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屋瓦飞
 
振长平瓦
 
武安振瓦
 
武安瓦振
 
气振长平瓦
 
长平之瓦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2445~
秦伐韩,军于阙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閒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閒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閒,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閒。秦之閒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二《哀江南赋》
据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

例句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李白 发白马

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 李白 赠常侍御

《骈字类编》:平之
国语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 晋书乐志蛇豕放命皇斯平之
分类:平之
《國語辭典》:向平之愿(向平之願)  拼音:xiàng píng zhī yuàn
东汉人向长,字子平,在子女嫁娶事完成后即不再过问家事,与好友云游五岳名山。典出《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向长传》。后以向平之愿指儿女婚嫁的事。《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申屠虔正要了却向平之愿,自去效司马遨游,为此一凭儿子做主,毫不阻当。」《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如今儿子已经长大,拟于秋间,为之完姻,以了向平之愿。」
《漢語大詞典》:向平
东汉 高士 向长 字 子平 ,隐居不仕,子女婚嫁既毕,遂漫游五岳名山,后不知所终。见后汉书·逸民传·向长。后以“向平”为子女嫁娶既毕者之典。 唐 白居易 《闲吟赠亲家翁》:“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 向平 身。” 明 何景明 《东昌公哀词》之三:“ 向平 婚未毕, 卓 宰宦初成。” 清 周亮工 《旅壁步王西樵韵》:“《三都》岂必烦 玄晏 ,五岳无心待 向平 。”
《国语辞典》:太平之治  拼音:tài píng zhī zhì
指安宁和平,百姓无忧的治世。《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魏徵事太子建成,一日,秦王杀建成,立为天子,魏徵事秦王,致贞观太平之治。」《大宋宣和遗事。元集》:「阳明用事的时节,中国奠安,君子在位,在天便有甘露庆云之端,在地便有醴泉芝草之祥,天下百姓,享太平之治。」
《国语辞典》:长平之战(长平之战)  拼音:cháng píng zhī zhàn
战国时秦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西元前262),秦攻赵,赵将廉颇坚守长平三年,秦不能胜。后赵中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秦将白起再用诈败之计,诱杀括,活埋赵降卒四十馀万。自此合纵瓦解,六国无力抗秦。
《国语辞典》:不平之气(不平之气)  拼音:bù píng zhī qì
因看到不公平的事物而产生的怒气。《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不平之气,见不平之事,因而生怒也。」
《国语辞典》:不平之鸣(不平之鸣)  拼音:bù píng zhī míng
对不公平事物所产生的抗议呼声。如:「对此不合理现象,总算有人发出不平之鸣。」
《漢語大詞典》:东平之树(東平之樹)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东平 思王 刘宇﹞立三十三年薨”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刘劭 王象 《皇览》:“ 东平思王 冢在 无盐 ,人传言王在国思归京师,后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后因以“东平之树”谓人死后犹不泯眷恋故国之情。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沼书》:“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余者,余悲其音徽未沬,而其人已亡……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丘乃敦崇传》:“游魂寃结,非无 广汉 之城;久客思归,唯有 东平 之树。”
分類:眷恋故国
《國語辭典》:持平之论(持平之論)  拼音:chí píng zhī lùn
客观公正的意见或评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神仙必有,然非今之卖药道士;佛菩萨必有,然非今之说法禅僧。斯真千古持平之论矣。」《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煞,便不成为恕道了。」
《漢語大詞典》:清时(清時)
清平之时;太平盛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 张铣 注:“清时,谓清平之时。” 三国 魏 曹操 《清时令》:“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 唐 岑参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赠》诗:“微才弃散地,拙宦慙清时。”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清时低赁 伯通 廡,残年高枕 瞿曇 书。”
《國語辭典》:华胥(華胥)  拼音:huá xū
1.古代神话中无为而治的理想国家。见《列子。黄帝》。
2.比喻梦境。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想著那锦堂欢似,枕华胥。荡悠悠彩云飞散无寻处。」
《國語辭典》:平世  拼音:píng shì
太平之世。《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分類:太平平之
《漢語大詞典》:水地
(1).以水平之法量地高下。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建国,水地以县。” 郑玄 注:“於四角立植而县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孙诒让 正义:“水地以县者,将建国,必先以水平地,以为测量之本。”
(2).泛指地理形势。吴子·料敌:“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
(3).特指水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盖 汉 沔水 自下,有 沧浪 ,通称耳……渔父歌之,不违水地。”
(4).犹水田。 丁玲 《田保霖》:“ 靖边 土质太薄,不适宜耕种,要修水地和水漫地,实在困难。” 华山 《碉堡线上·第一张抗日布告》:“﹝ 黑三 ﹞不出两年,竟搞下一座花院子,六七亩临河水地。”
《國語辭典》:迓衡  拼音:yà héng
迎接太平治世。《尚书。洛诰》:「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
分類:太平平之
《漢語大詞典》:平陂
亦作“ 平波 ”。亦作“ 平颇 ”。 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语本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后亦常指事物的变迁不定或世道的盛衰兴亡。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明暗之实在於精。”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謳謡连上苑,化日遍平陂。” 清 顾炎武 《浯溪碑歌》:“天运有平陂,名蹟更存亡。”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士气屈伸应有数,世道那得无平颇!”《〈廿载繁华梦〉序一》:“就令平波往復,天道自有循环;无如世路崎嶇,人心日形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