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347,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佛法
心地
返照
供养
天王
禅心
袈裟
般若
长老
丹阳
莲社
药石
释氏
俗人
禅关
《國語辭典》:佛法  拼音:fó fǎ
1.佛陀或菩萨的教法。《西游记》第一二回:「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明。张自烈《正字通。人部》:「世传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入中国,非也。」
2.佛家的道理。如:「佛法精深」。
《國語辭典》:心地  拼音:xīn dì
1.心境、心态。《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八。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2.头脑。《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看龙令为人虽然科甲出身,心地到还明白,决不至此。」
《國語辭典》:返照  拼音:fǎn zhào
落日反射。唐。杜甫 返照诗:「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照著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也作「反照」。
《國語辭典》:供养(供養)  拼音:gòng yàng
1.提供生活上所需要的物品、金钱。《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殷氏承当了供养公婆,初时也还像样,渐渐半年三个月,要茶不茶,要饭不饭。」
2.供奉安置。《西游记》第四○回:「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师徒四位喜容,供养在金銮殿上。」
3.佛教用语。佛教徒以香花、饮食等物品或种种善行,献给佛、法、僧或一切众生。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已得几过悬幡、表刹、合掌供养?」
《國語辭典》:天王  拼音:tiān wáng
1.春秋经中尊称周天子为「天王」。后用以称天子。《谷梁传。隐公九年》:「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2.神话中的天神。如封神演义中的托塔李天王。
3.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称号。
《國語辭典》:禅心(禪心)  拼音:chán xīn
进入禅定境界的心。唐。李颀〈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红楼梦》第九一回:「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國語辭典》:袈裟  拼音:jiā shā
梵语kāṣāya的音译。意为赤褐色。「袈裟」为一长方形的布块,出家人以此布块裹身,此即佛教僧侣的法衣。佛教戒律规定,出家人所穿的袈裟系捡拾布片连缀而成,不可纯白,须染色。因形式宛如水稻田的界画,也称为「水田衣」、「福田衣」、「莲华衣」、「无垢衣」。
《國語辭典》:般若  拼音:bō rě
能證悟空理的智慧。梵语prajñā的音译。《大智度论》卷一八:「答曰:『摩诃,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动极神源,有般若之绝境乎?」
《國語辭典》:长老(長老)  拼音:zhǎng lǎo
1.年长者的通称。《吕氏春秋。孟秋纪。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2.佛教用语:(1)对戒腊高的比丘之尊称。也称为「上座」。(2)寺院的住持和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西游记》第九回:「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
3.基督教长老会中的执事者。多由较早入教的年高德劭者担任。
《漢語大詞典》:丹阳(丹陽)
(1).铜的别称。 唐 吕岩 《寄白龙洞刘道人》诗:“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余家有古镜,背铭云:‘ 汉 有善铜出丹阳,取为镜,清如明,左龙右虎补之。’不知‘丹阳’何语,问 东坡 ,亦不解。后见《神仙药名隐诀》云:‘铜亦名丹阳。’”
(2).道教谓煅粉点铜之术。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 三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3).佛教所谓超脱尘世的境界。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丹阳虽上仙,安能弃轮迴,舍因缘,自脱於人世苦海之外耶?” 明 李贽 《复丘若泰书》:“非谓必如何空之而后可至丹阳境界也。”
《國語辭典》:莲社(蓮社)  拼音:lián shè
1.东晋慧远法师所创设的佛教组织。参见「白莲社」条。
2.中国佛教净土宗修行者以寺院或道场为中心,所组成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目标的团体。
《國語辭典》:药石(藥石)  拼音:yào shí
1.方药与砭石。皆治病的药物。《文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周书。卷一五。李弼传》:「辉常卧疾期年,太祖忧之,日赐钱一千,供其药石之费。」
2.规劝人改过迁善的话。《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孟孙之恶我,药石也。」
《國語辭典》:释氏(釋氏)  拼音:shì shì
释迦牟尼佛姓释迦氏,故称为「释氏」。后亦指佛教。《晋书。卷七七。何充传》:「于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
《國語辭典》:俗人  拼音:sú rén
1.凡庸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正是他风流文雅处,俗人怎么得知?」《红楼梦》第四五回:「我又不作诗作文,只不过作个俗人罢了!」也称为「俗夫」。
2.未出家的人。相对于僧人而言。《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况且清净地方,如何容得俗人前来蹧蹋?」
《國語辭典》:禅关(禪關)  拼音:chán guān
佛教用语:(1)禅师启发弟子开悟所提的问题,弟子通过这项考验就是开悟,所以修禅者将之视为迷悟的门关。《西游记》第八回:「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2)禅宗道场。唐。李白〈化城寺大钟铭〉:「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红楼梦》第八七回:「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