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调味
典故
傅说羹
  
和羹梅
  
商岩调羹
 
商鼎
 
梅子荐盐
     
相关人物
傅说
 
殷高宗


《尚书》卷十〈商书·说命下〉~4~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遁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檗;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脩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旧题汉·孔安国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简释

和羹:借指梅花。徐贵《梅花》:“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尚书·商书·说命下》王曰:‘来汝说…著作酒,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又喻指宰相。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受赈新梁苑,和羹旧傅严。”


例句

龙衮期重补,梅羹伫再和。 令狐楚 将赴洛下旅次汉南献上相公二十兄言怀八韵

此日临风飘羽卫,他年嘉约指盐梅。 元稹 赠毛仙翁

佐商依傅说,仕汉笑冯唐。 公乘亿 赋得郎官上应列宿

受脤新梁苑,和羹旧傅岩。 刘禹锡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鼎罢调梅久,门看种药勤。 刘长卿 秋日夏口涉汉献李相公

运筹初减灶,调鼎未和羹。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命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薰弦歌舜德,和鼎致尧名。 司空曙 御制雨后出城观览敕朝臣已下属和

撒盐如可拟,愿糁和羹梅。 孟浩然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

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

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 孟浩然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 宋之问 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

激昂仰鹓鹭,献替欣盐梅。 岑参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皆云梁公后,遇鼎还能调。 岑参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盐梅推上宰,礼乐统中军。 席豫 奉和圣制答张说南出雀鼠谷

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 徐夤 梅花

已见玉璜曾上钓,何愁金鼎不和羹。 方干 献浙东王大夫二首

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 李世民 执契静三边

和羹使用非胥靡,忆鲙言词小季鹰。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

他时讵有盐梅味,今日犹疑腹背毛。 李咸用 赠友弟

后饮曹参酒,先和傅说羹。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几日调金鼎,诸君欲望尘。 李端 喜皇甫郎中拜谕德兼集贤学士

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 李义 奉和希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李隆基 端午

舟楫功须著,盐梅望匪疏。 李隆基 钱王晙巡边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吕尚封国邑,傅说已盐梅。 杜甫 昔游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

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 沈佺期 和户部岑尚书参遇枢揆

何幸盐梅处,唯忧对问机。 沈佺期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

莫贪题咏兴,商鼎待盐梅。 温庭皓

谢安何日起,台鼎伫君调。 理莹 送戴三徵君还谷口旧居

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皇甫冉 彭祖井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卢纶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舅

晚实和商鼎,浓香拂寿杯。 羊士谔 东渡早梅一树岁华如雪酣赏成咏

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 苏颋 奉和姚令公温汤旧馆永怀故人卢公之作

更知西向乐,宸藻协盐梅。 苏颋 奉和圣制答张说出雀鼠谷

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裴度 中书即事

九郡竟歌兼煮海,四方皆得共和羹。 许棠 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燮理久徵殷傅说,谭真欲过李玄通。 贯休 送刘相公朝觐二首之二

既握钟繇笔,须调傅说羹。 贯休 送卢舍人朝觐

即日调殷鼎,朝分是与非。 贾岛 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

德佐调梅用,忠输击虏年。 钱起 奉送户部李郎中充晋国副节度出塞

受脤乃调鼎,为霖更洗兵。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

不愁欢乐尽,积庆在和羹。 钱起 陪郭常侍令公东亭宴集

期君调鼎鼐,他日俟羊斟。 韦庄 同旧韵

味调方荐实,腊近又先春。 韦处厚 盛山十二诗梅溪

夭桃莫倚东风势,调鼎何曾用不材。 韩偓 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授

褰旒去耳纩,调和进梅盐。 韩愈 苦寒

岂堪裨岳镇,强欲效盐梅。 韩愈 咏雪赠张籍

《國語辭典》:和羹  拼音:hé gēng
1.五味调和的羹汤。《书经。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蒸鸡殊减膳,屑曲异和羹。」
2.比喻良相贤臣辅佐国君处理朝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漢語大詞典》:和鼎
(1).谓调味。古以盐、梅调味,因以“和鼎”指盐、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芳越薰椒,味超和鼎。” 石声汉 注:“盐、梅。”
(2).比喻辅佐君主的宰臣。魏书·任城王澄传:“臣诚才非臺弼,智闕和鼎。” 唐 张九龄 《敕赐宁王池宴》诗:“徒参和鼎地,终谢巨川舟。”参见“ 和羹 ”。
《國語辭典》:和羹  拼音:hé gēng
1.五味调和的羹汤。《书经。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蒸鸡殊减膳,屑曲异和羹。」
2.比喻良相贤臣辅佐国君处理朝政。《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郤正》:「彼平仲之和羹,亦进可而替否。」亦借指宰相之位。唐。张说〈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國語辭典》:调味(調味)  拼音:tiáo wèi
调理食物的滋味。汉。王充《论衡。谴告》:「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漢語大詞典》:调梅(調梅)
谓用盐梅调味,使食物味美。喻指宰相执掌政柄,治理国家。梅,味酸,古代调味品。语本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调梅寄,元戎 细柳 威。”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本朝父子祖孙宰相:“ 王弇州 载 明 代门族之盛,按本朝父子调梅以济昇平之盛者,指不胜屈。”
《國語辭典》:调羹(調羹)  拼音:tiáo gēng
汤匙。也称为「羹匙」。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國語辭典》:盐梅(鹽梅)  拼音:yán méi
盐味咸,梅味酸,都是调味的必需品。《语出书经。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乃殷高宗命傅说为相的言辞,说他是国家极需要的人,后因用以称美相业的言辞。《梁书。卷五一。处士传。庾诜传》:「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