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3,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地势
地灵
得地
境界
苦寒
膏腴
地主
易地
地利
公田
公堂
地理
土膏
井田
兼并
《國語辭典》:地势(地勢)  拼音:dì shì
1.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地势便利,甚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文选。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长城地势崄,万里与云平。」
2.地位权势。《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尹勋传》:「宗族多居贵位者,而勋独持清操,不以地埶尚人。」《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國語辭典》:地灵(地靈)  拼音:dì líng
1.地之神灵。南朝宋。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唐。韦庄 饶州馀干县琵琶洲有故韩宾客宣城裴尚书脩行李侍郎旧居遗址犹存客有过之感旧因以和吟诗:「已觉地灵因昴降,更闻川媚有珠生。」
2.形容山川灵秀之气。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可见地灵人杰,何地无才,更不必定向锦玉食中,去讲那德言工貌了。」
《漢語大詞典》:得地
(1).得到土地。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宝,我亦得地,而紓于难,其荣多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兵不獘而多得地,是彊 秦 而弱 赵 也。”
(2).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艺文类聚卷八八引 南朝 梁 沈约 《高松赋》:“鬱彼高松,栖根得地。” 唐 杜甫 《病柏》诗:“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宋 曹组 《好事近·梅》词:“ 江 南得地故先开,不待有飞雪。”
(3).谓发迹。 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我父亲其时便説,有一子是个村廝憨郎,久以后你须得地,略把眼照覻休忘。” 元 无名氏 《马陵道》楔子:“ 庞涓 久后得地呵,此人是个短见薄识,絶恩絶义的人。”
《國語辭典》:境界  拼音:jìng jiè
1.疆界。《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三国演义》第五二回:「旗开处,推出一辆四轮车,车大斧,厉声高叫:『反贼安敢侵我境界!』」
2.场所、地方。辽。耶律楚材 外道李浩和景贤霏字韵予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西游记》第二九回:「若再来犯我境界,断乎不饶!」
3.情况、层次。《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同一个年、月、日、时,一个是这般境界,一个是那般境界,判然不合。」也作「境地」。
4.诗词或艺术品所呈现的境域,以及所表现的层次与特质。
《國語辭典》:苦寒  拼音:kǔ hán
酷寒、严寒。《乐府诗集。卷三七。相和歌辞十二。南朝宋。鲍照。东门行》:「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唐。杜甫 后苦寒诗二首之一:「蛮夷长老怨苦寒,昆崙天关冻应折。」
《國語辭典》:膏腴  拼音:gāo yú
1.形容土地肥美。汉。贾谊 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后汉书。卷四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宋均》:「今诸国之封,并皆膏腴,风气平调,道路夷近。」
2.比喻事物丰富、华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 
3.富贵人家。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至于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
《國語辭典》:地主  拼音:dì zhǔ
1.住在本地的人。如:「尽地主之谊」。《左传。哀公十二年》:「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2.土地所有权人。如:「你别小看了老王,他可是本地的大地主,附近的地几乎全是他的。」
《國語辭典》:地主之谊(地主之誼)  拼音:dì zhǔ zhī yì
本地主人应尽的情谊。指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文明小史》第一回:「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这是一点不错的。」
《國語辭典》:易地  拼音:yì dì
1.更换所处的地位。《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2.平坦的地方。《汉书。卷四九。晁错传》:「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3.交换土地。《史记。卷七○。张仪传》:「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國語辭典》:地利  拼音:dì lì
1.地理形势上占优势。《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土地生产的能力。《管子。牧民》:「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
《國語辭典》:公田  拼音:gōng tián
1.古井田法,称居中的一区。《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2.公家的田。《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公田假与贫民。」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
《國語辭典》:井田  拼音:jǐng tián
1.周代授田之法。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
2.泛指田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
《國語辭典》:公堂  拼音:gōng táng
1.学校。《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往年就是本学老师,门生也不过是公堂一见而已。」
2.官署或法庭的大堂。《老残游记》第一七回:「补翁先生,请厅房里去坐。此地公堂,不便说话。」
《國語辭典》:地理  拼音:dì lǐ
1.山川土地的环境形势。《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2.研究地球表面现象,行政区划等情况的科学。《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孔述睿传》:「述睿精于地理,在馆乃重修地理志,时称详究。」
3.地址。《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教人来行在取他丈人丈母。写了他地理脚色与来人,到临安府寻见他住处,问他邻舍,指道:『这一家便是。』」
《國語辭典》:地理学(地理學)  拼音:dì lǐ xué
一门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空间人类活动及其与自然环境间交互作用的科学。
《國語辭典》:土膏  拼音:tǔ gāo
1.土地中的养分。《国语。周语上》:「自今至于初吉,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唐。皇甫冉〈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
2.肥沃的土地。《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南朝梁。武帝〈藉田〉诗:「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缥。」
3.阿片的别称。参见「阿片」条。《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三》:「命柯逢时管理八省土膏统捐事宜。」
《國語辭典》:井田  拼音:jǐng tián
1.周代授田之法。以地一方里画成九区,由八家各占百亩,称为私田,中间百亩为公田,因形如井字,故称为「井田」。
2.泛指田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
《國語辭典》:兼并  拼音:jiān bìng
合并。《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遂伐灭吴,兼并其地。」《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强秦兼并,吞灭四隅。」
《國語辭典》:兼并(兼併)  拼音:jiān bìng
并吞。通常指土地侵夺或经济侵占。如:「战国末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