·宋元凶劭传:“始 文帝 未崩前一日甲夜,太史奏:‘东方有急兵,其祸不测,宜列万人兵於 太极前殿 ,可以销灾。’” 宋 司马光 《范景仁传》:“ 景仁 上执政书,言继嗣不定,将有急兵。”
分類:突然战乱
《漢語大詞典》:浊烟尘(濁烟塵)
指战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清 江 隔断浊烟尘,兰署里买香薰。”
分類:战乱
《漢語大詞典》:烽驿(烽驛)
(1).报边警的驿站。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桴鼓凝埃,烽驛垂轡。”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王鐸 ﹞以先锋屯 潭州 ,两屯烽驛相望。”
(2).借指战乱。北史·郭祚传:“边郊多垒,烽驛未息,不可於师旅之际,兴板筑之功。” 唐 崔珝 《授李丕鄜州节度使制》:“禁暴安人,克靖烽驛,秋曹贰宪,再饰旌旄。”
分類:战乱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