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断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之业,由烦恼障助缘所感之三界六道果报也。其身果报有分分段段之差异,故曰分段。具见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诸无漏之善业,依所知障助缘所感之界外净土果报也。为断见思惑之阿罗汉以上圣者之生死。不思议者。以业用之神妙不测而名,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已上台家之义)。又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已上法相之义)。又心神念念相传,而前后变易,故名变易。又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已上三论之义)。唯识论就变易生死举三名:一不思议变易生死,二意成身,三变化身。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于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于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及别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萨,并圆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萨受此生死云。胜鬘经于此二者,又名有为生死,无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诸业,感有为之果,故名有为,圣人起有漏之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故名无为。胜鬘经曰:「有二种死:(中略)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生死。」行宗记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唯识论八曰:「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中略)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中略)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生身,随意愿成就故。(中略)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参见:二死)
【佛学次第统编】
生死为凡夫之相固矣。二乘之人,亦有一种生死之相,故说二种生死。二种生死者,谓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也。
一、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分分段段之生死也。
一、分段生 四大和合,是分段生。
二、分段死 四大分散,是分段死。
二、变易生死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之生死也。
一、变易生 易粗为细,为变易生。
二、变易死 因移果易,舍所住位。为变易死。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觉、菩萨虽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有方便等土变易生死。如初位为因,后位为果;又后位为因,后后位为果。以其因移果易,故名变易生死。(方便土者,修戒定慧方便之道,得生其中,在方便土。)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二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證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七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十二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馀死,阿罗汉也。二度于死,阿那含度欲界之死也。三有馀死,斯陀含往还于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须陀含之见道谛也。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禅一心之人也(念佛一心之人亦是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之人也。十缚苦死,畜生也。十一烧烂死,地狱死也。十二饥渴死,饿鬼也。见十二品生死经。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十二品生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了本生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谓见了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佛。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同本。但说人不同。此为舍利弗对比丘而说者。
五趣生死轮
【佛学大辞典】
(图像)寺院门颊所画轮回五趣之生死状也。有部毗奈耶三十四曰:「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中略)当尔之时四众云集,来听法要,人众喧嚣,世尊知而故问具寿阿难陀曰:何故大目乾连处四众云集?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具寿大目乾连游行五趣见诸苦恼,于四众中具说其事,由此诸人为听法故皆来集会。尔时世尊告阿难陀:非一切时处常有大目乾连,如是之辈颇亦难得,是故我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屋下画生死轮。时诸苾刍不知画法,世尊告曰:应随大小圆作轮形处中安毂;次安五辐表五趣之相;当毂之下画捺洛迦;于其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于其上可画人天;于人趣中当作四洲,东毗提诃、南赡部洲、西瞿陀尼、北拘卢洲;于其毂处作圆白色,中画佛像;于佛像前应画三种形,初作鸽形表多贪染、次作蛇形表多瞋恚、后作猪形表多愚痴;于其辋处应作溉灌轮像,多安水罐画作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中出头,死者于罐中出足;于五趣处各像其形;周围复画十二缘生生死之相,所谓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无明支应作罗刹形、行支应作瓦轮像、识支应作猕猴像、名色支应作乘船人像、六处支应作六根像、触支应作男女相摩触像、受支应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应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应作丈夫持瓶取水像、有支应作大梵天像、生支应作女人诞孕像、老支应作男女衰老像、病支应作男女带病像、死支应作舆死人像、忧应作男女忧戚像、悲应作男女啼哭像、苦应作男女受苦之像、恼应作男女挽难调骆驼像;于其轮上应作无常大鬼蓬发张口长舒两臂抱生死轮,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无常鬼上应作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像。」有部毗奈耶杂事十七曰:「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
反出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众生发心修行而反出生死至于涅槃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思议变易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离三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三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众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得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粗身,而受细妙无限之身,故云变易,为无漏之定愿力所助,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为大悲意愿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识身。或云无漏身。亦云出过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无学,回心而入大乘,则涅槃之后,直受变易身,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已后亦得受变易身,若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一类智增之菩萨初地已上受变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则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已上得随应而受。唯识论八曰:「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道时,因工夫进步的缘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转移到后一期的心境时,前后的感觉,截然不同,回顾前尘,有如死后再生,故亦名为生死,然而实际上只是心的生死,并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变易,而此变易,最为神奇而不可思议,故名不思议变易生死。
不动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即涅槃之义也。大日经疏一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
分段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为轮回六道凡身之生死也。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故曰分段。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分段者,六道果报,三世分异,名为分段。分段之法,始起为生,终谢为死。」胜鬘宝窟中末曰:「分段生死者,谓色形区别,寿期长短也。」唯识了义灯六末曰:「言分段者:分谓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五蕴体。舍此受馀有差别故,(中略)皆随因缘有定齐限,故名分段。」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三藏法数】
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四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梁摄论十明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同十四说有七种生死。而不列其名。但言四种生死为七种中之前四者,诸师无异论。后三者,诸师多异释。(参见:七种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三种变易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微细之生灭,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凡圣。二无漏业所得之法身,神化无碍。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化死,名为变易。此通于大小。三真證之法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曰变易。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死,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死。名为变易变,此唯在于大乘。虽有三义,而胜鬘经所明者,以第一为宗。见大乘义章八。
生死岸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海之此岸也。涅槃为生死海之彼岸。增一阿含经三十九曰:「梵志不明晓,犹涉生死岸。」
【佛学常见辞汇】
佛经说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泥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死者众生沈溺之处,故以泥譬之。俱舍论一曰:「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诸众生沈溺处故,难可出故,所以譬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