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同情  拼音:tóng qíng
1.同一心思。指好恶观念、意见相同。《韩非子。扬榷》:「参名异事,通一同情。」《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2.同谋、同夥。宋。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岳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董西厢》卷二:「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
3.一种情绪。指对于他人的遭遇,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或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理解。如:「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漢語大詞典》:木声(木聲)
(1).木质之声,击木之声。灵枢经·经脉:“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庄子·山木:“ 孔子 穷於 陈 蔡 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 猋氏 之风……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於人心。”
(2).指乐器木质部分的共鸣声。 唐 柳宗元 《筝郭师墓志》:“生善音,能鼓十三弦……使木声丝声均其所自出。” 清 金农 《四哀诗·张澐》:“古乐栖神明,抚琴卧巖藪,丝中有木声,不生荆棘手。”
《國語辭典》:心弦  拼音:xīn xián
比喻受感动而能引起共鸣的心灵。如:「扣人心弦」、「这部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
《國語辭典》:洪音  拼音:hóng yīn
声韵学上指主要母音舌位较低、较后、口腔共鸣器空隙大的音。相对于细音而言。如宋、元等韵学家将一、二等韵视为洪音,把三、四等韵当做细音。
《漢語大詞典》:同响(同響)
指共鸣者。比喻志趣相合之友。 南朝 宋 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之二:“华萼相光饰,嚶嚶悦同响。”
《漢語大詞典》:底气
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
基本的信心和力量。例如: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来干这件事,感到有点底气不足。
《漢語大詞典》:堂音
谓有共鸣的宏亮声音。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二:“他虽然上了几岁年纪,口齿还伶俐,说起话来谈笑风生,堂音挺大。”
《國語辭典》:鼻音  拼音:bí yīn
发音时,口腔的气流通路阻塞,软颚和小舌下垂,气流改从鼻腔逸出,即成为鼻音。国音中的鼻音有ㄇ、ㄋ。鼻音为塞音的鼻音化,故也称为「鼻破裂音」;又因气流在口腔中受到阻塞,而在鼻腔中自由通过,故也称为「塞通音」。
《漢語大詞典》:膛音
口腔共鸣点偏后而洪亮的音。《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他嗓音厚,膛音大,唱得粗犷豪放,激昂慷慨。”
《國語辭典》:同情心  拼音:tóng qíng xīn
心理学上指主观的体会他人内心的感情,能感人之所感。如:「看到他这么落魄,同情心油然而生。」
《国语辞典》:舌尖元音  拼音:shé jiān yuán yīn
元音,指由声带颤动发声,引起口腔共鸣而不受其他发音器官阻塞的声音。舌尖元音即由舌尖接近齿龈或前颚所发出的声音。如注音符号的匝、ㄦ。
《国语辞典》:求其友声(求其友声)  拼音:qiú qí yǒu shēng
寻求同伴共鸣。语出《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指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唐。杨烱〈为薛令祭刘少监文〉:「言念平生,求其友声,适我愿兮,共得朋从之道。」
《国语辞典》:脊令在原  拼音:jǐ lìng zài yuán
脊令,一种水鸟。飞翔时相互共鸣、共摆尾。当脊令失去居处而栖止于高原,便鸣叫寻其同类。语出《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脊令在原比喻兄弟有急难。也作「鹡鸰在原」。
《漢語大詞典》:热瓦甫(熱瓦甫)
拨弦乐器。琴身为木制,共鸣箱呈半球形,以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有三弦、五弦、六弦、七弦、八弦、九弦等不同形制。为 维吾尔 、 塔吉克 和 乌孜别克族 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人民日报》1970.9.29:“千万支热瓦甫一起弹奏,千万张达甫鼓一起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