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列柏
指御史台。 汉 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因称御史台为柏台,亦称“ 列柏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赵仁奖》:“舍彼负薪,登兹列柏,行人不避驄马,坐客惟听《黄麞》。”
《漢語大詞典》:獬廌
(1).即獬豸。 晋 张协 《七命》:“拉甝虪,挫獬廌。”新唐书·酷吏传·侯思止:“獬廌不学而能触邪,陛下用人安事识字?”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中:“獬廌不饮恶溪水,凤皇爱占青桐枝。”参见“ 獬豸 ”。
(2).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戴的獬豸冠。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讥省台:“民间颇言其(御史大夫 纳璘 )贪……有人大书于臺之门曰:‘苞苴贿赂尚公行,天下承平恐未能;二十四官徒獬廌, 越王臺 上望 金陵 。’”
(3).指代御史等执法官。 唐 李商隐 《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凤凰传詔旨,獬廌冠朝端。”一本作“ 獬豸 ”。 冯浩 笺注引新唐书·仪卫志上:“朝日,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廡……内门开,监察御史领百官入 宣政门 。”参见“ 獬豸 ”。
《國語辭典》:獬豸  拼音: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形似牛,一说似羊,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打斗时,会用角触理亏的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也作「解廌」、「獬廌」。
《国语辞典》:香冢  拼音:xiāng zhǒng
在北平陶然亭西,为清御史张盛藻于咸丰间所筑,以葬其宠姬的墓冢。一说为曲妓茜云葬此,又或误为香妃墓。
《漢語大詞典》:柏署
御史官署的别称。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 茅山 就一徵,柏署起三载。” 唐 钱起 《送河南陆少府》诗:“朝夕詔书还柏署,行看飞隼集高枝。”参见“ 柏臺 ”。
《國語辭典》:柏台(柏臺)  拼音:bó tái
1.汉御史大夫府中多种植柏树,故称御史台为「柏台」。也称为「柏府」、「柏台乌府」。
2.柏梁台的简称。参见「柏梁台」条。唐。李峤〈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诗:「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
《國語辭典》:院长(院長)  拼音:yuàn zhǎng
1.唐代御史拾遗的别称。
2.各公私机构或学校,以院为名者,其最高长官称为「院长」。如:「行政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3.宋时的低阶军官,司缉捕之事。《水浒传》第三八回:「湖南一路,节级都称呼做院长。」
《漢語大詞典》:宪职(憲職)
负责弹劾纠察的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大怒曰:如此偏党,岂堪宪职,候旨处分。”
《漢語大詞典》:班心
御史在朝班中所站的位置。 宋 苏轼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樊口 凄凉已陈迹,班心突兀见长身。”自注:“臺吏谓御史立处为班心。” 宋 姚勉 《沁园春·寿陈中书》词:“衔字冰清,班心玉立,海内而今第一流。” 清 钱谦益 《六月廿七日舟发潞河寄中朝诸君子》诗之三:“流传諫纸臺生色,突兀班心国有人。”
《漢語大詞典》:月课(月課)
(1).每月考查、考核。魏书·李彪传:“陛下幼蒙鞠诲,圣教之躋,及储宫诞育,復亲抚誥,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2). 明 清 时每月对学子的课试或对武官武艺的考校。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官月课士子之艺业而奬励之。”《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 同 通 州县,本有月课,现在攷较他们,也不过同月课一个样子。”清史稿·选举志一:“教官考校之法,有月课、季考,‘四书’之外,兼有策论……讫於 嘉庆 ,月课渐不举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马端敏公被刺:“ 同治 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为 两江 总督月课武职之期, 马端敏 公 新貽 亲临校场閲射。”
(3). 宋 代规定御史纠察官邪,按月奏事的制度。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 郑昭先 为臺臣,倏当言事月谓之月课。 昭先 纯谨人也,不敢妄有指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 朱应元 既为御史,月课乃首劾 李俊明 ,公论大不平。” 张晋藩 王超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七节:“ 宋 朝在允许御史‘风闻弹人’的要求下,明令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御史弹劾权的滥用。”
《漢語大詞典》:总宪(總憲)
明 清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故称。 明 张居正 《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又如臺长之古心卓行,处之总宪,最为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随堂,如众辅焉。”
《漢語大詞典》:巡城
(1).巡视城防、街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春, 卫 人伐 邢 ,二 礼 从 国子 巡城。”南史·贼臣传·侯景:“ 简文 虑人情有变,乃请上舆驾巡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巡城彻昏晓,这军民苦劳。”
(2).御史职名之一。职掌京城治安。 明 陆嘘云 《世事通考·文职公署类》:“巡城、巡关……俱正七品。”《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次日巡城御史拘左右邻里审问夫妇被杀之故。”
沿城,靠城。《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巡城三面不堪居,长者烦怨心犹预。”
《漢語大詞典》:骢马使(驄馬使)
后汉书·桓典传:“﹝ 桓典 ﹞辟司徒 袁隗 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 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在御史七年不调,后出为郎。”后以“驄马使”指御史。 唐 张南史 《送李侍御入茅山采药》诗:“聊听驄马使,却就紫阳仙。” 明 何景明 《九日同陈侍御凤谷登宴》诗:“柏臺驄马使,兰谷凤仙家。”红楼梦第一○五回回目:“锦衣军查抄 寧国府 ,驄马使弹劾 平安州 。”
《漢語大詞典》:都宪(都憲)
明 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五:“ 濬县 王都宪 越 之父,既葬被发,而丧其元,求之不得,乃刻木以代而葬之。”《平山冷燕》第十二回:“ 平如衡 也笑道:‘兄为都宪之后,门生故吏,满於 长安 。’”《中国谚语资料》:“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脚似烧葱。”
《漢語大詞典》:宪署(憲署)
(1).犹宪衔。 唐 元稹 《王炅兼侍御史制》:“送迎新旧之际,不无夙夜之劳,言念功庸,宜升秩序,庸以宪署,命之崇班,特示加恩,匪用彝典。”参见“ 宪衔 ”。
(2).犹宪台。指御史之类的衙门。 宋 徐铉 《送宣州丘判官》诗:“宪署游从阻,平臺道路赊。”
《漢語大詞典》:宪衔(憲銜)
唐 宋 以来官制中在正职外所加的御史之类虚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唐宪衔使头使下》:“ 唐 世节度、观察等使辟置官属,许理年转入臺官,至侍御史止。其御史中丞须有军功乃得转入。已上皆名宪衔。”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建中 赦,许带宪衔。遇赦加恩,踵为故事。”宋史·职官志四:“﹝御史大夫﹞ 宋 初不除正员,止为加官。检校官带宪衔,有至检校御史大夫者。”
《國語辭典》:哄堂  拼音:hōng táng
唐朝御史台以年资最高者主杂事,称杂端。平时公堂会食,不苟言笑。遇到杂端失笑时,在座其他的人都跟著笑,称为「哄堂」。典出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徵部》。后形容众人同时大笑。《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也作「哄堂大笑」、「鬨堂」、「鬨堂大笑」。
《國語辭典》:烘堂  拼音:hōng táng
庆生、迁居等吉事,亲友出钱庆贺饮宴,满堂欢乐。宋。张纲〈西江月。易老方惊岁晚〉词:「为具随宜饾饤,烘堂不用笙箫。」
《國語辭典》:五院  拼音:wǔ yuàn
1.现代政治中指中央政府的统治权分别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加以行使。
2.古代政治指唐以后的官制,称监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为「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