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惑褒姒
 
周褒媚己
   
褒女惑周
 
褒女灭周
 
褒女笑
 
褒姒烽火

相关人物
周幽王
 
褒姒


《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55~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史记》卷四〈周本纪〉~47~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例句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唐彦谦 登兴元城观烽火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李商隐 华清宫

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复,职此之由。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周王惑褒姒,城阙成陂陁。 李华 咏史十一首之十一

明明天子咸戒之,赫赫宗周褒姒灭。 王翰 飞燕篇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罗虬 比红儿诗

《國語辭典》:烽火  拼音:fēng huǒ
1.古时军队用来示警、传递军情的烟火。白天以烟,入夜以火。《塞上烽火品约》:「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唐。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堠空烽火灭,气胜鼓鼙鸣。」
2.喻指战争、战乱。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唐。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漢語大詞典》:烽火树(烽火樹)
珊瑚树的别名。西京杂记卷一:“ 积草池 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 南越王 赵佗 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欲燃。” 元 王逢 《宫中行乐词》之四:“天低烽火树,日暮蔓金苔。”
《國語辭典》:烽火台(烽火臺)  拼音:fēng huǒ tái
古代用来点燃烟火以示警的建筑物。《三国演义》第七三回:「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每台用五十军守之。」
《国语辞典》:烽火相连(烽火相连)  拼音:fēng huǒ xiāng lián
本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相连而不间断,后代则用来形容战火连绵不绝。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九。孝宣皇帝纪三》:「臣愚以为,其势自坏,今留屯田,地势平易,多高山野望之便,部曲相保,堑垒木樵,便兵饰弩,烽火相连,势足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大利。」元。无名氏《梧桐叶》第一折:「临岐分别,一旦恩情成断绝,烽火相连,雁帖鱼书谁与传。」
《国语辞典》:烽火馆(烽火馆)  拼音:fēng huǒ guǎn
清代由大陆福建沿海镇营调兵来台轮戍,三年一更,是为「班兵」。各镇营班兵在台常建庙祀神,祈福护佑,也作为轮班换防时候风落脚住宿联络聚会之处。约设有提标、海坛、南澳、铜山、金门、闽安、海山、烽火等馆。「烽火馆」系由福建福宁州霞浦县烽火门来台兴建的会馆。在台北淡水、台南安平、澎湖马公等地皆有设置。现今多已拆毁,仅马公存遗存古井一口,古碑两块。
《國語辭典》:烽火连天(烽火連天)  拼音:fēng huǒ lián tiān
烽火,战乱。烽火连天比喻战火连绵。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四二出:「你星霜满鬓当戎虏,似这烽火连天各路衢。」也作「连天烽火」。
《漢語大詞典》:烽火楼望(烽火樓望)
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用的建筑。晋书·蔡谟传:“ 謨 所统七千餘人,所戍东至 土山 ,西至 江乘 ……烽火楼望三十餘处,随宜防备,甚有算略。”
《漢語大詞典》:连天烽火(連天烽火)
形容战事遍及各地。 清 彭孙贻 《螺川遇王大翼》诗:“连天烽火子远行,苍莽江山入羣寇。”《花月痕》第八回:“南望仓皇,连天烽火;西行躑躅,匝地荆榛。” 李大钊 《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诗》:“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分類:战事遍及
《國語辭典》:烟火(煙火)  拼音:yān huǒ
1.煮饭的炊烟和柴火。《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今大军去恒州咫尺,烟火相望。」
2.人烟,人口集居的地方。《史记。卷二五。律书》:「粟至十馀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3.熟食。如:「道教称辟谷为不食烟火。」也称为「烟火食」。
4.一种用硝石夹杂其他化学药品制成的物品,燃烧时喷射出各种变幻灿烂的形状,供游戏观赏之用。《老残游记》第二回:「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
5.战场上的烽火。金。元好问 杂著诗九首之八:「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6.火警。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七。禁城九厢坊巷》:「各厢一员小使臣注授,任其烟火盗贼,收解所属。」
7.礼拜神佛、祭祀祖先的香火。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
8.子嗣、后代。如:「身为独子的他不幸亡故,张家的烟火从此中断了。」
《漢語大詞典》:候火
(1).烽火。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九:“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 唐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之二:“候火朝连夕,筹帷决纵擒。” 明 王世贞 《书庚戌秋事》诗:“传闻胡马塞回中,候火 甘泉 极望同。”
(2).候馆迎客之灯火。 唐 李郢 《送刘谷》诗:“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
《漢語大詞典》:堠火
烽火。 唐 项斯 《边游》诗:“天寒明堠火,日晚裂旗风。” 明 蒋易 《茶村梅陌同步北固山径》诗:“堠火寒依岭,禪鐘静在林。” 清 吴伟业 《雪中遇猎》诗:“ 铁岭 草枯烧堠火, 黑河 冰满渡征鞍。”
分類:烽火
《漢語大詞典》:熢燧
烽火。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将息獠者,击灵鼓,起熢燧,车案行,骑就队。” 明 唐顺之 《赠何沈两公归蜀广序》:“而 牂牁 两江,熢燧帖息。”
分類:烽火
《漢語大詞典》:云火(雲火)
(1).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 黄帝氏 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杜预 注:“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炎帝 , 神农氏 , 姜 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后因以“云火”指受命之瑞兆。晋书·职官志:“而鸟龙居位,云火垂名。前史详之,其以尚矣。”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2).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六韬·必出:“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于时景烛云火,风驰羽檄。” 刘良 注:“云火,烽火也。” 唐 王勃 《拜南郊颂》序:“ 高祖 以黄旗锡瑞,静云火之横气。”
(3).灯火。 明 田艺蘅 《玉笑零音》:“月不暇照,云火升梯;雨不及施,水轮灌陇。”
《漢語大詞典》:号火(號火)
烽火;旧时军中为传信号而举的火。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炮祸》:“号火四举,诸军皆戒严,纷扰凡一昼夜。”《三国演义》第九七回:“行不到三十里,望见 蜀 兵背后起火,喊声不絶。 费耀 只道号火,便回身杀来。”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漢語大詞典》:褒女
亦作“褒女”。 褒姒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幽王 之惑 襃女 也,祅始於 夏 庭。”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未免被他 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高丽女见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 襃女 、 驪姬 之祸乎?”参见“ 襃姒 ”。
分類:褒姒
《國語辭典》:褒姒  拼音:bāo sì
人名。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犬戎入寇,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