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皇怖
惶恐;惊怕。皇,通“ 惶 ”。 唐 张九龄 《荆州谢上表》:“伏奉四月十四日制,授臣 荆州 大都督府长史。闻令皇怖,魂胆飞越。”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 折狱龟鉴:“﹝县令﹞追盗牛贼 李璡 , 璡 皇怖而至。”
分類:惶恐惊怕
《漢語大詞典》:懔厉(懍厲)
惶恐。 唐 道宣 《叙周武帝集道俗议灭佛法事》:“帝亦同僧寝处,覘候得失,或为僧读诵,或讚唄礼悔。僧皆懍厉,莫不讶帝之微行也。”
分類:惶恐
《漢語大詞典》:悸慑(悸懾,悸慴)
犹惶恐。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冬,十月, 建州 刺史 于延陵 入辞,上曰:‘ 建州 去京师几何?’对曰:‘八千里。’上曰:‘卿到彼为政善恶,朕皆知之,勿谓其远!此阶前则万里也,卿知之乎?’ 延陵 悸慑失绪,上抚而遣之。”
悸慴:惊慌恐惧。 宋 洪迈《夷坚丙志·婺州雷》:“雷电激烈,雨声如翻江,滚火毬六七入於楼。 不设 辈悸慴卧伏楼板上,以手揜面,但闻腥秽不可忍。”
《國語辭典》:发怔(發怔)  拼音:fā lèng
因心神不贯注而眼睛呆视的样子。《红楼梦》第二九回:「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甩了起来。」也作「发楞」。
《漢語大詞典》:局踖(跼踖)
(1).急促。《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上〉》“脉促胸满”集注引 沈明宗 曰:“若脉促胸满而微恶寒,乃虚而跼踖,阳气欲脱,又非阳实之比,所以加附子固护真阳也。”
(2).忙乱。 清 薛雪 一瓢诗话:“又如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紜紜,徒见跼踖。”
(3).惶恐。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家闲》:“自 文惠公 既登将相,两兄弟亦为大官,而其父 秦公 是时尚无恙,每 秦公 与客坐,则 文惠公 兄弟左右侍立,坐客跼踖不安求去。 秦公 笑曰:‘此儿子辈尔。’”
《國語辭典》:无地(無地)  拼音:wú dì
1.没有土地。《战国策。赵策三》:「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
2.临近水边的土地。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3.不尽。如:「欢喜无地」。
《國語辭典》:皇皇  拼音:huáng huáng
1.美盛鲜明的样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2.徬徨不安的样子。《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合、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也作「惶惶」、「遑遑」。
《漢語大詞典》: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 , 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 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國語辭典》:饮冰(飲冰)  拼音:yǐn bīng
语出《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唐。成玄英。疏:「诸梁晨朝受诏,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熏灼。」比喻内心忧惧如焚。唐。宋之问 送姚侍御出使江东诗:「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漢語大詞典》:缺然
(1).有所不足。庄子·逍遥游:“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成玄英 疏:“自视缺然不足,请将帝位让与贤人。”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 宋 王安石 《除参知政事谢表》:“承弼之任,贤智所难;顾惟缺然,何以堪此?” 清 方苞 《汉文帝论》:“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之简,以为 黄 老 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
(2).缺失。晋书·张骏传:“每患忠言不献,面从背违,吾政教缺然,而莫我匡者。”《隋书·炀帝纪上》:“虽则聿遵先绪,弗敢失坠,永言政术,多有缺然。” 明 汤显祖 《南柯记·雨阵》:“自家出守 南柯 ,物阜民安,辞清盗寡,皆 周 田 二君赞相之方,杯酒为欢,缺然未举。”
(3).废弛。管子·轻重乙:“边竟诸侯,受君之怨民,与之为善,缺然不朝,是天子塞其涂。”新唐书·郭子仪传:“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
(4).犹歉然。 宋 苏轼 《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一山黄菊平生事,无酒令人意缺然。” 明 单本《蕉帕记·赠帕》:“只是於伯父母处不能一别,於心缺然。”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余编随园诗话,闺秀多而方外少,心颇缺然。”
(5).延搁。 宋 司马光 《答周源同年书》:“宜即时修报,而缺然逾旬者,抑有由焉。”
(6).惶恐貌。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始赧然以愧,又缺然以慄,终悄然以悲。”
《漢語大詞典》:兢惶
惊惧惶恐。 隋 江总 《为陈六宫谢章》:“克柔阴化,兢惶并集。”旧唐书·杜佑传:“尘瀆圣聪,兢惶无措。”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猥承詔命,恭草册文,深虞孤陋寡闻,难当大手笔事,虽经御览,未息兢惶。”
分類:惊惧惶恐
《漢語大詞典》:喜惧(喜懼)
(1).既高兴又惶恐。 汉 蔡邕 《让高阳乡侯章》:“稽首受詔,怔营喜惧。”
(2).指高兴和恐惧。南史·康绚传:“ 绚 宽和,少喜惧。” 茅盾 《子夜》五:“他的脸上依然没有流露任何喜惧的表情。”
《國語辭典》:无措(無措)  拼音:wú cuò
张皇失所措置。如:「手足无措」。《水浒传》第一二回:「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著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醒世恒言。卷二五。独孤生归途闹梦》:「虽则家事荒凉,衣食无措,犹喜白氏女工精绝,翰墨傍通。」
《國語辭典》:翘翘(翹翹)  拼音:qiáo qiáo
1.高而错杂。《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2.危险。《诗经。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
3.远。《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翘翘车乘,招我以弓。」
4.出群。《文选。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
《國語辭典》:翘楚(翹楚)  拼音:qiáo chǔ
荆树丛中最高拔的树。语本《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比喻特出的人才。《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臧三哥尊字蓼斋,是小侄这学里翘楚。」也作「翘秀」、「翘材」。
《國語辭典》:悚息  拼音:sǒng xí
因恐惧而屏息、喘息。《三国志。卷六○。吴书。周鲂传》:「谨拜表以闻,并呈笺草,惧于浅局,追用悚息。」《明史。卷二一○。周冕传》:「举朝悚息,无敢复言,冕独抗章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