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社会革命(社会革命)  拼音:shè huì gé mìng
基于某种理想愿景,以彻底的手段,根本改变现行社会制度,来重组新社会。
《国语辞典》:国民革命(国民革命)  拼音:guó mín gé mìng
专指二十世纪初,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家领导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运动。
《国语辞典》:革命之母  拼音:gé mìng zhī mǔ
满清末年,海外华侨对革命事业颇多贡献,因此尊称华侨为「革命之母」。
《国语辞典》:革命先烈  拼音:gé mìng xiān liè
尊称为革命而献身救国、慷慨赴义的烈士。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为中华民国开国的革命先烈。」
《国语辞典》:革命民权(革命民权)  拼音:gé mìng mín quán
国父所主张的民权,唯民国的国民才能享有,不轻授于反对民国的人,使得藉以破坏民国。与卢梭的天赋人权不同。
《国语辞典》:革命法庭  拼音:gé mìng fǎ tíng
Revolutionary Tribunal
西元一七九三年法国革命期间为审判政治犯在巴黎成立的刑事法庭,是雅各宾政权推行恐怖专政最强力的机构之一。禁止被告雇用律师进行辩护,并规定死刑为唯一刑罚。革命法庭于一七九五年被撤销。
《国语辞典》:资讯革命(资讯革命)  拼音:zī xùn gé mìng
资讯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商业、管理、农业、机器人、教育、科学、绘图,或是在家庭以及个人日常生活都极具影响力,它戏剧化的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种变革称为「资讯革命」。
《国语辞典》: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  拼音:guó mín gé mìng jūn
民国十三年,中国国民党主政的广州国民政府将辖下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建军之初以黄埔军校为培育军官人才的基地。国民革命军为国民政府挥军北伐的主要军事力量,又称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府军」、「国军」,十七年完成北伐,统一中国。二十六年,第二次对日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大幅扩编,抗战八年,中国虽成为战胜国,然军士官兵伤亡亦极为惨重。三十六年,国民革命军移交由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管辖,更名为中华民国国军,简称为「国军」。
《国语辞典》:德意志革命  拼音:dé yì zhì gé mìng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连连溃败,士气低落,于西元一九一八年十月二十九日,海军发生叛乱,十一月九日,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共和国成立,选举亚伯特(Friedrich Ebert)为总理,称为「德意志革命」,也称为「德国十一月革命」。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语辞典》:革命人生观(革命人生观)  拼音:gé mìng rén shēng guān
一种积极进取、日新又新的人生观。革命家孙中山曾表示:「要在政治上革命,便先要从自己的心中革起。」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亦说:「『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这两句话,也可以说就是我的革命人生观。」并说:「我自立志革命以来,就认创造、服务、劳动,为革命的人生观。」
分类:积极进取
《国语辞典》:法兰西革命(法兰西革命)  拼音:fǎ lán xī gé mìng
西元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年发生于法国的平民革命。参见「法国大革命」条。
《国语辞典》:革命实践运动(革命实践运动)  拼音:gé mìng shí jiàn yùn dòng
中国国民党掌政台湾初期,透过党国体制进行的政治运动。西元1949年10月13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辖下的「革命实践研究院」于草山开学,由国民党总裁蒋中正自任院长,于开学日演讲叙明该院成立宗旨,包括训练政治干部、协助政府机构播迁台北,以及政府要员、国民大会代表、学者专家及国军各部等陆续撤往台湾。1950年5月16日蒋中正手订〈革命实践运动纲要〉,勉励院内学员以个人实践为起点、以服务为宗旨、以革命为本分、以雪耻救国为目的。
《国语辞典》:革命先烈纪念日(革命先烈纪念日)  拼音:gé mìng xiān liè jì niàn rì
西元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同盟会黄兴等人于广州黄花冈起义,攻打两广总督署,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为纪念此次革命殉难的青年,政府特定3月29日为「青年节」,也称为「革命先烈纪念日」。
分类:农历公元
《国语辞典》: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拼音:tāng wǔ gé mìng
汤,商汤。武,周武王。夏桀、商纣为夏、商两朝之暴君,商汤、周武王乃起兵讨伐之,而代有天下,史称为「汤武革命」。
《国语辞典》:文学革命(文学革命)  拼音:wén xué gé mìng
称民国七、八年间,胡适、陈独秀等所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为「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