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定罪  拼音:dìng zuì
判定罪名。《水浒传》第八回:「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文明小史》第五回:「金委员又告诉他,现在拿到几个人,已经打了,收在监里,等到审问明白,就好定罪。」
《國語辭典》:开豁(開豁)  拼音:kāi huò
1.开通明朗。宋。范成大 早发周平驿过清烈祠下诗:「登岭既开豁,入林更清凉。」
2.领悟通晓。宋。韩维〈次韵和平甫同介甫当世过饮见招〉诗:「疑怀滞义一开豁,有如暗室来明釭。」
3.心胸开朗豪爽。《晋书。卷八一回。刘遐传》:「性果毅,便弓马,开豁勇壮。」《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夫其明济开豁,包含弘大。」
4.宽恕他人的错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府判若赐周全开豁,非唯小娟感激,盼奴泉下也得蒙恩了。」《荡寇志》第一九回:「姊姊真自高见,小弟却再想不到,如今他已不敢强了,姊姊开豁了他罢。」
《國語辭典》:指名  拼音:zhǐ míng
明白而直接的指出名字。《红楼梦》第六八回:「连官场中都知道我利害吃醋,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
《國語辭典》:锻鍊(鍛鍊)  拼音:duàn liàn
1.在高温下反覆锤打金属,使其更加精纯。汉。王充《论衡。率性》:「冶工锻鍊,成为铦利。」也作「锻炼」。
2.历经反覆刻苦练习,使其不断精进。如:「锻鍊体魄」、「锻鍊字句」。明。胡应麟《诗薮。外编二。六朝》:「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鍊而成,要皆真积所致。」也作「锻炼」。
3.一再罗织罪状或严刑折磨,加罪于人。《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路温舒》:「上奏畏却,则锻鍊而周内之。」《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韦彪》:「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鍊之吏,持心近薄。」《明史。卷三○六。阉党列传。田尔耕》:「尔耕广布侦卒,罗织平人,锻鍊严酷,入狱者率不得出。」也作「锻练」。
《國語辭典》:湔祓  拼音:jiān fú
洗除不祥。多指到水边修禊。金。元好问〈云岩〉诗:「观州爱玩频湔祓,民部平生几薰沐。」也作「湔拔」。
《漢語大詞典》:湔拔
荐拔。战国策·楚策四:“君独无意湔拔,使僕为君长鸣乎?”一本作“ 湔祓 ”。
《國語辭典》:妖言  拼音:yāo yán
怪诞的邪说。《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國語辭典》:反坐  拼音:fǎn zuò
诬告他人应得的罪罚,反让诬告者自己承受。《老残游记》第一八回:「从实招来,是谁教你诬告的。你不知道律例上有反坐的一条吗?」
《漢語大詞典》:杂犯(雜犯)
古代指各专类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唐律疏议·杂律上》:“ 李悝 首制经法,而有杂法之目……然至 后周 ,更名杂犯律。 隋 又去‘犯’,还为杂律。诸篇罪名,各有条例,此篇拾遗补闕,错综成文,班杂不同,故次诈伪之下。”宋史·刑法志:“杂犯死罪条目至多,官吏儻不尽心,岂无枉滥?”《西游记》第十九回:“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
分類:罪名
《漢語大詞典》:诬奏(誣奏)
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主父偃 嫉之,诬奏其书。天子下 仲舒 於吏,当谓之下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李实 ﹞陵轢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旧唐书·赵涓传:“朝廷方讨 淮 蔡 , 环 诬奏 博宣 受 吴少诚 赂为反间,又妄説国家休咎,扇惑军情。”
《漢語大詞典》:织罗(織羅)
罗织。谓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人生实难,逢此织罗。”新五代史·唐臣传·毛璋:“ 璋 前经推劾,已蒙昭雪,而 延祚 以责赂之故,復加织罗。”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於不容,而织罗鉤党之狱起。”《元典章·圣政二·理冤滞》:“比者尚书省 脱忽脱 、 三寳奴 等织罗煅炼,滥杀立威。”
《漢語大詞典》:诬执(誣執)
谓捏造罪名,加以陷害。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窃伏思念,自忝禁近,三年之间,臺諫言臣者数四,只因发策草麻,罗织语言,以为谤訕,本无疑似,白加诬执。”《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本月初六日,因 计氏 容 海姑子 、 郭姑子 到家, 珍哥 诬执 计氏 与道士和尚有奸,挑唆 晁源 将 计氏 逼打休弃。”
《漢語大詞典》:附致
(1).犹附会。隋书·王劭传:“时有人於 黄凤泉 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復言有诸物象而上奏。”
(2).罗织罪名。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之为判官也,府尝有狱,或探大臣意,谓欲有所附致,公不为动,徐论其意而已。”
《漢語大詞典》:诬构(誣構,誣搆)
亦作“ 诬遘 ”。亦作“ 诬搆 ”。无中生有地罗织罪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俊臣 ( 来俊臣 )聚结不逞,诬遘贤良,赃贿如山,寃魂满路,国之贼也。”《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原来 王太 昔年因误触了本官,被诬搆成死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第二条大罪是诬构,我们看那《西伯戡黎》里面, 祖伊 得着 戡黎 的消息,知道 周 家蓄有野心,所以赶快去报告 纣王 ,教他早作准备。但是 纣王 怎样说呢?他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你看,这信神的态度还要怎样虔诚?”
《漢語大詞典》:屠陷
(1).屠杀攻陷。三国志·魏志·李傕传“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 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公前託为 董公 报讐,然实屠陷王城,杀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见而户释也。”
(2).谓罗织罪名,加以杀害。北史·隋房陵王勇传:“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盛怒,欲加屠陷。”
《國語辭典》:浣雪  拼音:huǎn xuě
洗除罪名。《新唐书。卷二一一。藩镇镇冀传。王武俊传》:「而淄青、卢龙数表请赦,乃诏浣雪,尽以故地畀之,罢诸道兵。」
分類:洗刷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