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独见(獨見)  拼音:dú jiàn
1.独特的见解。《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淮南子。兵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
2.单独接见。唐。白居易〈与承宗诏〉:「今所以开独见之路,降非常之恩。」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國語辭典》:新意  拼音:xīn yì
创新的意涵。晋。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然亦有史所不书,即以为义者,此盖春秋新意。」
《國語辭典》:同知  拼音:tóng zhī
1.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2.职官名。指正官之副。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如宋代不以枢密院使授人,则称为「知枢密院事」,副使则称为「同知」。辽、金以后,沿此习惯,如府之主官称「知府」,而以府之佐官为「同知」。《西游记》第九回:「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國語辭典》:灼见(灼見)  拼音:zhuó jiàn
清楚、透澈的看出。《书经。立政》:「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
《國語辭典》:创见(創見)  拼音:chuàng jiàn
1.前所未有的事。《品花宝鉴》第五回:「这些房屋与那些铺设古玩等物,都是生平创见,倒细细的游玩了一会。」
2.独创的见解。如:「论文最怕没有创见。」
《漢語大詞典》:己见(己見)
个人的见解。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以下据 亚斐那留斯 及 第勒 的解说,并略参己见。”
《漢語大詞典》:前说(前説)
(1).前人的见解。宋书·志序:“百官置省,备有前説,寻源讨流,於事为易。”
(2).先前的主张。宋史·曾肇传:“ 肇 在礼院时,启亲祠北郊之议。是岁当郊, 肇 坚抗前説。”
《漢語大詞典》:识虑(識慮)
(1).识知与思虑。管子·宙合:“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
(2).见解与谋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至此始知公言简而得其要,由是服其识虑之精。”宋史·吕公著传:“其识虑深敏,量閎而学粹,遇事善决,苟便於国,不以私利害动其心。”《东周列国志》第九六回:“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國語辭典》:说话(說話)  拼音:shuō huà
1.发言、讲话。《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虽然官员多,气魄大,但是我老头子说话,他也还信我一两句。」《红楼梦》第三回:「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
2.言辞。《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介溪公最听他的说话,凡疑难大事,必须与他商量。」
3.一种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以讲说历史故事为主。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
4.指责。如:「像这种事,你做得再好,还是会有人说话。」
5.事情。《金瓶梅》第八七回:「因和俺姐夫有些说话,大娘知道了,先打发了春梅小大姐,然后打了俺姐夫一顿,赶出往家去了。」《警世通言。卷一二。范鳅儿双镜重圆》:「这是绍兴元年冬十二月内的说话。到绍兴二年春正月,韩公将建州城攻破。」
6.比喻时间极短。如:「请你等一会,他只稍说话间就会回来。」
7.以往国民小学国语科教学项目之一。如:「今天我们有说话课。」
《國語辭典》:发声(發聲)  拼音:fā shēng
声带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多为音乐歌唱前的暖声步骤。
《國語辭典》:正见(正見)  拼音:zhèng jiàn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一支。具有正确的主张──四圣谛的见解。《杂阿含经》卷二八:「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漢語大詞典》:常心
(1).犹成见。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平素的心迹。庄子·德充符:“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晋 张协 《杂诗》之六:“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3).通常的见解。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论説辩然否,安得不譎常心,逆俗耳?”
(4).恒心。 宋 王安石 《王逢原墓志铭》:“盖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古之所谓士也。” 宋 苏轼 《谢观音晴祝文》:“民无常心,固何知於帝力。”
《國語辭典》:定见(定見)  拼音:dìng jiàn
确定不变的见解或主张。如:「一个没有定见的人,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而见异思迁,改变原来的想法。」《宋史。卷四○六。列传。崔与之》:「谓之独断者,必是非利害,胸中卓然有定见,而后独断以行之。」《红楼梦》第一三回:「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國語辭典》:审问(審問)  拼音:shěn wèn
1.法官或警察机关审理案件时,对与案情有关的当事人作详细的查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休宁县李知县提一干人犯到官,当堂审问时,你推我,我推你。」《儒林外史》第一二回:「那官落下轿子,要将他审问,夜役喝著叫他跪。」也作「审讯」。
2.详细查问。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元来我嫂嫂门前等,他是个妇女人家,无烛从来不夜行,我出门去审问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