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送穷(送窮)  拼音:sòng qióng
中国传统岁时民俗。指祭送穷鬼或穷神。日期各地有不同说法:一说在正月二十九日,即「晦日」送穷。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三。号穷子》引《图经》:「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一说在「人日」的前一日,即正月初六送穷。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九。送穷鬼》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另也有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國語辭典》:异俗(異俗)  拼音:yì sú
1.不同的风俗。《荀子。正名》:「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唐。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二首之一:「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2.不好的习俗。《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3.外族。《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昨自远方侵境,异俗起兵。」
《國語辭典》:土俗  拼音:tǔ sú
地方的风俗习惯。《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他那边土俗,但是有赀财的,就呼为朝奉。」
《國語辭典》:旧习(舊習)  拼音:jiù xí
过去的习惯。如:「妈妈年轻时就有睡午觉的习惯,至今仍保有这个旧习。」
《國語辭典》:新火  拼音:xīn huǒ
1.换季时,新取之火称为「新火」。《北史。卷三五。王慧龙传》:「以此推之,新火旧火,理应有异。」
2.唐宋时,例于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唐。杜甫〈清明〉诗二首之一:「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浮客船。」宋。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
《漢語大詞典》:改火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又称改木。亦用以比喻时节改易。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刘宝楠 正义引 徐颋 《改火解》:“改火之典,昉於上古,行於三代,迄於 汉 ,废於 魏 晋 以后,復於 隋 而仍废……盖四时之火,各有所宜,若春用榆柳,至夏仍用榆柳便有毒,人易以生疾,故须改火以去兹毒,即是以救疾也。” 唐 史延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诗:“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宋 司马光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诗:“清明空改火,元巳漫浮觴。”
《國語辭典》:明眼  拼音:míng yǎn
清明节日,将柳条插在门上的习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家家以柳条插于门,名之曰明眼。」
《國語辭典》:气脉(氣脈)  拼音:qì mài
1.血气脉息。汉。桓宽《盐铁论。轻重》:「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2.气力。《金瓶梅》第八七回:「那妇人能有多大气脉?被这汉子隔桌子轻轻提将过来,拖出外间灵桌子前。」
3.气运。元。汤显祖《牡丹亭》第五一出:「淮海维扬,万里江山气脉长。」
4.诗文绘画的气势脉络。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诗虽工,气脉不贯。」
《國語辭典》:雕题(雕題)  拼音:diāo tí
一种古代蛮人的习俗。先在额上雕刻花纹,再涂以丹青。《管子。小匡》:「雕题,黑齿,荆夷之国。」
《國語辭典》:从俗(從俗)  拼音:cóng sú
依顺或迁就原来的风俗习惯。如:「既然本地风俗如此,礼仪方面就尽量从俗吧!」
《國語辭典》:俗流  拼音:sú liú
1.世俗流风或庸俗之事。南朝宋。谢镇之 与顾欢书折夷夏论:「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暂失正路,未悟前觉耳。」《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绰传》:「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以难悔。」
2.庸俗短见之辈。唐。韩愈〈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慠。」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國語辭典》:柏酒  拼音:bó jiǔ
以柏树叶浸泡而成的酒。相传可以避邪长寿,旧时元旦常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唐。杜甫〈元日示宗武〉诗:「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
《漢語大詞典》:柏叶酒(柏葉酒)
柏叶浸制的酒。古代风俗,以柏叶浸酒,元旦共饮,以祝寿和避邪。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 南朝 梁 庾肩吾 《岁尽应令》诗:“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国语辞典》:重阳节(重阳节)  拼音:chóng yáng jié
九为阳数,俗称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习俗多于此日相率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以避凶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也称为「暮节」、「登高节」、「老人节」、「重九」、「重阳」、「重阳日」。
《漢語大詞典》:浮俗
(1).浮薄的习俗。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正以浮俗,故无义可辨,若有义可辨,何名浮俗。” 唐 杜甫 《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长卿:“ 长卿 清才冠世,颇凌浮俗。”
(2).浅薄,粗俗。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证:“《太白集》《少年行》,只有数句类 太白 ,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 太白 所作。” 叶圣陶 《倪焕之》十:“当然,灯会那种粗犷浮俗的‘白相人’风是应当改革的。”
《國語辭典》:习惯(習慣)  拼音:xí guàn
1.长期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或地方风尚。《孔子家语。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续孽海花》第四三回:「状元夫人既然打算在北京开码头,当然要晓得些北京的习惯。」
2.逐渐适应。如:「她已习惯都市里繁忙的生活步调。」《三侠五义》第一一二回:「那一派的骄侈倨傲,同流合污,已然习惯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