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国臣(國臣)
国君的臣属。墨子·天志中:“今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之内也,夫岂欲其国臣万民之相为不利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五年:“ 魏 京兆王 愉 、 广平王 怀 国臣多骄纵,公行属请, 魏主 詔中尉 崔亮 穷治之。”
分類:国君臣属
《漢語大詞典》:画可(畫可)
旧时帝王在臣属奏章上批个“可”字。表示允准可行。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是时,大治 洛阳宫 ,起 昭阳 、 太极殿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帝常游宴在内,乃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画可,画从其所奏。”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间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稟,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
《国语辞典》:駮议(駮议)  拼音:bó yì
1.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駮议」。汉。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也作「驳议」。
2.持不同意见。《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駮议者不敢复言。」
《國語辭典》:驳议(駁議)  拼音:bó yì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议」。
《漢語大詞典》:殷士
殷 人。指 殷商 的臣属。《诗·大雅·文王》:“ 殷 士肤敏,祼将于京。” 毛 传:“ 殷 士, 殷 侯也。” 郑玄 笺:“ 殷 之臣,壮美而敏,来助 周 祭。” 朱熹 集传:“诸侯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则 殷 士者, 商 孙子之臣属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似 夏 民之附 成汤 , 殷 士之窥 周武 。” 元 范梈 《赠陈提举》诗:“ 文 武 既兴 殷 士贡, 申 辕 犹比 汉 儒贞。”
分類:臣属商朝
《漢語大詞典》:外命
(1).指封建王侯及其臣属。隋书·百官志中:“外命,诸公九命,诸侯八命。”原注:“谓诸侯及其臣。”
(2).谓财物。南史·徐勉传:“且释氏之教,以财物谓之外命。外典亦称‘何以聚人曰财’。”
《漢語大詞典》:臣附
臣属依附。《孟子·滕文公下》:“ 有攸 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篚厥玄黄,绍我 周王 见休,惟臣附于大邑 周 。”按,此是古尚书之文,今已亡逸, 梅赜 采入伪《武成》篇。
《國語辭典》:宾宾(賓賓)  拼音:bīn bīn
恭敬的样子。《庄子。德充符》:「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
《漢語大詞典》:武符
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唐 人避 唐 高祖 之祖 李虎 讳改。 唐 王维 《故右豹韬卫长史赐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天子宠兮为崇荣,赠我武符兮赐我专城。”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 武皇 曾不逗挠於其衷,亟发武符,按言诛之。”
《漢語大詞典》:附臣
属臣,臣属。魏书·刘显传:“父为国家附臣,世效忠贞。我志全名节,是故推让。今汝等无状,乃欲叛主怀贰。”
分類:臣属
《漢語大詞典》:树国(樹國)
(1).古代指分封或臣属之国。晏子春秋·问上八:“彼 周 者, 殷 之树国也。”《晋书·刘颂传》:“且树国苟固,则所任之臣,得贤益理,次委中智,亦足以安。”
(2).谓建立藩国。《汉书·贾谊传》:“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今建立国泰大,其势固必相疑也。”
《漢語大詞典》:令锡(令錫)
指皇帝对臣属的封赠赏赐。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三作六卿,五蹈三阶,受爵开国,应位特进。非盛德休功,假于天人,孰能该备宠荣,兼包令锡,如公之至者乎!”
《國語辭典》:准奏  拼音:zhǔn zòu
古代称皇帝答应官员的建议或要求为「准奏」。《西游记》第二九回:「那国王闻知是唐朝大国,且又说是个方上圣僧,心中甚喜,即时准奏。」《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
《漢語大詞典》:食贡(食貢)
靠臣属贡纳的租赋物品而生活。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
《漢語大詞典》:殊策
帝王对臣属特颁的策书。《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慟皇情於容物,崩列辟於上旻;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闉。” 吕延济 注:“殊策,谓特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