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愿行(愿行)  拼音:yuàn xìng
为了成佛而起的誓愿和修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二:「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
《漢語大詞典》:熏修(薰修)
亦作“ 熏脩 ”。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既而四空妙定,熏脩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法苑珠林卷九:“光荣佛法,拥护世间,卫像防经,长申供养,疏善记恶,永得熏修也。” 傅敷 《馆夜》诗:“空王肯示皈心法,且办熏修习止观。”
薰修:佛教语。谓焚香礼佛,修养身心。《观无量寿经》:“戒香薰修。”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隋 江总 《香赞》:“还符戒品,薰修福田。”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内修》:“皈依三宝,薰修六时。”
《國語辭典》:魔障  拼音:mó zhàng
妨碍修行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西游记》第三六回:「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
《漢語大詞典》:正受
佛教语。又称禅定。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性淳一,天姿贞素,百福成相,众妙会心,经行宴息,皆在正受。”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國語辭典》:业障(業障)  拼音:yè zhàng
1.佛教上指由于过去的恶行所造成的障碍。也作「孽障」。
2.骂人的话。意指可恶的傢伙、该死的人。《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也作「孽障」。
《国语辞典》:疑情  拼音:yí qíng
中国襌宗称修行襌法的行者,当他专心致意在话头或公案上,对外境不起分别作用,这种状况称为「疑情」。《襌宗决疑集》:「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
《漢語大詞典》:慎修
亦作“ 慎脩 ”。 谨慎修行。书·皋陶谟“慎厥身修,思永” 孔 传:“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也。” 汉 班固 《答宾戏》:“慎脩所志,守尔天符。” 唐 元稹 《姚文寿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制》:“无忘慎修,用副毗倚。”
《漢語大詞典》:觉地(覺地)
(1).谓修行悟道的意志。 唐 顾况 《题灵山寺》诗:“觉地本随身, 灵山 重结因。如何战鸟佛,不化捕鱼人。”
(2).佛地。 宋 黄公绍 《福善庙设斋门榜》:“今则竖胜旛於觉地,下颷驭於熙臺。”
《國語辭典》:磨砖(磨磚)  拼音:mó zhuān
水磨砖。表面光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当下走进了一个虎座的门楼,过了磨砖的天井,到了厅上。」
《漢語大詞典》:净行
佛教语。谓修行。亦指清净的戒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凝玄寺:“地形高显,下临城闕,房廡精丽,竹柏成林,实是浄行息心之所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于是众僧云集,勤修浄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尔曹世諦之浄行,我又胜义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为见拒?”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 印 人在昔有四种;一曰婆罗门,为浄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浄行而湼槃者。”
《國語辭典》:道具  拼音:dào jù
1.戏剧、电影或其他表演中所需的舞台用具。大道具如床、椅子,小道具如茶杯等。
2.佛家称可资助僧徒学道的器具。
《漢語大詞典》:壁观(壁觀)
佛教语。大乘虚空宗的修行方法。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大师﹞寓止于 嵩山 少林寺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 菩提达磨 所修是大乘虚空宗的禅法,称为壁观。意思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漢語大詞典》:圣业(聖業)
(1).谓帝王之业。汉书·宣帝纪:“朕蒙遗德,奉承圣业。”《后汉书·明帝纪》:“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不敢荒寧。” 宋 叶适 《法度总论·制科》:“今夫求天下豪杰特起之士,所以恢圣业而共治功。”
(2).佛家对修行成就之称。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治心之术,必辞亲偶,闭身性,师浄觉,信缘命,所以反壹无生,尅成圣业。”
《国语辞典》:别法(别法)  拼音:bié fǎ
三阶教将修行方法分为普法和别法两类。别法因根基不同,分别修学,有圣贤、凡夫之分。
分类:修行行方
《國語辭典》:专修(專修)  拼音:zhuān xiū
精修,专门修理。如:「这家电器行专修冷气、冰箱和电视等家电用品。」