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滋味  拼音:zī wèi
1.泛指食物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如:「这鱼汤滋味鲜美。」《西游记》第二四回:「哥哥,吃了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慢咽,尝出些滋味。」《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买了两个蕃譒片嚼嚼,到觉得有些滋味。」
2.比喻感觉。宋。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我只好在厨房里端菜,送到门帘子外头,让他们接进去。这是什么滋味呢!」
《漢語大詞典》:真味
(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
(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 宋 朱熹 《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
(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清 曹庭栋 《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國語辭典》:气韵(氣韻)  拼音:qì yùn
1.文章、书画的风格、韵味。《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史臣曰》:「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2.人的神采气度。唐。孟郊〈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顾惭耕稼士,朴略气韵调。」
《國語辭典》:口头(口頭)  拼音:kǒu tóu
言语。如:「口头答覆」。《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你是甚么口头,有这么打自得儿没的?」
《國語辭典》:口头(口頭)  拼音:kǒu tou
食物的滋味。《红楼梦》第二五回:「宝玉道:『我尝了不好,也不知别人说怎么样?』宝钗道:『口头也还好。』」
《國語辭典》:甜酸苦辣  拼音:tián suān kǔ là
各种味道。也用来比喻生活中如意、困难、挫折、失意等种种遭遇的感觉。也作「酸甜苦辣」。
《漢語大詞典》:邪味
(1).指不正的味道。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六:“採嫩叶煠熟,以水浸,作成黄色,换水浸去邪昧,以水淘浄,油盐调食。”
(2).形容不正派的样子。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二章:“高皮帽和大皮领更把他的神情衬得带着一股什么邪味儿。”
分類:正派味道
《漢語大詞典》:带刺儿
指话语中有讥讽的味道。例如:说话带刺儿。
《國語辭典》:森森  拼音:sēn sēn
1.树木茂盛的样子。《文选。潘岳。怀旧赋》:「坟垒垒而接垄,柏森森以攒植。」唐。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战慄的样子。《董西厢》卷二:「为首强人英武,见了早森森地怯惧。」
3.阴森寒冷的样子。如:「寒风森森的吹,怪可怕的。」
4.众多的样子。《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四》:「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國語辭典》:一味  拼音:yī wèi
1.专一。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2.总是、一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李参军不肯说话,只是一味哭。」《红楼梦》第六八回:「一味的只劝二爷保重,别在外边眠花宿柳,恐怕叫太爷太太耽心。」也作「一昧」。
3.只具一味的菜肴。《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散后宫文绮珍宝以供戎事,身食一味,妻不重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只一味也不好下酒,况列位在此,无有我不破钞,反吃白食的。」
4.中医上称药一种为「一味」。《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特请长老,求些药引。」
《國語辭典》:气味(氣味)  拼音:qì wèi
1.芳香或臭恶的味道。唐。杜甫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诗:「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红楼梦》第六回:「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
2.景况、情形。唐。白居易 寒食江畔诗:「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3.脾气与志趣。宋。范成大 元日山寺诗:「少年豪壮今如此,略与残僧气味同。」
4.神态。《老残游记》第二回:「但觉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
5.中医指药的寒热温凉为气,辛酸甘苦为味。
《國語辭典》:味道  拼音:wèi dào
体察道理。《文选。潘岳。杨仲武诔》:「钩深探赜,味道研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
《國語辭典》:味道  拼音:wèi dao
1.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如:「这汤味道很美。」也作「味儿」。
2.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如:「甚么味道那么臭?」也作「味儿」。
3.趣味、意味。如:「这本书很有味道。」也作「味儿」。
《國語辭典》:辛盘(辛盤)  拼音:xīn pán
元旦时以葱、韭、蒜、蓼、蒿、芥杂和的食品,取其迎新意思。见晋。周处《风土记》。也称为「五辛盘」。
《漢語大詞典》:五辛盘(五辛盤)
即五辛菜。太平御览卷二九引 晋 周处 《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正元日五熏鍊形。”注:“五辛所以发五臟气。” 南朝 梁 庾肩吾 《岁尽应令》诗:“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唐 岁时节物,元日则有屠苏酒、五辛盘、咬牙餳。” 清 方文 《雨后赴韩元长之招途中有作》诗:“遥指层楼今夜月,先判一醉五辛盘。”参见“ 五辛菜 ”。
《國語辭典》:五味  拼音:wǔ wèi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淮南子。原道》:「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國語辭典》:异味(異味)  拼音:yì wèi
1.非比寻常的美味。《左传。宣公四年》:「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老残游记》第六回:「东造道:『先生吃得出有点异味吗?』老残道:『果然有点清香,是什么道理?』」
2.奇特的味道。如:「他的身上发出异味。」
《國語辭典》:趣味  拼音:qù wèi
兴趣意味。《红楼梦》第三九回:「便把乡村中所见所闻的事情,说与贾母,贾母一发得了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