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双旌
羽扇
金鸡
霓旌
绛节
旄头
豹尾
龙章
紫盖
棨戟
行子
充庭
拂尘
羽卫
鸣鞭
《漢語大詞典》:双旌(雙旌)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之仪仗。 唐 李商隐 《为怀州李中丞谢上表》:“赐以竹符之重,遂使 霍氏 固辞之第,早建双旌。” 徐炯 注:“双旌唯节度领刺史者有之,诸州不与焉。今则通用为太守之故事矣。”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何处望双旌,泛千里孤舟月明。” 明 王世懋 《送李太史元甫册封蜀藩》诗:“玉检金泥出大庭,双旌万里去冥冥。”
(3).借指高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倘或无知猖獗,突犯双旌,虽手握兵符,徵调不及,一时亦无如之何。”参见“ 双节 ”。
《漢語大詞典》:双节(雙節)
(1). 唐 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新唐书·车服志:“旌以絳帛五丈,粉画虎,有铜龙一,首缠緋幡,紫縑为袋,油囊为表。节,悬画木盘三,相去数寸,隅垂赤麻,餘与旌同。”新唐书·百官志四:“节度使掌总军旅,顓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唐 韩翃 《送高员外赴溜青使幕》诗:“人趋双节近,马递百花归。” 唐 韦应物 《汉武帝杂歌》之一:“緑鬢縈云裾曳露,双节飘颻下仙步。”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 唐 史头上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
《國語辭典》:羽扇  拼音:yǔ shàn
用鸟羽做成的扇子。《晋书。卷六八。顾荣传》:「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三国演义》第五二回:「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
《國語辭典》:金鸡(金雞)  拼音:jīn jī
1.鸡。十二生肖中,酉为鸡,又酉于五行中属金,故称为「金鸡」。《水浒传》第四五回:「自古道:『莫说欢娱嫌夜短,只要金鸡报晓迟。』」
2.古代下诏书大赦时,在竿上设鸡,口衔红旗,以示吉辰。因其鸡头装饰黄金,故称为「金鸡」。见《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后比喻为赦罪。唐。李白〈流夜赠辛判官〉诗:「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3.锦鸡的别名。参见「锦鸡」条。
《國語辭典》:霓旌  拼音:ní jīng
一种仪仗。以五采羽毛装饰的旗帜,因像虹霓,故称为「霓旌」。唐。岑参 题观楼诗:「羽盖霓旌何处在,空留药臼向人间。」唐。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漢語大詞典》:绛节(絳節)
(1).古代使者持作凭证的红色符节。 南朝 梁简文帝 《让骠骑扬州刺史表》:“故以弹压六戎,冠冕九牧,岂止司隶絳节,金吾緹骑。”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絳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蒙召》:“感吾皇宠召,趋命还朝,絳节朱轮,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庙。”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六:“絳节夹青幢,鸣珂愉且闲。”
(2).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中天积翠玉臺遥,上帝高居絳节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面南,东壁,从东第一架六物:曰锦繖、曰絳节、曰寳盖、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 太清 宫殿九霞高,玉珮羣真絳节朝。”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三:“诸天过峯头,絳节乘银鸞。”
《國語辭典》:旄头(旄頭)  拼音:máo tóu
1.帝王卫士所持的旗。《后汉书。卷七四下。袁绍刘表列传。袁绍下》:「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理兵,乘鸾辂九旒旄头羽骑。」
2.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候。」《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赐东海王彊虎贲、旄头、钟虡之乐。」也作「旄骑」。
3.昴宿的别名。《汉书。卷二六。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参见「昴」条。
《漢語大詞典》:昴宿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白虎七宿的第四宿。又名髦头、旄头。有亮星七颗(古代以为五颗,故有昴宿之精转化为五老的传说)。传说 汉 相 萧何 为昴星精转世,后因借为颂人之辞。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公臺阶茂绪,昴宿精灵。” 唐 白居易 《祭回鹘可汗文》:“天歼骄子,国丧名王。夺气色於 阴山 ,陨精光於昴宿。”参见“ 昴降 ”。
《漢語大詞典》:豹尾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沈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元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國語辭典》:豹尾车(豹尾車)  拼音:bào wěi chē
皇帝的属车,车上载朱漆竿,竿首缀豹尾,通常是车队中的最后一辆。汉。蔡邕〈独断下〉:「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法驾半之,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一》:「豹尾车,古者军正建豹尾。汉制,最后车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即同禁中。唐贞观后,始加此车于卤簿内,制同黄钺车。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
《國語辭典》:龙章(龍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的形状。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
2.画有龙形的天子服饰。《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唐。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漢語大詞典》:紫盖(紫蓋)
紫色车盖。帝王仪仗之一。借指帝王车驾。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陪龙驾於 伊 洛 ,侍紫盖於 咸阳 。” 前蜀 韦庄 《秦妇吟》:“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
《國語辭典》:棨戟  拼音:qǐ jǐ
古时官吏出行时,作为前驱的仪杖,戟上有赤黑缯作成的套子。后亦架于宫殿、官署门前,用以表示威严。《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國語辭典》:行子  拼音:háng zi
1.帝王出巡时随从的警卫人员。《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编排禁卫行子一十人,执从物御龙直三十人,执伞扇天武一十人,崇政殿亲从拦前一十人。」
2.称呼不喜欢的人或物。《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谁想到了次日早上,等到日出,也不见赶露儿来,华忠抱怨道:『这些小行子们,再靠不住。』」也作「行行子」。
《國語辭典》:充庭  拼音:chōng tíng
1.古代朝会时,陈皇帝车驾仪仗于殿庭,称为「充庭」。《宋书。卷一八。礼志五》:「旧有充庭之制,临轩大会,陈乘舆车辇旌鼓于殿庭。」
2.充满庭院。《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芸若充庭,槐枫被宸。」
3.充满朝廷。《晋书。卷二二。乐志上》:「嘉会置酒,嘉宾充庭。」《文选。张衡。东京赋》:「龙辂充庭,云旗拂霓。」
《國語辭典》:拂尘(拂塵)  拼音:fú chén
1.抖落或拂拭尘垢。唐。杜甫〈相逢歌赠严二别驾〉:「乌帽拂尘青骡粟,紫衣将炙绯衣走。」
2.拂拭尘埃的用具。《红楼梦》第三回:「旁边丫鬟执著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3.欢迎的宴会。犹洗尘。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今日小官在于私宅,聊备蔬酌,与飞卿拂尘。」
《漢語大詞典》:羽卫(羽衛)
帝王的卫队和仪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 唐 薛存诚 《东都父老望幸》诗:“鸞舆 秦 地久,羽卫 洛阳 空。”旧唐书·赵隐传:“ 德宗 幸 奉天 ,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 宋 曾巩 《里社》诗:“年年属车九重出,羽卫千人万人从。”
《國語辭典》:鸣鞭(鳴鞭)  拼音:míng biān
1.挥鞭。唐。储光羲 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唐。刘长卿 少年行:「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2.旧时,仪仗中使人肃静的鞭形器具,振动时能发声。《宋史。卷一四四。仪卫志二》:「上皇日常朝殿,差御龙直四十三人,执仗排立,并设伞扇,鸣鞭。」《明史。卷五三。礼志七》:「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也称为「静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