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浴堂  拼音:yù táng
供人沐浴洁身的场所。也称为「澡堂」。
《漢語大詞典》:林下人
指出家之人。林,退隐之地,喻寺院。 宋 张商英 《护法论》:“林下之人,食息禪燕,所守规模,皆佛祖法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悟百丈不昧因果:“某甲已脱野狐身,至今林下人商量谓不昧因果,胜如不落因果,以此一字,便救得野狐身。”
《漢語大詞典》:舍施(捨施)
犹施舍。谓以财物、人力资助寺院或救济贫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师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於 龙兴观 。远近礼敬,捨施丰多。”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时见闻者,皆争捨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爱。”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公益感励奋发,以薄赋歛、厚捨施为己任。”《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若员外不肯捨施,贫僧到晚自教人取。”
《國語辭典》:阁主(閣主)  拼音:gé zhǔ
管理房子的人。《水浒传》第六回:「管阁的唤做阁主。」
《漢語大詞典》:独园(獨園)
佛教语。 给孤独园 的省称。亦泛指寺院。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仇兆鳌 注:“居独园,在寺院也。”
《漢語大詞典》:净人
指在寺院担负勤杂劳务的非出家人员。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智顺:“尝有夜盗 顺 者,浄人追而擒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若鞫闍国:“佛像严丽,僧徒肃穆,役使浄人数千餘户。”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余力不能自为,每求僧或浄人中一二成余志,未能也。”
《漢語大詞典》:列刹
(1).众寺院。 南朝 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遗文间出,列刹相望。”
(2).谓托身寺刹。
分類:寺院托身
《國語辭典》:食堂  拼音:shí táng
饭厅、饭馆。唐。柳宗元〈盩厔县新食堂记〉:「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之也。」
《漢語大詞典》:尼寺
(1).尼姑所住的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 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起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 明悬尼寺 , 彭城 武宣王 勰 所立也。”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彼之热心,先注於宗教。十一岁得请於父母,入尼寺,以学教理者一年。”
《国语辞典》:晚参(晚参)  拼音:wǎn cān
禅宗寺院傍晚时集众上堂念诵修行。《祖庭事苑》卷八:「禅门诘旦升堂谓之『早参』;日晡念诵谓之『晚参』。」
《國語辭典》:庄园(莊園)  拼音:zhuāng yuán
1.田宅、家园。
2.封建制度下,领主所拥有的田园土地。参见「庄园制度」条。
《國語辭典》:转世(轉世)  拼音:zhuǎn shì
佛教指原先的生命结束,再投生成另一个新的生命体。《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盖玄宗是孔升真人转世,所以一心好道。」《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和尚方才知道是他父亲转世,因向那人家哭著求告,施舍在庵里供养著。」
《漢語大詞典》:磬石
(1).适宜制磬的美石。山海经·西山经:“ 小华之山 ……其阴多磬石。” 郭璞 注:“可以为乐石。” 郝懿行 笺疏:“ 秦 《嶧山刻石》文云‘刻兹乐石’,即磬石也。”汉书·地理志上“贡璆、铁、银、鏤、砮、磬” 唐 颜师古 注:“磬,磬石也。”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永州:“磬石。《荆州记》云:‘ 零陵郡 界通出石磬,亚於 徐州 。’”
(2).寺院中用以召集众僧的鸣器。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贝编:“ 歷城县 光政寺 有磬石,形如半月,腻光若滴。扣之,声及百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长安 故宫闕前,有 唐 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击磬石而甚大,可长八、九尺……製似今云板之类。”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灵壁县 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三·宿州灵壁县》:“ 磬石山 在县北七十里,山产磬石,即《禹贡》所云‘ 泗 滨浮磬’也。”
《國語辭典》:挂单(掛單)  拼音:guà dān
1.游方僧侣投寺寄住。《儒林外史》第三八回:「不多几日,禅林里来了一个挂单的和尚。」也作「挂搭」。
2.从事股票等交易,已经委托买进、卖出而等著成交回报。
《國語辭典》:慈恩寺  拼音:cí ēn sì
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曲江北。唐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称为「慈恩寺」。寺内建有翻经院,玄奘曾在此翻译经、论。其后玄奘门人窥基继续在慈恩寺弘扬唯识学,开创宗派。全寺规模宏大,有茂林修竹,境极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