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类推
穷微
合理
论理
理顺
理数
理正
理曲
明微
悟理
定理
至赜
成理
元虚
陈谊
《國語辭典》:类推(類推)  拼音:lèi tuī
在不同的事物中,取其相类似的地方而推测或衡量其他。《汉书。卷六四下。终军传》:「夫明闇之徵,上乱飞鸟,下动渊鱼,各以类推。」
《漢語大詞典》:穷微(窮微)
(1).探究精微的道理。 清 戴名世 《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2).穷尽细微琐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人谓家常日用之事,已被前人做尽,穷微极隐,纤芥无遗,非好奇也。”
《國語辭典》:合理  拼音:hé lǐ
合乎道理、事理。《北史。卷五四。斛律金传》:「每会议,常独后言,言辄合理。」
《國語辭典》:论理(論理)  拼音:lùn lǐ
1.论说道理,逻辑学上指依合理的原理或法则辩證正误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谏说论理之臣闻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
2.照道理说。《红楼梦》第二九回:「论理,我比不得别人,应该里头伺候。」《儒林外史》第九回:「论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该先到他家相见订交。」
《國語辭典》:理顺(理順)  拼音:lǐ shùn
1.道理稳当妥适。《朱子全书。卷一四。论语五。子曰回也章》:「今须且将此一段反复思量,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使自会沦肌浃髓。」
2.经过整理使顺畅妥贴。如:「这批文件先得经过分类理顺,才方便日后检阅。」
《國語辭典》:理数(理數)  拼音:lǐ shù
1.道理、事理。《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羽等传。评曰》:「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2.天理、天数。《红楼梦》第六九回:「此亦系理数应然,你我生前淫奔不才,使人家丧伦败行,故有此报。」
《漢語大詞典》:理正
(1).按法定罪。汉书·武帝纪:“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 颜师古 注:“理,法也,言以法律处正其罪。”
(2).道理正当。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切磋:“使文奇而理正,是尤难也。”文献通考·经籍五:“以经传所引逸诗考之,则其辞明而理正。”
《漢語大詞典》:理曲
弄曲,演奏乐曲。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五日犹赊,谁能理曲。” 唐 王维 《洛阳女儿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祇是薰香坐。” 宋 邢居实 《明妃引》:“ 披香殿 里夜吹笙, 未央宫 中朝理曲。”
理由欠缺;没有道理。 元 王结 《善俗要义·明要约》:“亦有诈立契约公肆欺谩者,然理曲之人,终亦败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改重伤为轻,改多伤为少,改理曲为理直,改有心为无心。”
《漢語大詞典》:明微
阐明精微的道理。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 清 曾国藩 《书〈仪礼释官〉后》:“又以为诸侯之官,其爵必降等於天子,圣人别嫌、明微之意,寓乎其间。”
《漢語大詞典》:悟理
(1).领会道理。 唐 苏颋 《授吴昇太子左赞善大夫制》:“ 吴昇 悟理明达,用心微妙,博以才艺,精於谈吐。”
(2).参悟佛理。 明 陈子龙 《萧山寺作》诗:“悟理尘网超,藴真玄赏契。”
《國語辭典》:定理  拼音:dìng lǐ
1.永久不变的真理。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子程子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数学上的命题或公式,已證明为真实,可以定为原理或规则的,称为「定理」。
3.有明文规定的事项。
《漢語大詞典》:至赜(至賾)
极其深奥微妙。亦指极深奥微妙的道理。易·繫辞上:“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恶也。”后汉书·崔駰传:“竫潜思於至賾兮,骋六经之奥府。” 李贤 注:“賾,深也。” 元 耶律楚材 《德新先生惠然见寄佳制二十韵和而谢之》:“著述归至賾,议论探深源。”一说:賾,杂;至賾,指极其复杂的事物。见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漢語大詞典》:成理
(1).固定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説。”韩非子·大体:“守成理,因自然。”
(2).有道理。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据其所言,乃凿然成理。”
(3).治理。战国策·秦策三:“富贵显荣,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
《漢語大詞典》:元虚
即玄虚。本指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后借指用以欺骗迷惑别人的手段,犹言花招。《天雨花》第二六回:“大抵这光,即是那廝弄的元虚。”
《漢語大詞典》:陈谊(陳誼)
陈说的道理。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猎谢贽启》:“至于陈谊之甚高,与夫期待之太过,此则诸君子之责,而非一郡守之忧。”
分類:陈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