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4,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容仪
黄旗
前旌
前导
钩陈
拥节
青盖
行旌
龙旗
龙旂
立仗
羽葆
宝盖
翠葆
法物
《國語辭典》:容仪(容儀)  拼音:róng yí
容貌仪表。《南史。卷一○。陈宣帝本纪》:「及长,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垂手过膝。」《文选。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爱而不可见,宿昔减容仪。」
《漢語大詞典》:黄旗
(1).黄色的旗帜。古代军中用旗。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亦为大将的军旗。尉缭子·经卒令:“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宋 陆游 《送汤岐公镇会稽》诗:“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水浒传》第七八回:“黄旗按中央戊己,镇太将臺,散乱金霞。”《说岳全传》第五三回:“你可同 王贵 、 张显 领兵三千,都是黄旗黄甲,从北方杀入接应。”
(2).黄色的旗帜。指天子的仪仗之一。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江浦 黄旗,匡復之功何远。”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黄旗入 洛 竟何样,銕锁横 江 未为固。”
(3).古代指表示王气所在的祥瑞。《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青精翼紫軑,黄旗映朱邸。” 李周翰 注:“青精,星也。黄旗,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紫軑,天子车也。朱邸, 明帝 所居。谓青精辅车,黄旗映於帝宅,此谓 明帝 将即位之时瑞也。”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紫葢凝而不散,黄旗鬱以常在,实陶钧之至,造化之功。”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四:“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漢語大詞典》:前旌
(1).帝王官吏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行漏抱刻,前旌载鳶。” 唐 孟浩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诗:“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 敏树 於湖上瞻望前旌有日矣。”
(2).借指前军,前线。 唐 刘长卿 《行营酬吕侍御时尚书问罪襄阳军次汉东境上侍御以州邻寇贼复有水火迫于征税诗以见喻》:“不敢 淮南 卧,来趋 汉 将营。受辞瞻左鉞,扶疾往前旌。”
《國語辭典》:前导(前導)  拼音:qián dǎo
1.称官吏出行时引路的仪仗。《新五代史。卷二四。唐臣传。安重诲传》:「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
2.在前引路的人。《三国演义》第七五回:「众军领命,吕蒙便教前导。」
《漢語大詞典》:钩陈(鉤陳)
亦作“钩陈”。
(1).星官名。文选·扬雄〈甘泉赋〉:“詔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 李善 注引 服虔 曰:“鉤陈,神名也。紫微宫外营陈星也。” 唐 李峤 《奉和拜洛应制》:“日暮钩陈转,清歌上帝臺。” 清 钱谦益 《答越卓凡宪副》诗:“我欲为君歌督护,夜阑酹酒向鉤陈。”
(2).指后宫。文选·班固〈西都赋〉:“周以鉤陈之位,卫以严更之署。” 李善 注引《乐叶图》:“钩陈,后宫也。”隋书·高祖纪上:“任掌鉤陈,职司邦政。” 清 钱谦益 《吴祖洲八十序》:“身虽引退,其声光气象尤映望于钩陈阁道之间。”
(3).一种用于防卫的仪仗。北史·艺术传下·何稠:“帝復令 稠 造戎车万乘,鉤陈八百连。”隋书·礼仪志七:“八年征 辽 ,又造鉤陈,以木板连如帐子。”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鉤陈羽卫之严。”
《漢語大詞典》:拥节(擁節)
(1).执持符节。亦指出任一方。 南朝 陈 徐陵 《关山月》诗之二:“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隋书·高祖纪下》:“ 燕 南 赵 北,实为天府,拥节杖旄,任当连率。” 宋 苏轼 《贺蒋发运启》:“拥节东南,上寄一方之休戚。”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傅文忠之谦:“其子 文襄王 復以英年拥节,屡镇边隅。” 孙中山 《实行裁兵宣言》:“躬自减削,以导国人,亦冀拥节诸公,翻然憬悟。”
(2).指执持仪仗。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劝仕》:“鸣騶盛,拥节严,行行避人谁敢前?”
