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部落  拼音:bù luò
1.人民聚居的地方。
2.指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系统、图腾氏族,或指以地缘关系所形成亲属关系之村子,具有特定语言与文化。由亲属群体共同组成的祭祀团体,并以祖灵规范为家族和聚落的核心。社会制度为氏族世袭,有母系中心、父系中心、性别平权或男性长子中心等形式。其政治、经济与宗教职务采取任务编制分工合作,重视分担与分享。集会所为部落的行政、教育中心。
《国语辞典》:部落社会(部落社会)  拼音:bù luò shè huì
以部落为主体的社会。
《国语辞典》:部落同盟  拼音:bù luò tóng méng
一个由部落、小部落或聚落联合成共同行动的群体。
《漢語大詞典》:十姓部落
见“ 十箭 ”。
《漢語大詞典》:十箭
唐 时 西突厥 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 十设 ”、“ 十姓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下:“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
《漢語大詞典》:三卫(三衛)
(1). 唐 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新唐书·李密传:“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2). 宋 代亦称三衙为“三卫”。宋史·职官志六:“博士掌教道,校试三卫所习文武之艺。” 宋 欧阳修 《鵯鵊词》:“南衙促仗三卫列,九门放钥千官入。”参见“ 三衙 ”。
(3). 明 洪武 二十二年(1389年)设 朵颜 、 泰宁 、 福余 三卫于 兀良哈 部落,通称 兀良哈 三卫,简称三卫。后又置 建州 、 海西 、 野人 三卫。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惟 朝鲜 、 琉球 、 安南 及 朵颜 、三卫等受朝廷册封,贡赋惟谨,比於藩臣。”
《國語辭典》:三衙  拼音:sān yá
1.宋时殿前司、侍卫马军、步军的合称。《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择武臣得军心者为同知、签书枢密院,边将有威望者为三衙。」
2.三回。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忧愁杀,一日三衙,几度添白发。」
《國語辭典》:区落(區落)  拼音:qū luò
村落、部落。《文选。班固。封燕然山铭》:「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唐。李德裕〈幽州纪圣功碑铭〉:「区落萧然,阴燐青荧。」
分類:部落
《漢語大詞典》:宾属(賓屬)
(1).使归顺。管子·霸言:“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
(2).指归顺的属国或部落。宋书·索虏传:“不图彼朝计疆埸之小疵,不相关移,窃与师旅,亡我宾属。”
(3).僚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公乃盛服执笏以入即事,文武宾属,俯首听位,各执其职。”新唐书·循吏传·何易于:“刺史 崔朴 常乘春与宾属汎舟出 益昌 旁。”
《漢語大詞典》:邑落
(1).村落,聚落。三国志·吴志·黄盖传:“餘皆奔走,尽归邑落。”魏书·郑伯猷传:“在州贪惏,妻 安丰王 元延明 女,专为聚敛……户口逃散,邑落空虚。”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大上,民各保其邑落,百里之国,而种族以是为称。”
(2).部落。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后汉书·东沃沮:“土肥美,皆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种,有邑落长师。”北史·勿吉国传:“ 勿吉国 在 高句丽 北,一曰 靺鞨 。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國語辭典》:陬落  拼音:zōu luò
边疆地带。《晋书。卷六六。刘弘等传。史臣曰》:「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拔萃陬落之间,比肩髦俊之列。」唐。吕温 地图志序:「然后列以城郭,罗乎陬落,内自五侯九伯,外洎要荒蛮貊。」
《漢語大詞典》:部帐(部帳)
部落。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丁丑, 辽 部帐 大室韦 酋长 寅尼吉 叛。”
分類:部落
《國語辭典》:尧舜(堯舜)  拼音:yáo shùn
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二人均为古代的圣君。《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者陛下圣明在上,虽尧舜无以加之。」
《國語辭典》:防秋  拼音:fáng qiū
唐时突厥、吐蕃等常于秋日入寇,故于其时调兵守边,称为「防秋」。
《漢語大詞典》:休官
(1).辞去官职。 唐 李商隐 《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曾国舅传》:“还了我王牌和简,休官纳印去修行。”儒林外史第八回:“自古道:‘休官莫问子。’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
(2).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名。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 休官 权千成 据 显亲 ,自称 秦州 牧。” 胡三省 注:“ 休官 ,杂夷部落之名。”
《漢語大詞典》:南府
(1).指尚书省。因位于宫廷之南,故称。北史·柳虯传:“以 虯 为行臺郎中, 諏 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 裴諏 ,南府 柳虯 。’”
(2). 宋 时称 开封府 为南府。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没后, 真宗 谓 寇準 等曰:‘ 毕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风。’”
(3). 辽 建国前的部落集团之一。辽史·营卫志下:“其先曰 撒里本 , 阻午可汗 之世,与其兄 益古 分营而领之,曰 乙室部 。 会同 二年,更夷离堇为大王。隶南府。”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遥辇氏 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时,移 内中 、 和乐 、 内学 等太监,习艺于 南花园 ,隶内务府,因称南府,以别于 西华门 内的内务府。
《國語辭典》:君长(君長)  拼音:jūn zhǎng
1.君王与长官。《周礼。秋官司寇。朝大夫》:「日朝以听国事故,以告其君长。」汉。郑玄。注:「君谓其国君,长,其卿大夫也。」《韩非子。忠孝》:「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
2.部落的酋长。《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