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虚无(虚無)
亦作“虚无”。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虚无主义(虚無主義)
德国 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尼采 等人把对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否定叫做“虚无主义”。十九世纪 俄国 一部分民主派知识分子用“虚无主义”一词表示他们对农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现在,“虚无主义”通常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有时也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
《漢語大詞典》:梦想(夢想)
(1).梦中怀想。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南朝 梁武帝 《与何胤敕》:“本欲屈卿暂出,开导后生,既属废业,此怀未遂。延佇之劳,载盈梦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虽限山川,常怀梦想。” 明 高启 《咏隐逸·卢鸿》:“ 开元 始求治,贤哲劳梦想。”
(2).空想;妄想。 宋 苏轼 《赠清凉寺和长老》诗:“老去山林徒梦想,雨餘鐘鼓更清新。”《花月痕》第四一回:“大凡有眼界遂有意识,有意识即有窒碍、恐怖、变幻、颠倒、梦想相因而至。” 茅盾 《子夜》八:“呵!你-- 老冯 ,还有这种享福的梦想!再过一两年,你的田契送给人家也没人领情罢!”
(3).指理想。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诗:“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漢語大詞典》:向往(嚮往)
(1).思慕。谓因羡慕而希望能如愿以偿。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梦:“ 毕 每读《青凤传》,心輒向往,恨不一遇。” 袁鹰 《悲欢·一声绣金匾》:“他们不是向往着象解放军叔叔那样保卫社会主义江山吗?”
(2).指思慕之情。 清 孙枝蔚 《赠和州杨仲延》诗:“听此慰向往,怀古转悠然。”
(3).理想;追求。 明 何景明 《〈海叟集〉序》:“其子 继芳 者,从予论学,大有向往。”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四》:“这时,我懂了:原来她有着比她现在已有成就更高更远的向往。”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 周大勇 ﹞身心沉浸在一种庄严的向往中。”
(4).指适才过去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 印儿 心胆堕地,忽下树密覘向往,歷数嶮巇,卒至一破庙前。”
(1).思慕;想望。 宋 曾巩 《与王深父书》:“与 深父 别四年矣,嚮往之心,固不可以书道。” 清 吕璜 《与吴仲伦先生书》:“月前始得假大著伏而讽诵,不自意夙所嚮往於古人者,并世尚及见之。” 柯岩 《船长》:“经历过十多年的狂飙巨浪,他们还象儿时那样天真地向往海洋吗?”
(2).归向,趋向。 明 张居正 《答总督谭二华论任事筹边》:“昨巡关出,亦曾与之极言其利害,又故以他事奬之,而使之知所嚮往。”
《漢語大詞典》:志尚
志向;理想。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聊书其心,示将来之同志尚者云。”隋书·艺术传·庾质:“ 庾质 字 行修 ,少而明敏,早有志尚。”明史·聊让传:“为学有志尚,明习时务。”
分類:志向理想
《漢語大詞典》:希望
(1).仰望;瞻望。周髀算经卷下:“立八尺表,以绳繫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
(2).谓揣测别人的意图而加以迎合。后汉书·李固传:“初, 顺帝 时所除官,多不以次,及 固 在事,奏免百餘人。此等既怨,又希望 冀 旨,遂共作飞章虚诬 固 罪。”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 洙 常希望上旨,以意裁定。”
(3).盼着出现某种情况或达到某种目的。后汉书·班固传:“﹝ 匈奴 ﹞徒以畏 汉 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 唐 韩愈 《后廿九日复上书》:“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於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 毛泽东 《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题辞》:“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出世。”
(4).欲望。宋书·殷孝祖传:“国乱朝危,宜立长主……而羣小相煽,构造无端,贪利幼弱,竞怀希望。”百喻经·贫儿欲与富者等财物喻:“心有希望,常怀不足。” 宋 朱熹 《庚子应诏封事》:“债负既足,则又生希望,愈肆诛求。”
(5).指美好的愿望或理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随感录》:“ 波兰 , 印度 ,文籍较多, 中国 人说起他的也最多;我也留心最早,却很替他们抱着希望。” 巴金 《死去的太阳》十四:“他那时候充满着希望,怀着无限的热诚。”
(6).指愿望或理想所寄托的对象。 鲁迅 《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它还年青,它还存在,希望正在将来。” 邓小平 《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作展览会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漢語大詞典》:虚想
(1).犹悬念。 晋 皇甫谧 《答辛旷书》:“闻服有素,委心无量。加昔州壤,通门旧仪。虚想之积,过於陵阜。”南史·王训传:“初补国子生,问説师 袁昂 。 昂 曰:‘久籍高名,有劳虚想,乃观容止,若披云雾。’”隋书·张煚传:“及 高祖 受禪,钦其德望,以书徵之曰:‘……仪同昔在 周 室,德业有闻,虽云致仕,犹克壮年。即宜入朝,用副虚想。’”
(2).指想象或理想。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北派崇实际,南派崇虚想。北派主力行,南派主无为。”
《漢語大詞典》:蕲向(蘄向)
理想;志向。 李大钊 《青春》:“贤者仁智俱穷,不肖者流连忘返,而人生之蘄向荒矣,是又岂青年之所宜出哉?” 李大钊 《今》:“我尝推广其意,也説过人生唯一的蘄向,青年唯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禪让明日青春之我。”
分類:理想志向
《漢語大詞典》:最好
表示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希望。 唐 韩偓 《三月》诗:“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曲·泖湖访旧图》:“最好水杨柳下,盖三间茅屋。”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所以说,文坛最好不要变成官场。”
《漢語大詞典》:华胥(華胥)
(1).人名。传说是 伏羲氏 的母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河:“ 瓠河 又左逕 雷泽 北,其泽藪在 大成阳县 故城西北十餘里,昔 华胥 履大跡处也。” 唐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 太皥 庖牺氏 ……母曰 华胥 ,履大人迹於 雷泽 ,而生 庖牺 於 成纪 。” 庖牺 ,即 伏羲 。
(2).列子·黄帝:“﹝ 黄帝 ﹞昼寝,而梦游於 华胥氏 之国。 华胥氏 之国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黄帝 既寤,怡然自得。”后用以指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或作梦境的代称。 宋 王安石 《书定林院窗》诗之一:“竹鷄呼我出 华胥 ,起灭篝灯拥燎炉。”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十载勋名辅英簜,一家安乐寄 华胥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四处都是愁城?何处是 华胥 国境?几次想,仰我三尺长剑,令我魂儿飞升!”
