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8,分2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濡笔
笔生
篆额
手状
簿籍
削牍
黄榜
竹书
短书
濡墨
长红
手疏
叶书
纵笔
书帖
《國語辭典》:濡笔(濡筆)  拼音:rú bǐ
以笔沾墨。《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
《漢語大詞典》:笔生(筆生)
谓以书写为业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三四引法苑珠林·赵太:“ 唐 长安 市里风俗,每岁至元日已后,递饮食相邀,号为传坐。东市笔生 赵太 ,次当设之。”
分類:书写
《國語辭典》:篆额(篆額)  拼音:zhuàn é
题篆文在碑额上。《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传下。李华传》:「华尝为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
《漢語大詞典》:手状(手狀)
(1). 唐 时称被告人的自白状。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公直:“所由领 公直 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 王公直 埋蚕,实无恶跡。乃与村众及 公直 同发蚕坑,中唯有箔角一死人,而缺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若合。”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慎刑宪·戒滥纵之失:“ 武后 谓侍臣曰:‘顷者 周兴 、 来俊臣 ,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中间疑有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 兴 、 俊臣 死,不復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耶!’”
(2). 宋 代士人谒见时的名帖、谒刺。以多亲笔书写,故称。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 绍兴 初,士大夫犹有以手状通名,止用小竹纸亲书,往还多以书简,莫非亲笔。小官於上位亦然。”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明清 家旧有 常子允 元祐 中在馆阁同舍诸公手状,如 黄 、 秦 、 晁 、 张 诸名人皆在焉。”
《國語辭典》:簿籍  拼音:bù jí
1.户籍簿。汉。王充《论衡。自纪》:「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
2.帐簿。宋。朱熹〈戊申封事〉:「积累挂欠空载簿籍,不可催理者者,拨还版曹。」《福惠全书。卷三。莅任部。亲查阅》:「出入丝毫,皆登簿籍。」
《國語辭典》:削牍(削牘)  拼音:xuè dú
古代书字于木简上,有误则以刀削去,故称为「削牍」。《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
《國語辭典》:黄榜(黃榜)  拼音:huáng bǎng
天子所颁的诏书。以黄纸书写而成,故称为「黄榜」。《西游记》第九回:「朝廷颁下黄榜,诏开南省,考取贤才,孩儿意欲前去应试。」
《國語辭典》:竹书(竹書)  拼音:zhú shū
1.写在竹简上的文书。《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岂直鼮鼠有必对之辩,竹书无落简之谬。」
2.竹书纪年的简称。参见「竹书纪年」条。
《國語辭典》:短书(短書)  拼音:duǎn shū
1.称小说杂记等类的书。汉。王充《论衡。骨相》:「若夫短书俗记,竹帛胤文,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
2.称书牍。南朝梁。元帝〈玄览赋〉:「报荡子之长信,送仙人之短书。」清。朱彝尊〈首春端州述怀寄故乡诸子〉诗:「短书知可报,珍重问江浔。」
《漢語大詞典》:濡墨
蘸润墨汁。谓用墨书写。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有妓女 谢天香 者,以裙裾濡墨,大书‘穠芳’二字。”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公就宫门阶石上,裂生纸以唾濡墨。” 清 紫真道人 《〈笠翁传奇十种·奈何天〉总评》:“濡墨写嗔,挥毫洩痛。”
《國語辭典》:长红(長紅)  拼音:cháng hóng
股票术语。指股价在一天中大盘指数大幅跃升。
《漢語大詞典》:手疏
(1).亲手书写奏章。 唐 王维 《送缙云苗太守》诗:“手疏谢明王,腰章为长吏。”宋史·赵普传:“ 普 手疏諫曰:‘伏覩今春出师,将以收復 关 外,屡闻克捷,深快舆情。’”
(2).亲笔陈奏。
(3).亲笔书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启二字》:“帝自手疏与 突厥 书。”
《漢語大詞典》:叶书(葉書)
(1).用树叶写的书信。 唐 贾岛 《郊居即事》:“叶书传野意,簷溜煮胡茶。”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 印度 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 叶书 ”。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西国密涂,厥路非远,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而深义妙理,於焉自出。”
《漢語大詞典》:纵笔(縱筆)
放手书写。 宋 苏轼 有《纵笔》诗。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有时纵笔作词赋,出入经史窥《风》《骚》。”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作楷最忌捥力,捥力大必致欹斜。不可因古人或有不免,遂肆意纵笔,则终不能得入彀。”
《漢語大詞典》:书帖(書帖)
(1).书写简帖。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昔者 吴 人 张旭 善草书书帖,数尝於 鄴县 见 公孙大娘 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
(2).指书札、柬帖。 唐 温庭筠 《洞户二十二韵》:“画图惊走兽,书帖得来禽。” 曾益 等注:“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王内史 书帖中有与 蜀郡 太守书,求樱桃来禽,日给藤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元丰 中, 王荆公 居 半山 ,好观佛书,每以故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 梁斌 《播火记》四:“两个人又说了一会子 江涛 入狱的事, 贵他娘 又动了一会子悲伤,才离开 柏树坟 ,走到 春兰 家里,和 春兰 定规好,请人写了书帖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