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經義  拼音:jīng yì
1.經書的意旨。《漢書。卷八一。張禹傳》:「禹見之於便坐,講論經義。」《三國志。卷五三。吳書。薛綜傳》:「建立學校,導之經義。」
2.以經文為題所作的文章。唐宋用以取士,明清變為八股,稱為「制義」。《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神宗始罷諸科,而分經義、詩賦以取士。」
《國語辭典》:经义考(經義考)  拼音:jīng yì kǎo
書名。清朱彞尊撰,三百卷。原名「經義存亡考」,統考歷代經義之目,網羅宏富,為古來諸家書目所未及。
《分類字錦》:依古经义(依古經義)
魏書刑罰志太延六年以有司斷法不平詔諸疑獄皆付中書依古經義論決之
分類:议谳
《國語辭典》:经义述闻(經義述聞)  拼音:jīng yì shù wén
書名。清王引之撰,三十二卷。考證經義,旁徵博引,糾舉錯謬,力求得其本義。每考一事,必先引其父念孫語,再自加案語,故稱為「述聞」。
《國語辭典》:经义杂记(經義雜記)  拼音:jīng yì zá jì
書名。清臧琳撰,三十卷。為其三十年來隨手札記的讀書心得,每卷有標目而不分門類,故稱為「雜記」。對於經籍的文字、義理、聲音、訓詁,多所辨證。
《分類字錦》:亲问经义(親問經義)
魏書孝文帝紀太和十六年四月甲寅幸皇宗學親問博士經義
分類:学校
《高级汉语词典》:明经义谙雅故
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
《漢語大詞典》:典义(典義)
犹经义。《后汉书·桓郁传》:“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伏惟閤下,昭融古之典义。”
分類:经义
《國語辭典》:義理  拼音:yì lǐ
1.微言大義之理。如:「清末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文章,三者相互為用。」
2.道德公理。《淮南子。泰族》:「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
3.內容、意義。《西遊記》第二回:「流字門中,是甚義理?」
《國語辭典》:章句  拼音:zhāng jù
1.章,詩文意義具全的一個段落。句,語意完全的詞組。
2.分析文字的章節與句讀。《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嘗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南朝宋。顏延之 五君詠。向常侍:「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漢語大詞典》:谈经(談經)
(1).谈论儒家经义。宋史·曾几传:“ 几 独从之,谈经论事,与之合。”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九:“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 先秦 伏胜 看。”
(2).讲说佛经;念经。《北宫词纪·沉醉东风·僧犯奸得马裱褙救》:“对人前敲禪板谈经説法,背地里跳墙头恋酒贪花。”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鸷忍·凶憎》:“僧 慧林 谈经 吴 门。”
(3). 宋 代“说话”的四种家数之一。讲说佛经经义或佛经故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説佛书。”
《國語辭典》:書傳  拼音:shū zhuàn
1.書籍與傳記。《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2.《書經》的注釋。
《漢語大詞典》:召对(召對)
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宋 苏辙 《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口交攻,终致南迁之患。” 明 高启 《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國語辭典》:對策  拼音:duì cè
1.古代科舉考試時,士子針對皇帝策問,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漢文中年,始舉賢良,鼂錯對策,蔚為舉首。」《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殿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也稱為「射策」。
2.對付的策略方案。如:「想不出更好的對策。」
《漢語大詞典》:理义(理義)
(1).公理与正义。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韩康伯 ?’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其学本於师友,成於理义,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 明 海瑞 《兴革条例·刑属》:“小民不顾理义当否,以讼输为深愧。”
(2).指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准则。吕氏春秋·劝学:“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 高诱 注:“不知理义,在君父则不仁不慈,在臣子则不忠不孝。”
(3).专指儒家的经义。北史·刘芳传:“ 芳 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 刘石经 …… 芳 理义精赡,类皆如是。”文献通考·经籍九:“ 公羊 、 穀梁 考事甚疏,然理义却精,此二人乃是经生,传得许多説话,往往不曾见国史。” 清 戴震 《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於经学之云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