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252,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知政
调羹
设官
临朝
对策
朝事
朝政
留后
阳道
国政
政治
修职
四科
勤政
内朝
《漢語大詞典》:知政
(1).为政。谓主持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 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国语·周语中:“若是而知 晋国 之政, 楚 越 必朝。” 韦昭 注:“知政,谓为政也。”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
(2).明察政事。《礼记·乐记》:“审乐以知政。” 郑玄 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國語辭典》:调羹(調羹)  拼音:tiáo gēng
汤匙。也称为「羹匙」。
《漢語大詞典》:设官(設官)
(1).谓设立官府,设置治理政事的机构。《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贾公彦 疏:“此谓设天地四时之官,即六卿也。既有其官,须有司职。职谓主也。” 北齐 邢邵 《讯囚请占议》:“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自从 周公 作周礼,设官分职,到今日也不曾听得钦差拜过典史!”
(2).设置官职爵位。晋书·应詹传:“ 詹 上疏陈便宜,曰:‘先王设官,使君有常尊,臣有定卑,上无苟且之志,下无覬覦之心。’” 宋 苏辙 《转封状》:“中外之议以此疑惑,以为朝廷为人设官,非为官择人。”
《國語辭典》:临朝(臨朝)  拼音:lín cháo
亲自处理国政。《汉书。卷三。高后纪》:「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九出:「昨夜谁侍陛下寝来?可怎生般凤友鸾交,到日三竿犹不临朝?」
《漢語大詞典》:临朝称制(臨朝稱制)
谓母后当政,代行皇帝职权。汉书·高后纪:“ 惠帝 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 颜师古 注:“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詔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 吕太后 临朝行天子事,断决万机,故称制詔。”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仁宗 即位,改元 天圣 ,时 章献明肃太后 临朝称制。”
《國語辭典》:对策(對策)  拼音:duì cè
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也称为「射策」。
2.对付的策略方案。如:「想不出更好的对策。」
《漢語大詞典》:朝事
指古代早晨祭祀宗庙之事。礼记·祭义:“建设朝事,燔燎羶薌。” 陈澔 集说:“朝事,谓祭之日,早朝而行之事也。朝,如字。”
(1).朝廷的政事。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乐。” 陆德明 释文:“朝,直遥反。” 孔颖达 疏:“朝事,谓朝廷之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且夫卿必有军事,是故循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南史·宋纪上·武帝:“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成化 以来,人君不復与臣下接,朝事亦无可纪。”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二:“朝事归诸将,军输仰大农。”
(2).犹臣服。释名·释州国:“ 赵 ,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国也。”
《國語辭典》:朝政  拼音:cháo zhèng
朝廷的政事。《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酒肴十分齐整,却不曾有戏。席中又谈了些京师里的朝政。」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帝行幸,总留臺事。积年,后主以 贞 长大,渐忌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参见“ 留守 ”、“ 留臺 ”。
(2).官职名。 唐 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新唐书·兵志:“兵骄则逐帅,帅彊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於朝。”旧唐书·裴度传:“节度副使 王智兴 自 河北 行营率师还,逐节度使 崔羣 ,自称留后。”
(3). 北宋 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柳亚子 《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國語辭典》:阳道(陽道)  拼音:yáng dào
1.外事,如朝祀之类。语出《礼记。昏义篇》:「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
2.为主、居上之道。如君道、父道、夫道。相对于臣道、子道、妇道等阴道而言。
3.月亮绕行太阳的轨道。见《汉书。天文志》。
4.正道。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我法阴符,按阳道,握兵机。」
5.称男性的生殖器。《宋书。卷三四。五行志五》:「豫章吴平人有二阳道,重累生。」也称为「阳物」。
《國語辭典》:国政(國政)  拼音:guó zhèng
国家的政事。《三国演义》第三回:「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
《國語辭典》:政治  拼音:zhèng zhì
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称为「政治」。
《漢語大詞典》:修职(修職)
(1).处理政事。职,事。后汉书·光武纪下:“有司修职,务遵法度。”
(2).尽职。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激之以不可遗之赏,则小贤将以其图功者而争修职也。”
分類:尽职政事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勤政  拼音:qín zhèng
勤于政事而不懈怠。《三国演义》第九一回:「嘱其勤政驭下,善抚居民,勿失农务。」
《國語辭典》:内朝(內朝)  拼音:nèi cháo
1.周代天子、诸侯朝见臣子分内外朝,内朝有二:一在路寝之庭。《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也称为「燕朝」。一在路门外。《礼记。玉藻》:「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
2.中宫,皇后的住处。《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正位内朝,流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