《漢語大詞典》:仙源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云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
(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王维 《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顾大典 《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漢語大詞典》:雄心
(1).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宋 苏轼 《白帝庙》诗:“远略初吞 汉 ,雄心岂在 夔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坚韧地斗争下去吧,以你更大的雄心去压倒敌人吧!”
(2).称雄称霸之心。 李大钊 《国情》:“苟无实力,纵宣言万遍,寧有丝毫效果,足遏列强之雄心?”
《漢語大詞典》:神人
(1).谓神和人。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元年:“为 晋 正卿,以主诸侯,而儕於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 杜预 注:“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末帝昏乱,神人弃之。” 明 张居正 《答王鉴川书》:“边境敉寧,神人胥庆。”
(2).神奇非凡的人。谓其姿容、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西施 、 郑旦 ﹞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靚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二女童运剑为彼此互刺之状……只见两条白练,半空飞遶,并不看见有人。有顿饭时候,然后下来,气不喘,色不变。 程元玉 嘆道:‘真神人也!’”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天人、圣人并推,可合称为神人。”
(3).犹神仙。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汉 扬雄 《长杨赋》:“听庙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顿轡海徒涌,神人身更长。”云笈七籤卷七七:“﹝ 刘子南 ﹞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 子南 马数尺,矢輒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
《漢語大詞典》:同志
(1).志趣相同;志向相同。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卓茂传:“初, 茂 与同县 孔休 、 陈留 蔡勋 、 安众 刘宣 、 楚国 龚胜 、 上党 鲍宣 六人同志,不仕 王莽 时,并名重当时。”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亦有此心,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吃散发源于 何晏 ,和他同志的,有 王弼 和 夏侯玄 两个人,与 晏 同为服药的祖师。”
(2).指志趣相同的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汉 郑玄 注:“同志曰友。”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志铭》:“公率同志请於 周丞相 ,反覆极论,责以变通之理。”红楼梦第一二○回:“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餘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
(3).指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黄葆桢 《杨哲商烈士悼歌》之五:“春秋大復仇九世,同志寥落谁商量。”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 中国 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八章:“新加入的党员和团员,虽然在社里经常跟 剑平 四敏 一起工作,却不知道他俩是他们的同志。”
(4).同心人。指夫妻。 南朝 宋 鲍照 《代悲哉行》:“览物怀同志,如何復乖别。”
(5).指结为夫妇。《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舟人妄想能同志,一月空将新妇呼。”
(6).今用为彼此之间的通称。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我以为, 杜鹏程 同志就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如:同志,上火车站往哪儿走?7.犹同性。性质相同。 明 杨慎 《冶容诲淫》:“冶,销也。遇热则流,遇冷则合,与冰同志。”
《漢語大詞典》:寂灭(寂滅)
(1).沉寂灭绝。 南朝 齐 明僧绍 《正二教论》:“忘功而功著,寂灭而道常,出乎无始,入乎无终。”隋书·牛弘传:“ 永嘉 后,寇窃竞兴,因 河 据 洛 ,跨 秦 带 赵 。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寂灭无闻。”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突然烛影寂灭,车中只听得均匀的轮轴颤动了。”
(2).指衰亡。 鲁迅 《集外集拾遗·〈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序言》:“这十幅木刻,即表现着工业的从寂灭中而复兴。”
(3).佛教语。“涅槃”的意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无量寿经》卷上:“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清静无为者, 老 氏之説也。佛氏以为不足为,而主於寂灭。盖清静者,求以超出乎仁义礼法;而寂灭者,又求以超出乎清浄无为者也。”《老残游记》第九回:“仔细看去,原来是六首七絶诗,非佛非仙,咀嚼起来,到也有些意味。既不是寂灭虚无,又不是铅汞龙虎。”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四:“象佛教的以有生为苦蒂,导人归于寂灭的那种消极的办法,两千年来已证明是不合实用的。”
(4).指死亡。多用于僧尼。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宋 王禹偁 《黄州齐安永兴禅院记》:“ 智雨 者, 涟水 人,世姓 朱 氏,以 至道 三年十一月一日寂灭,俗寿五十一。”《黄绣球》第十三回:“老姑子既得了这座荒庵,又有箇终老之意,看看自家老病頽唐,一旦寂灭之后,叫那中年伴当,怎样支撑得住?”
《漢語大詞典》:大同
(1).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庄子·在宥:“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郭象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成玄英 疏:“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列子·黄帝:“ 子夏 曰:‘以 商 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2). 战国 末至 汉 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曾为许多人所向往。 洪秀全 、 康有为 、 谭嗣同 和 孙中山 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3).指国家统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今日天下大同,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 关中 旧意?” 王利器 集解:“此当 隋 时而言, 隋 统一天下,结束南北对峙局面,故云‘大同’。”
(4).大体相同。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自 宛 以西至 安息国 ,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六:“不过许多小异之中,也尽有大同的成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