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9,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斗极
许由
御宇
六事
二泉
皇居
飞天
吹万
尧封
四溟
龙驭
天镜
诏谕
下地
四方志
《國語辭典》:斗极(斗極)  拼音:dǒu jí
1.北斗七星的别称。参见「北斗七星」条。
2.代称有道者。如:「瞻仰斗极,殊切依驰。」
《國語辭典》:许由(許由)  拼音:xǔ yóu
人名。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國語辭典》:御宇  拼音:yù yǔ
统治天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诏策》:「皇帝御宇,其言也神。」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二泉
指 无锡 惠泉 。因其有天下第二泉之称,故名。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之六:“ 江 南好,水是二泉清。”
《漢語大詞典》:皇居
(1).皇宫。亦指皇城。 汉 孔融 《荐祢衡表》:“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寳。” 南朝 宋 颜延之 《直东宫答郑尚书》诗:“皇居体寰极,设险祇天工。”旧唐书·牛徽传:“国步方艰,皇居初復。”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一:“日高开彩仗,春色满皇居。”
(2).犹天下,全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京师正得皇居之中, 黄 汴 环流,漕运储廪,可仰亿万。”原注:“皇居,一作天下。”
《國語辭典》:飞天(飛天)  拼音:fēi tiān
在空中飞翔的神仙。佛教石刻壁画中常有飞天的造像。
《漢語大詞典》:吹万(吹萬)
(1).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玄英疏:“风唯一体,窍则万殊。”吹,指风而言;万,万窍。谓风吹万窍,发出各种音响。 宋 苏轼 《飓风赋》:“呜呼,小大出於相形,忧喜因於相遇。昔之飘然者,若为巨耶?吹万不同,果足怖耶?” 金 党怀英 《睡觉门外霜风过》诗:“始知天籟非人籟,吹万由来果不同。”
(2).比喻恩泽广被天下。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在宥天下理,吹万羣方悦。” 唐 王起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之二:“故知我道化无疆,德风吹万,皇猷大啟,青阳始建。”
《國語辭典》:尧封(堯封)  拼音:yáo fēng
相传尧传位于舜时,天下划分为十二州,每州表封一山,以作祭祀。故后称旧有的版图或故国。唐。杜甫 诸将诗五首之三:「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漢語大詞典》:四溟
亦作“ 四冥 ”。
(1).四海,四方之海。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四冥之深,幽鳞不能测其底。”《文选·张协〈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李善 注:“四溟,四海也。” 唐 秦韬玉 《问古》诗:“深作四溟何浩渺,高为五岳太峥嶸。”《宋史·乐志十一》:“四溟广矣,八紘是纪。”
(2).指全国、天下。宋书·孝武帝纪:“ 周王 驥迹,实穷四溟。”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车轨共文,四溟同宅。” 唐 施肩吾 《海边远望诗》:“扶桑枝边红皎皎,天鸡一声四溟晓。”
《國語辭典》:龙驭(龍馭)  拼音:lóng yù
皇帝的车驾。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漢語大詞典》:龙驭上宾(龍馭上賓)
亦作“ 龙御上宾 ”。
《漢語大詞典》:天镜(天鏡)
(1).比喻监察天下的权力。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自凭玉几,握天镜。” 南朝 陈 徐陵 《皇太子临辟雍颂》序:“握天镜而授河图,执玉衡而运乾象。”
(2).指月。 唐 宋之问 《游禹穴回出若邪》诗:“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明 王世贞 《月夜步西园积雪有述》诗:“冰壶初世外,天镜忽林端。”
(3).指月影。 唐 李白 《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流。”
(4).湖面。 宋 陆游 《病后往来湖山间戏书》诗:“结茅所幸得佳处, 石帆 天镜无纤尘。” 元 萨都剌 《走笔赠燕孟初》诗:“ 西湖 天镜碧堕地, 吴山 蛾眉春入窗。”
《漢語大詞典》:诏谕(詔諭)
皇帝命令;皇帝颁布文书以告喻天下。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皆厚给其衣食,因请送其家属, 明宗 詔諭不许。” 宋 陆游 《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詔諭靡从,藩条初布。上倚承宣之绩,士高廉退之风。”元史·世祖纪二:“ 王文统 坐与 李璮 同谋伏诛,仍詔諭中外。”
《國語辭典》:下地  拼音:xià dì
1.瘠地。《周礼。地官。小司徒》:「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2.地上。《书经。金縢》:「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
3.孩子出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我赶到了家时,他的私孩子已经下地了。」
4.农夫至田中耕作。如:「王伯伯下地去了,中午才会回来。」
5.从床上下来。如:「他已卧病多时,至今仍未能下地。」
《漢語大詞典》:四方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姜氏 ﹞谓公子( 重耳 )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后以“四方志”指经营天下或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天下方有事,而 刘表 坐保 江 汉 之閒,其无四方志可知矣。” 晋 欧阳建 《临终诗》:“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 明 何景明 《东河三月晦日》诗:“平生四方志,回首欲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