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君人
大柄
养拙
资粮
眼目
秘密
脍炙
杏林
洞彻
璞玉
定命
说项
非类
性恶
三统
《國語辭典》:君人  拼音:jūn rén
为人君主。《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君人者,勤于求贤而逸于得人,人臣亦然。」《文选。贾谊。过秦论》:「故治乱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见。而君人者,莫肯为也,臣愚窃以为过。」
《國語辭典》:大柄  拼音:dà bǐng
大权。《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
《國語辭典》:养拙(養拙)  拼音:yǎng zhuó
涵养质朴的性情。《文选。潘岳。闲居赋》:「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唐。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五首之二:「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
《漢語大詞典》:资粮(資糧)
亦作“ 资粮 ”。
(1).粮食。泛指钱粮。左传·僖公四年:“若出于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履,其可也。” 杨伯峻 注:“资粮,同义连绵词,资亦粮也。” 晋 刘琨 《扶风歌》:“资粮既之尽,薇蕨安可食。”粮,一本作“ 粮 ”。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但是研究者自身的生活的保障,至低限度的糊口的资粮,这求之于国外,比在国内是还要困难的了。”
(2).按规定发给的米粮。旧唐书·裴胄传:“收其资粮,分为月进, 胄 至,奏其本末,罢之。”
(3).粮食为人生存之本,故佛教用以比喻善根功德。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大忍恶对门》:“是故发大乘者,多来此土,以救苦为资粮,以拔恼为要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令持念为将来资粮, 郑公 哀而许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藏经中有《俱舍论》,载颂曰:‘欲往前路无资粮,来往中间无所止。’ 东莱先生 吕居仁 临终诗云:‘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盖用前语。”
《國語辭典》:眼目  拼音:yǎn mù
1.眼睛。《北史。卷九。周太祖文帝本纪》:「神武以帝非常人,曰:『此小儿眼目异。』将留之。」
2.比喻事物主要之处。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文章》:「盖古人作文,俱有閒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
3.替人侦探监察的人。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教樊哙去山尖顶上磨旗作军中眼目,看阵势调遣军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贵卫有一班女乐小侑儿,不若送去与赛儿做谢礼,就做我们里应外合的眼目。」
《國語辭典》:秘密(祕密)  拼音:mì mì
1.隐密的。《文明小史》第二六回:「既然如此,索性秘密些我倒也佩服。」
2.隐密而不让人知道的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这些出家人毕竟心性古怪,此房有何秘密。」
《漢語大詞典》:脍炙(膾炙)
(1).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尽心下:“ 公孙丑 问曰:‘膾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汉 枚乘 《七发》:“羞炰膾炙,以御宾客。” 宋 杨万里 《病中屏肉味独茹菜羹饭甚美》诗:“云子香抄玉色鲜,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间膾炙无此味,天上酥酡恐尔甜。” 清 刘大櫆 《〈郑子山诗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沧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为人称赞。 宋 司马光 《司马温公诗话·寇莱公诗》:“﹝ 寇準 诗﹞为人膾炙。”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文章正宗叙论:“书信往来,虽不关大体,而其文卓然为世膾炙者,亦缀其末。”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成语破》:“ 浙江 陈煒 字 本叔 ,时艺膾炙一时。”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 滕王阁 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参见“ 膾炙人口 ”。
(3).犹宰割,处置。 明 李贽 《与刘肖川》:“尊翁兹转,甚当,但恐檀越远去,外护无依,不肖当为 武昌 鱼,任人膾炙矣。”
《國語辭典》:脍炙人口(膾炙人口)  拼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为人所喜好,后遂以脍炙人口形容为人赞赏的诗文,或流行一时的事物。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一六。刘彦最诗集序》:「相传必有卓绝于人者,不然彦最之诗,何为脍炙人口而弗厌哉?」《花月痕》第一回:「幸而为比翼之鹣,诏于朝,荣于室,盘根错节,脍炙人口。」
《國語辭典》:杏林  拼音:xìng lín
相传三国吴人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仅要求重病治瘉者,植杏树五株,轻者一株,数年后得杏树十馀万株,蔚然成林。见《太平广记。卷一二。董奉》。后以杏林指医学界。
《漢語大詞典》:杏田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 奉 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重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餘株,鬱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羣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 奉 ,但将穀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奉 每年货杏得穀,旋以賑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餘斛。”后因以“杏田”为隐者为民谋益的典实。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唐 钱起 《送宋徵君让官还山》诗:“魏闕辞花綬,春山有杏田。”
分類:隐者典实
《國語辭典》:洞彻(洞徹)  拼音:dòng chè
明白透澈。唐。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金史。卷一三一。方伎传。张元素传》:「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也作「洞澈」。
《國語辭典》:璞玉  拼音:pú yù
未经琢磨加工的玉石。比喻有潜质而未经琢磨的人。如:「青少年有如璞玉,待经琢磨可成大器。」
《國語辭典》:定命  拼音:dìng mìng
命由天定。汉。班固〈幽通赋〉:「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随行以消息。」
《國語辭典》:说项(說項)  拼音:shuō xiàng
替人称扬或讲情。参见「逢人说项」条。《孽海花》第九回:「行辕中又送来几封京里书札。雯青一一检视,也有亲友寻常通贺的,也有大人先生为人说项的。」
《國語辭典》:非类(非類)  拼音:fēi lèi
1.行为不正的人。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井丹》:「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2.不同种族的人。《后汉书。卷七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袁术》:「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
《漢語大詞典》:性恶(性惡)
战国 时 荀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以礼义刑罚治之,才能使之改恶从善。与 孟子 的性善论相对立,也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 性善 ”。
《漢語大詞典》:性善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 尧 舜 。”参见“ 性恶 ”。
《國語辭典》:三统(三統)  拼音:sān tǒng
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即人统、地统、天统。《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也称为「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