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2,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嘉靖
礼教
美化
教令
承风
化洽
阴教
机缘
不齿
化源
化权
玄风
治化
化钧
玄化
《國語辭典》:嘉靖  拼音:jiā jìng
1.以美好的教化平定安服。《书经。无逸》:「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2.明世宗的年号(西元1522~1566)。
《國語辭典》:礼教(禮教)  拼音:lǐ jiào
礼仪教化。《书经。毕命》汉。孔安国。传:「世有禄位,而无礼教,少不以放荡陵邈有德者。」《孔子家语。卷三。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國語辭典》:美化  拼音:měi huà
加以装饰或点缀,以呈现美观的一面。如:「环境经过美化之后,整个街道焕然一新。」
《國語辭典》:教令  拼音:jiào lìng
一国元首所颁布的条例。《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景公问晏子曰:『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对曰:『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汉书。卷四。文帝纪》:「上亲劳军,勒兵、申教令。」
《漢語大詞典》:承风(承風)
(1).接受教化。《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承风,蒙被休经。”
(2).谓迎合上官的意图。风,口风。后汉书·庞参传:“ 参 名忠直,数为左右所陷毁,以所举用忤帝旨,司隶承风案之。”明史·唐文献传:“ 文献 曰:‘亦知公无意杀之也,第臺省承风下石,而公不早讫此狱,何辞以谢天下!’”
《漢語大詞典》:化洽
(1).教化普沾。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功成化洽,景命有倾。帝乃震慟,执书以泣。”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精。”
(2).指使教化普沾。三国志·魏志·苏则传:“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分類:教化化普
《國語辭典》:阴教(陰教)  拼音:yīn jiào
女教。《晋书。卷三一。后妃传。序》:「若乃娉纳有方,防闲有礼,肃尊仪而修四德,体柔范而弘六义,阴教洽于宫闱,淑誉腾于区域。」
分類:女子教化
《漢語大詞典》:阴政(陰政)
(1).指讲武、练兵之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古讲武练兵必于秋冬肃杀之时,故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 汉 郑玄 注:“以阴政犯阳。” 孙希旦 集解:“兵之事为阴、为刚、为义。以正月而称兵,则以阴而干阳。”新唐书·王綝传:“今孟春讲武,以阴政犯阳气,害发生之德,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
(2).帝王后宫之事。南史·后妃传论:“夫后妃专夕,配以德升,姬嬙并御,进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爱罔偏流,专贞内表,妖蛊外息,乃可以辅兴君德,燮理阴政。”
《國語辭典》:机缘(機緣)  拼音:jī yuán
1.佛教用语。众生信受佛法的时机和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禅师》:「让机缘不逗,辞往曹溪。」
2.泛指机会和因缘。《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看官,不必性急,凡事自有个机缘。」
《國語辭典》:不齿(不齒)  拼音:bù chǐ
1.羞与为伍。如:「他的作为,令人不齿。」
2.不录用。《书经。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汉。孔安国。传:「罪轻故退为众人,三年之后乃齿录,封为霍侯。」《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汉。郑玄。注:「齿犹录也。」
3.周代官分九等称「九命」,三命官参加乡饮因尊贵而可以不按年龄顺序排列入座;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称为「不齿」。《周礼。地官。党正》:「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漢語大詞典》:化源
(1).教化的本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昭室化源,发扬大号。”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岂不欲发明化源,抑絶小道。”旧唐书·李绛传:“陛下思广天聪,亲览国史,垂意精颐,鉴於化源,实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漢語大詞典》:化权(化權)
(1).教化之权。犹政权。 唐 权德舆 《贺外甥崔相国书》:“阜庶生物,操持化权。”《旧唐书·文宗纪下》:“ 注 ( 郑注 )内通敕使,外连朝官,两地往来,卜射财货,昼伏夜动,干窃化权。”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史嵩之始末》:“既而二公皆去位, 嵩之 独运化权。”
(2).化育万物之权。 宋 叶适 《祷雨题张玉庙》诗:“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國語辭典》:玄风(玄風)  拼音:xuán fēng
1.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潮流和玄谈的风气。《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
2.上古的世风或文风。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玄风。」《文选。江淹。杂体诗。殷东阳》:「求仁既自我,玄风岂外慕。」
《國語辭典》:治化  拼音:zhì huà
治理教化。《庄子。缮性》:「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魏书。卷三三。李先传》:「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
《漢語大詞典》:化钧(化鈞)
(1).造化之力;教化之权。语本史记·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骃 集解引 崔浩 曰:“以钧制器万殊,故如造化也。”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此盖伏遇某官身扶昌运,手斡化钧。” 宋 范成大 《水龙吟·寿留寺》词:“黄扉紫闥,化钧高钞,风霆挥扫。” 明 李东阳 《任贤》诗:“臣心欲効慙无力,勉为吾皇赞化钧。”
(2).教化普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昔在 陶唐 ,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周振甫 注:“化钧;化均,教化普遍,指风俗淳朴,有不教而化的意思。”
《國語辭典》:玄化  拼音:xuán huà
1.道德教化。《文选。曹植。责躬诗》:「玄化滂流,荒服来王。」《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茫茫海岱,玄化未周。」
2.神奇的变化。唐。李朝威《柳毅传》:「人以火为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