《漢語大詞典》:青盖(青蓋)
(1).青色的车盖。 汉 制用于皇太子、皇子所乘之车。后汉书·舆服志上:“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晋书·舆服志:“﹝天子之法车﹞青盖,黄为里,谓之黄屋。” 宋 范成大 《归州竹枝歌》之二:“竹篱茅舍作晚市,青盖黄旗称使君。” 清 蒋士铨 《香祖楼·觞芰》:“云锦天机倩谁裁,贪看红粧青盖。”
(2).借指帝王。 汉 阮瑀 《琴歌》:“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文选·陆倕〈石阙铭〉:“青盖南洎,黄旗东指。” 李善 注:“言帝祚南迁。” 清 顾炎武 《太平》诗:“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王蘧常 汇注:“此言 弘光 之槛送 北京 也。”
(3). 宋 制,宰相仪仗张青色伞盖。 宋 苏轼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诗:“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餉黄封兼赐名。” 施元之 注:“文选·古诗:‘飞盖何翩翩。’按,国朝故事,宰相执政,许张青盖。” 清 赵执信 《甿入城行》诗:“银鐺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嘷怖杀人。”
(4).色青而形如伞盖的植物顶部。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佚文:“人芝生名山之阴,青盖白茎。” 唐 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5).特指荷叶。 宋 范成大 《新津道中》诗:“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緑针。” 宋 姜夔 《念奴娇》词:“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國語辭典》:行旌  拼音:xíng jīng
本为官长出行时的旗帜,后用作对出行官员的代称。《荡寇志》第五三回:「舍下离此不远,愿请行旌小住一日,未知可否,应元欣然应诺。」
《國語辭典》:龙旗(龍旗)  拼音:lóng qí
1.画龙为饰的旗子。《荀子。礼论》:「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国语。齐语》:「赏服大辂,龙旗九旒。」
2.清代国旗绘有龙形,称为「龙旗」。
《國語辭典》:龙章(龍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的形状。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
2.画有龙形的天子服饰。《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唐。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漢語大詞典》:龙旂(龍旂)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國語辭典》:龙旗(龍旗)  拼音:lóng qí
1.画龙为饰的旗子。《荀子。礼论》:「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国语。齐语》:「赏服大辂,龙旗九旒。」
2.清代国旗绘有龙形,称为「龙旗」。
《國語辭典》:龙章(龍章)  拼音:lóng zhāng
1.龙的形状。南朝宋。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
2.画有龙形的天子服饰。《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褫龙章于终朝,就侯服以卒岁。」唐。韩偓 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诗:「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漢語大詞典》:立仗
设立仪仗。亦即指仪仗。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每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备珂伞,列烛有至五六百炬者,谓之火城。” 宋 苏轼 《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小殿垂帘白玉钩, 大宛 立仗朱丝鞚。”
分類:设立仪仗
《國語辭典》:羽葆  拼音:yǔ bǎo
仪仗中用鸟羽联缀装饰的华盖。《礼记。杂记下》:「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备仪仗羽葆鼓吹,葬于国东十里盘龙冈。」
《國語辭典》:宝盖(寶蓋)  拼音:bǎo gài
1.用珍宝装饰的华盖。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
2.文字偏旁为「宀」者,称为「宝盖」。《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跟手我又在示字上加一个宝盖头,他说这是我们宗室的『宗』字。」
《漢語大詞典》:宝盖头(寶蓋頭)
亦作“ 宝头儿 ”。 汉字的偏旁之一,形状是“宀”。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这‘安’字説三分可怎么样的分法儿呢?难道我説我姓‘宝头儿’,还是説我姓‘女’不成?”《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我又在示字上加一个宝盖头,他説这是我们宗室的‘宗’字。”
分類:汉字偏旁
《漢語大詞典》:翠葆
(1).帝王仪仗的一种。以翠羽联缀于竿头而成,形若盖。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 宋 史浩 《满庭芳·立春词时方狱空》词:“知是东皇翠葆,飞星汉、来止人间。”
(2).作为天子的代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参见“ 羽葆 ”。
(3).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唐 杜牧 《华清宫三十韵》:“嫩嵐滋翠葆,清 渭 照红妆。” 宋 欧阳修 《送赵山人归旧山》诗:“ 屈 贾 江山思不休,霜飞翠葆忽惊秋。” 明 徐渭 《宣府槐龙篇》:“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國語辭典》:羽葆  拼音:yǔ bǎo
仪仗中用鸟羽联缀装饰的华盖。《礼记。杂记下》:「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备仪仗羽葆鼓吹,葬于国东十里盘龙冈。」
《國語辭典》:法物  拼音:fǎ wù
1.佛门所使用的一些器具。如钟、磬、木鱼、鼓之类。
2.祭祀所用的器物。如宗庙的乐器、车驾、卤簿等物。《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國語辭典》:法器  拼音:fǎ qì
1.具有修證佛法的根性,能行佛道的人。
2.僧道斋醮所需用具与乐器。如法剑、法盆、法铃、法鼓与铙、钹、鱼、罄等。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今日二月十五日开启,众僧动法器者,请夫人小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