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3,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至文
条令
宣付
定法
定罪
作弊
出界
嘉奖
制服
仪制
资禀
上列
课程
天秩
头巾
《漢語大詞典》:至文
(1).最有文德。谓德行完备。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劌,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彊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2).最有文饰。荀子·礼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説。”文,指礼的形式。至文,谓礼制的规定极其完备。
(3).最好或极好的文章。 明 方孝孺 《赠郑显则序》:“善为文者,贵乎奇其意而易其词。骤而览之,亹亹觉其易也;徐思而绎之,虽极意工巧者莫加焉。若是者,其为至文乎?”《研云甲编·〈陶庵梦忆〉序》:“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漢語大詞典》:条令(條令)
(1).条文法令。 宋 梅尧臣 《送卫真宰晏寺丞罢长安》诗:“归见 萧何 政,条令旧 镐 间。” 宋 叶适 《吏胥》:“且公卿大臣之位,其人不足以居之,俛首刮席,条令宪法多所不諳,而寄命於吏。”
(2).今多指用简明条文规定的行动的准则。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对于犯错误犯纪律的分子,主要是要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执行纪律条令。”如:战斗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等。
《漢語大詞典》:宣付
(1). 宋 元 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宋史·礼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献俘位,将校等诣楼前舞蹈讫,次引露布案诣楼前北向,宣付中书门下,如宣制仪。”明史·奸臣传·阿合马:“ 阿合马 所用部官,左丞 许衡 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如不与,恐异日有辞。”
(2).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件事已经由督、抚、学三大宪联衔出奏,请宣付史馆,大约可望准的。”按, 清 和 民国 设国史馆,当时规定凡有特殊功绩或足为后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将其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立传,谓之宣付史馆。
《漢語大詞典》:定法
(1).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史记·秦始皇本纪:“除疑定法,咸知所辟。”孔丛子·记问:“若 管仲 之知足以定法,材非 管仲 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周 命维新, 姬公 定法。”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将来怎的个拨弄,怎的个分段,怎的个招佃,怎的个议租,此时定法不是法,你们再听老爷太太的吩咐。”
(2).规定,成法。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第四、第五、第六酘,用米多少,皆候麴势强弱加减之,亦无定法。”书·立政“兹式有慎行” 唐 孔颖达 疏:“治狱必有定法。此定法有所慎行。”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叙论并行例:“古人之文无定法也。”
《國語辭典》:定罪  拼音:dìng zuì
判定罪名。《水浒传》第八回:「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文明小史》第五回:「金委员又告诉他,现在拿到几个人,已经打了,收在监里,等到审问明白,就好定罪。」
《國語辭典》:作弊  拼音:zuò bì
用不正当的方法取得不法的利益。一般多指考试的不法行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我要下察院去考童生,这些小厮们若带去巡视,他们就要作弊。」《红楼梦》第四三回:「只许你那主子作弊,就不许我作情儿。」
《漢語大詞典》:出界
(1).越过地界或边界。汉书·冯野王传:“大将军 凤 风御史中丞劾奏 野王 赐告养病而私自便,持虎符出界归家,奉詔不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苍梧 贾雍 为 豫章 太守,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周书·令狐整传:“及 整 秩满代至,民吏恋之,老幼送 整 ,远近毕集,数日停留,方得出界。”
(2).球类运动术语。指越出规定的界线。
《國語辭典》:嘉奖(嘉獎)  拼音:jiā jiǎng
1.赞许奖励。《宋史。卷三○五。薛映传》:「以映有治状,赐御书嘉奖。」宋。曾巩〈应举启〉:「嘉奖士伦,助成世教。」
2.一种奖励的等级。如:「对于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学校特地记他一个嘉奖。」
《國語辭典》:制服  拼音:zhì fú
1.规定式样的服装。如学生制服、警察制服。
2.制定服装。《管子。立政》:「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财。」
3.在父母丧期中穿的丧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诏书所以为制服之科者,盖崇化厉俗,以弘孝道也。」
4.用力量使人屈服。
《國語辭典》:仪制(儀制)  拼音:yí zhì
礼仪制度。《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汉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复立北畤。」《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乡约书不过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仪部(儀部)
(1). 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 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清 全祖望 《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 清 全祖望 《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國語辭典》:资禀(資稟)  拼音:zī bǐng
天赋。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勤学〉:「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
《國語辭典》:上列  拼音:shàng liè
1.名列前茅。宋。张舜民 游公墓志铭:「已而考行试艺,屡居上列,人畏敬,无敢抗其锋。」
2.高官。《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身从衣褐之中,致位上列。」三国魏。曹植 求自试表:「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爵重禄厚之所致。」
3.上座,比较受尊敬的席位。唐。杜甫〈后出塞〉诗五首之一:「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元史。卷一三四。列传。也先不花列传》:「朝会燕飨,使居上列。」
4.上面列出的。如:「上列规定,请各位务必确实遵行!」
《國語辭典》:课程(課程)  拼音:kè chéng
1.为达教育目标所规画与实施的一切教学科目或活动。
2.古代依物价高低而订定的税额。《元史。卷七。世祖本纪四》:「诸路课程,岁银五万锭,恐疲民力,宜减十分之一。」
《國語辭典》:天秩  拼音:tiān zhì
1.天定的爵秩。《书经。皋陶》:「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2.天子赐予的秩禄。《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宜享遐纪,长保天秩。」
《國語辭典》:头巾(頭巾)  拼音:tóu jīn
裹头的布。《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