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志同道合  拼音:zhì tóng dào hé
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也作「道合志同」。
《國語辭典》:五柳先生  拼音:wǔ liǔ xiān shēng
晋代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参见「陶潜」条。
《國語辭典》:同气相求(同氣相求)  拼音:tóng qì xiāng qiú
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后比喻志趣相同的人很投合,自然结合在一起。明。朱权《荆钗记》第五出:「解绶归来为至友,果然同气相求。」也作「同类相呼」、「同类相求」。
《漢語大詞典》:同声共气(同聲共氣)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你如今只晓得同声共气的快乐,不曾想到分房独宿的凄凉。”亦作“ 同声同气 ”。
《漢語大詞典》:同声相求(同聲相求)
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於戏!彼以我为僻,尔以我为正。同声相求,尔后我先,安得而不问哉?” 季羡林 《西谛先生》:“处境相同,容易引起类似同病相怜的感情;爱好相同,又容易同声相求。”
《國語辭典》:同声相应(同聲相應)  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原指声音相应和。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后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应和。《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等传。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唐。杨烱〈晦日药园诗序〉:「凡我良友,同声相应。」也作「同声之应」。
《國語辭典》:行合趋同(行合趨同)  拼音:xíng hé qū tóng
行为与志趣相投合。《淮南子。说山》:「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分類:志趣
《国语辞典》:民间团体(民间团体)  拼音:mín jiān tuán tǐ
人民基于志趣、信仰、理念、地缘、血缘、职业相同等而组成之非官方团体。
《国语辞典》:升学主义(升学主义)  拼音:shēng xué zhǔ yì
教学活动以升学为唯一目的,不重视个人的性向、志趣、能力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称为「升学主义」。
《国语辞典》:求其友声(求其友声)  拼音:qiú qí yǒu shēng
寻求同伴共鸣。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指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唐。杨烱〈为薛令祭刘少监文〉:「言念平生,求其友声,适我愿兮,共得朋从之道。」
《国语辞典》:气味相合(气味相合)  拼音:qì wèi xiāng hé
双方志趣、性情相投合。如:「既然你我二人气味相合、肝胆相照,不如就结拜为兄弟吧!」
《国语辞典》:胶漆相投(胶漆相投)  拼音:jiāo qī xiāng tóu
比喻情谊深厚,志趣相契合。《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类》:「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国语辞典》: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  拼音: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èi móu
思想不同,志趣不合,就无法相互讨论或共事。《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西游记》第二四回:「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
《国语辞典》:同类相呼(同类相呼)  拼音:tóng lèi xiāng hū
志趣相合的人自然结合一起。参见「同气相求」条。《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这破坏岂是一人做得的事呢?于是同类相呼,水流湿,火就燥,渐渐的越聚越多,钩连上些人家的败类子弟,一发做得如火如荼。」
《国语辞典》:同志合道  拼音:tóng zhì hé dào
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清。方苞〈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而深患时人惟知以虚伪比周自便其身图。」也作「道合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