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琳宫(琳宮)  拼音:lín gōng
仙宫、道院。唐。殷尧藩 游王羽士山房诗:「落日半楼明,琳宫事事清。」清。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陆丽京因梦寻太和山》:「一夕,梦至琳宫,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龟蛇之旐。」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道情  拼音:dào qíng
1.道德的情操。南朝宋。谢灵运〈述祖德〉诗:「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
2.一种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用以宣扬出世思想,警醒顽俗。后来也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行至半山,忽见张良渔鼓简子,口唱道情。」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
《漢語大詞典》:栖神(棲神)
亦作“栖神”。
(1).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淮南子·泰族训》:“今夫道者,藏精於内,栖神於心,静漠恬淡,讼繆胸中。”晋书·阮籍传:“ 籍 尝於 苏门山 遇 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二:“为道者常渊澹以独处,每栖神以游闲。”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三:“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
(2).谓死后安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荫, 尹公度 之所栖神处也。” 宋 赞宁 宋高僧传·习禅·太毓:“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
(3).指止息,安居。 明 汪道昆 《高唐梦》:“神女请坐。闻神女栖神 高唐 之上,那 高唐 风景若何?”
(4).犹入定。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帛僧光:“ 光 於南山见石室,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为栖神之处。”
《漢語大詞典》:德元
谓德行居于首位,为道德方面的楷模。书·召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 孔 传:“其惟王居位,在德之首。”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伏惟閤下昭融古之典义,含和发英,作 唐 德元,简弃诡説,保任皇极。”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论一:“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此六君子者,位在德元,力足以管摄天下。”
《漢語大詞典》:青精饭(青精飯)
即立夏吃的乌米饭。相传首为道家 太极真人 所制,服之延年。后佛教徒亦多于阴历四月八日造此饭以供佛。 唐 杜甫 《赠李白》诗:“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宋 林洪 《山家清供》卷上:“青精饭,首以此重穀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叶,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乾,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久服,延年益颜。” 谢无量 《西湖旅兴怀伯兄五十韵》:“野寺青精饭,江湖白打钱。”
《漢語大詞典》:煮白石
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因借为道家修炼的典实。 晋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 ﹞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唐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亦省作“ 煮石 ”。 南朝 梁 庾肩吾 《东宫玉帐山铭》:“煮石初烂,烧丹欲成。” 元 方回 《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中野履霜寧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缘。”
《國語辭典》:卫道(衛道)  拼音:wèi dào
维护道统。《宋史。卷四○一。刘爚传。论曰》:「刘爚表章朱熹四书以备劝讲,卫道之功莫大焉。」
《国语辞典》:参同契(参同契)  拼音:cān tóng qì
书名。相传为魏伯阳作。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中多假周易爻象以说丹鼎之术。后蜀彭晓撰《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即注此书。宋儒朱熹、蔡元定皆尝治其书。
《漢語大詞典》:含景
剑名。 唐 杜甫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隐 东蒙峯 ,已佩含景苍精龙。” 仇兆鳌 注:“﹝景﹞音影。” 明 高启 《次韵王七隅仙兴》:“龙气双腾含景剑,蠹鱼三食内篇文。”
分類:剑名
《漢語大詞典》:丁甲
即六丁六甲。本为道教神名。后亦泛指天兵天将。《西游记》十五回:“众揭諦道:‘丁甲、功曹、伽蓝轮次。’”
分類:为道道教
《漢語大詞典》:凤篆(鳳篆)
(1).道家所用的文字。也称云篆、凤文。 唐 李商隐 《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诗:“玉检赐书迷凤篆, 金华 归驾冷龙鳞。” 朱鹤龄 注:“《古今篆隶文体》:‘凤篆, 白帝 朱宣氏 有凤鸟之瑞,文字取以为象。’《三洞经》:‘道家字曰云篆,曰天书,曰龙章,曰凤文。’”
(2).引申为道家的经书。 前蜀 杜光庭 《众修甲子醮词》:“考龙胎石室之经,披凤篆琅函之要。”云笈七籤卷六:“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詮;玉简金书,引还元之要术。”
(3).对古文字的美称。 唐太宗 《帝京篇》之二:“玉匣啟龙图,金绳披凤篆。”一本作“ 鸟篆 ”。 宋 赵文度 《赠梦英大师》诗:“携筇何日别 长沙 ,凤篆功夫世所嘉。”
《國語辭典》:殉义(殉義)  拼音:xùn yì
终身遵行道义,并能为道义而死。三国。魏。嵇康〈管蔡论〉:「夫管、蔡皆服教殉义,忠诚自然。」唐。罗隐〈投郑尚书启〉:「何昔时有殉义之人,而今日无死恩之士?」
《漢語大詞典》:铅鼎(鉛鼎)
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亦借指道家修炼之事。 宋 苏轼 《临江仙·龙丘子自洛至蜀作此记之》词:“ 龙丘 新洞府,铅鼎养丹砂。” 宋 苏轼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 施元之 等注引 杜光庭 《仙传拾遗》:“ 刘无名 ,有真人示以阳炉阴鼎柔金炼化水玉之方,伏汞炼铅成朱髓之诀,以铅为君,以汞为臣,八石为使,黄芽为田。”
《漢語大詞典》:咽日(嚥日)
吞服太阳精气。为道家修养之法。日,日华,太阳的精气。 宋 苏轼 《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诗:“晴窗嚥日肝肠煖,古殿朝真屨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