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混事  拼音:hùn shì
只是为了维持生活而从事某种职业。如:「他出外工作不过是混事罢了,根本毫无理想可言!」《小五义》第六八回:「听他们:『咱们越吊码,头一天到瓢把子这来。』说的就是他们两个人,头一天到他们贼头家混事。」
《漢語大詞典》:闯关东(闖關東)
旧指往我国 东北 地区( 山海关 外)谋生。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三:“那一带因为大旱不雨,又闹兵荒,所以才逼得这么多的穷苦百姓离乡背井去闯 关东 。”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ú
1.江河湖泊,三江五湖。《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三国演义》第八五回:「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曰:『……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
2.四方之地。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3.隐士所居之处。《南史。卷七五。隐逸传。序》:「或遁迹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國語辭典》:江湖  拼音:jiāng hu
在外阅历甚多,练达世故的人。如:「老江湖」。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ú
隐居江湖之间。南朝宋。谢灵运〈会吟行〉:「范蠡走江湖,梅福入城市。」
《國語辭典》:走江湖  拼音:zǒu jiāng hu
旧指在各地奔走以献演技艺混饭吃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回:「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我们走江湖的人,比不得你们做官的,我们那儿都可以混。」
《國語辭典》:风尘(風塵)  拼音:fēng chén
1.疾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讽刺之祸,速乎风尘。」
2.比喻流言蜚语。《南齐书。卷四七。谢朓传》:「遂复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閒亲贤。」也作「风尘之言」。
3.世俗。唐。高适〈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4.形容兵乱。唐。杜甫 野望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5.比喻旅行的劳累。如:「风尘仆仆」。
6.花街柳巷,妓女的生活。宋。严蕊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7.官途。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警
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鋭,当矢石,启前行。”新唐书·马周传:“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
分類:兵乱警报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言(風塵之言)
指流言蜚语。晋书·刘聪载记:“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魏书·王慧龙传》:“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譖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分類:流言蜚语
《國語辭典》:应时(應時)  拼音:yìng shí
1.适于季节或时代需要。《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有不善者,应时改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
2.即时、立刻。《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郭玉传》:「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閒,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
3.谋生。《红楼梦》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来。」
《國語辭典》:活计(活計)  拼音:huó jì
1.生计。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钉靴雨伞为活计,偷寒送暖作营生。」
2.生活用具。《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当时随这姑姑家去看时,家里没甚么活计,却好一个房舍。」
3.女红的俗称。《红楼梦》第三七回:「这绢包儿里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著用罢!」
《漢語大詞典》:自存
(1).自谋生计。汉书·成帝纪:“遣光禄大夫博士 嘉 等十一人,行举濒 河 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 南朝 梁 沈约 《改天监元年赦诏》:“鰥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 唐 韩愈 《马君墓志》:“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
(2).自察;自思。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宋 苏辙 《闭门》诗:“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
(3).保全自己。《商君书·慎法》:“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 宋 杨万里 《国势》卷中:“奄是数者而有之,而日夕惴焉不能以自存,常若敌人之制其命,是挟千金而忧贫,有 孟賁 之力而忧弱者也。” 明 周履靖 《咏竹》:“自存君子操,不向俗人看。”
《國語辭典》:失业(失業)  拼音:shī yè
失去工作或找不到工作而赋閒在家。《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百姓失业流散,群辈守关。」《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國語辭典》:治生  拼音:zhì shēng
1.自营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
2.部属对于长官或旅外官吏对于原籍长官的自称,始于明朝。《醒世姻缘传》第一四回:「治生伺侯多时了!望老父母略住片时,不敢久留。」
《國語辭典》:自营(自營)  拼音:zì yíng
自己经营而非委外经营。如:「学校打算将委外经营的福利社收回自营。」
《漢語大詞典》:索米
(1).求取米粮。吕氏春秋·任数:“ 孔子 穷乎 陈 蔡 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 索米,得而爨之。”
(2).汉书·东方朔传:“臣 朔 飢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 长安 米也。”后因以“索米”称谋生。 唐 李贺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之二:“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宋 杨万里 《得小儿寿俊家书》诗:“汝翁在官缘索米,吾儿在家勉经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内阁中书外补:“劳苦已满考,且索米 长安 ,冀增薄禄餬口耳。”
《國語辭典》:代耕  拼音:dài gēng
1.以他种营生代替耕植。如官吏以禄代耕、文人以笔代耕或以舌代耕皆是。晋。潘岳〈藉田赋〉:「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南朝宋。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
2.代为耕种。如:「农机代耕」、「农地代耕」。
《國語辭典》:卖卜(賣卜)  拼音:mài bǔ
藉卜筮之技赚钱维生。《后汉书。卷五三。姜肱传》:「遂羸服閒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
《國語辭典》:卫生(衛生)  拼音:wèi shēng
1.泛指个人养生之道,及社会大众追求健康的行为。《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愚兄听见现在那些维新人常说起要卫生。」
2.清洁。如:「饭菜都很卫生」。
《國語辭典》:游士  拼音:yóu shì
奔走四方以谋生计的人。商君书。农战:「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后汉书。卷七○。孔融传》:「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